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錯金銀工藝

鎖定
錯金銀工藝源於春秋時期,其目的是用兩種金屬不同光澤顯現花紋美化器物。
中文名
錯金銀工藝
始    於
春秋中期
盛    行
戰國
衰    落
西漢

目錄

錯金銀工藝起源

錯金銀工藝在青銅飾件上的使用,始於春秋中期,盛行於戰國,西漢以後逐漸走向衰落。它的一般做法為,先在青銅器表面預先鑄出或鏨刻出圖案、銘文所需的凹槽,然後嵌入金銀絲、片,錘打牢固,再用蠟石將其打磨光滑,達到突出圖案和銘文的裝飾效果。

錯金銀工藝發展

早在先秦時代,貴族們便用金銀來鑲嵌青銅器物,此種裝飾工藝通稱為“金銀錯”,又稱“錯金銀”。錯金銀工藝包括鑲嵌和錯兩種技術,鑲是把東西嵌進去或是在外圍加邊,嵌是把東西鑲在空隙裏,“錯”即用厝石加以磨錯使之光平,其工藝可謂精密細緻。其製作工藝是,先在青銅器表面預鑄出淺凹凸的紋飾或字形,再用硬度較大的工具鏨刻淺槽,然後在淺槽內嵌入細薄的金銀絲、片,用厝(錯)石磨錯,使嵌入的金銀絲、片與銅器表面相平滑。最後在器表用木炭加清水進一步打磨,使器表更加光豔。被“錯金銀”工藝裝飾過的器物的表面,金銀與青銅的不同光澤相映相托,將其圖案與銘文襯透得格外華美典雅。

錯金銀工藝加工工藝

關於戰國時期的錯金銀工藝,傳統的理論已經闡述的很清晰,主要是鑲嵌法、包貼法和泥金法。鑲嵌法具體分四個步驟,第一步是在範鑄階段預留凹紋;第二步是對凹紋再進行精細的剔刻修正;第三步是將金銀絲鑲嵌到凹槽;第四步是打磨。包貼法顧名思義就是在鈎身將金銀箔粘貼上去;泥金法是以金銀汞的“混合劑”為原料進行表面處理,然後烘烤蒸發後得到去汞存金的效果,也就是我們常説的“鎏金”,是一種更興盛於漢代的工藝。
雖然,最近也看到了一些關於錯金銀工藝的最新探討,主要是對鑲嵌法中金銀絲鑲嵌到凹槽的可行性提出質疑,認為應該是液態金銀液澆鑄填充的結果,結合到一些要將細如髮絲的金銀絲嚴絲合縫地鑲嵌到凹槽裏,確實有些不可思議,而液態澆鑄填充似乎也確實更有可操作性。可事實上,經過大量仔細的觀察,古人確實是採用的鑲嵌工藝,無論怎麼不可思議,但2000多年前的能工巧匠們確實是做到了這一點——————把細如髮絲的金銀絲嚴絲合縫地鑲嵌到凹槽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