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鍾其權

鎖定
鍾其權,四川省重慶市人。1933年生於工人家庭。1952年考入西北大學地質系,1954年畢業。
中文名
鍾其權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33年
畢業院校
西北大學
人物履歷
當年分配到石油工業部西安地質調查處,在陝甘寧盆地從事石油地質調查研究工作,先後任實習員、技術員、地質隊副隊長等職。在西北高原上,歷經3年多時間,進行野外地質普查,在艱苦環境中受到鍛鍊,積累較豐富的經驗和資料。 [1] 
1958年4月,鍾其權被調到松遼石油勘探局,任基準井綜合研究隊隊長。當時國家急需石油,為了儘快提出打開松遼盆地油區的突破性井位,在時間緊迫、資料較少的困難情況下,和幾名技術人員先後到高台子地區,明水物探大隊地震隊進行松基3井井位的初步踏勘,大同鎮地區的地震資料的蒐集。經過反覆研究,綜合分析,提出和落實松遼盆地第三口基準井的井位,親手打下井位木樁。1959年4月開始鑽井,9月噴出油流。這口井成為松遼盆地的第一口噴油井,成為發現大慶油田的標誌。
1959年,在全國反右傾運動中,鍾其權被當作走“白專”道路的知識分子,下放到鑽井隊當工人。直到松基3井噴油後才結束鑽工生活,回到油田地質研究的崗位上。先後任研究組組長,地層對比隊隊長,1962年被提升為油田地質研究室副主任。他積極地參加石油大會戰,專心致力於油田地質研究工作。主持確定了油田地層、油層層序,提出一套以砂岩組為基礎,三級控制的小層對比方法,和以油砂體為基礎的油層綜合評價研究法,突破過去分大段籠統認識油層的舊規,為研究和認識油層分佈規律創出一條新路,也為油田開採提供科學的地質依據。直到現在,這套研究方法,仍然是油層研究的基本方法。這一成果獲得國家科委頒發的發明獎。當時他年僅26歲。
1964年鍾其權任大慶油田開發研究院油田地質研究室副主任,不久,又被當作走“白專道路”的典型,白天挨批判寫檢查,晚上依然經常工作到深夜,有時甚至通宵達旦。這期間,還深入到遠離研究所幾十公里外的杏樹崗油田調查研究,進行油層對比,摸清了油層情況,解決了許多關係到油井穩產的地下問題。
“文化大革命”期間,鍾其權再次遭迫害,受批判。1968年10月,被隔離審查。當他從“牛棚”出來時,一張“牛棚”裏構思的貫穿大慶長垣南北的油藏大剖面圖設計出來了。
1974年以來,鍾其權着重從事大慶油田外圍石油地質規劃的研究,並立足松遼盆地,開展我國東部各盆地的發育歷史、構造、沉積點研究工作,提出松遼盆地的含油氣特點及勘探前景。
1976年,鍾其權被調到大慶石油管理局地質處任副主任、地質師。他重新進行區域地質研究,對松遼盆地的石油地質規律作了全面系統的分析,特別是對深層地質的研究方法,提出一整套沉積構造格局的新認識。
1977年,鍾其權晉升為大慶石油管理局副總地質師。在他主持地質勘探工作期間,發現並探明三肇地區的宋芳屯、模範屯油田,對發展大慶做出了貢獻。1978年,他的大慶油田油砂體及注水效果研究,獲得當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7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的艱苦工作,積勞成疾,重病纏身,但他不顧個人生死,依然忘我地工作。
1979年11月,鍾其權被調往南海石油會戰指揮部工作。行前,結腸堵塞,連半碗泡飯也咽不下,可他還是抓緊時間修改同志們寫的工作報告,有時直至深夜。妻子多次焦慮地催促他去醫院看病,他總説沒關係。在去南海的歡送會上,他豪情滿懷,即興賦詩一首:“記憶出關時,迤邐正當年。暴雨松江水,飛雪大興安。倏然二十載,餘年復向南。行行去去間,草木驚淚彈。更敬一杯酒,高歌賀來年。”在去南海途中心臟病發作,緊急送進北京醫院搶救,治療後心髒病暫時穩定,不久病情又惡化。在生命垂危之時,他仍焦急地盼望早日赴南海找油。
1982年12月6日,心肌梗塞突發,經搶救無效去世。終年49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