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鍤,漢語二級字 [5]  ,讀作鍤(chā),本義指長針。類似現在的行針。 [6] 
中文名
拼    音
chā
部    首
字    碼
U+9538
五    筆
QTFV
倉    頡
OPHJX
筆    順
ノ一一一フノ一丨ノ丨一フ一一
筆畫數
14
筆順編號
31115312321511ˉ
字形分析
左右結構
四    角
82777

字源演變

小篆 楷體

基本字義

●鍤
(鍤)
chā ㄔㄚˉ
1. 鐵鍬,掘土的工具。
2. 做衣服時插在四周的針,把衣服張平。

拼音

鍤 chā
<名>
ㄔㄚ
鄭碼:PMNB,U:9538,GBK:EFCA
筆畫數:14,部首:釒,筆順編號:31115312321511ˉ

韻部

【平水韻】:屬入聲十七洽部。【中華新韻】:屬一麻陰平(一聲)部。【詞林正韻】:屬第十九部十五合十七洽通用。【詞韻簡編】:屬十九部,與詞林正韻同。參考:百度或下載均可。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鍤
鍤 chā
〈名〉
(1) (形聲。從金,臿( chā)聲。本義:長針。類似行針)
(2) 同本義 [needles]
鍤,郭衣針也。——《説文》。段注:“此雲郭衣,皆謂恢廓張衣於版,以針密籤其周,使伸直。是曰郭衣,其針曰鍤。鍤之言深入也。”
(3) 鐵鍬,掘土的工具 [spade]
“鍤,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見它是一種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農業生產工具。鍤又稱耜,
《説文》 “耜,臿也。徐鉉注:“今俗作耜”,為統一定名,一般通稱“鍤”。(摘自黃現璠《壯族通史》)
父子兄弟負籠荷鍤。——《漢書·王莽傳上》 [1] 
凡畚鍤之屬,盡攜帶隨身。——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 [2]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楚洽切《集韻》《韻會》《正韻》測洽切,𠀤音臿。《説文》郭衣針也。
《集韻》鍫也。《釋名》鍤,插也。插地起土也。《史記·河渠書》舉鍤如雲,決渠為雨。
或作疀。《爾雅·釋器》𠝡謂之疀。
通作臿。《前漢·溝洫志》舉臿為雲。
通作插。《史記·田單傳》身操版插。
《廣韻》醜輒切《集韻》勑涉切,𠀤音㤴。綴衣針。 [3] 

編碼

統一碼:U+9538
五筆:QTFV
倉頡:OPHJX
鄭碼:PMNB
四角:82777 [4]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宋體 台灣細明體
韓國明朝體 舊字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