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錦連

鎖定
錦連,詩人。本名陳金連,1928年出生於台灣彰化。“銀鈴會”同仁,也曾加入“現代派”,《笠》詩社發起人之一。出版有詩集《鄉愁》、《挖掘》及《錦連作品集》等。
中文名
錦連
別    名
陳金連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台灣彰化
出生日期
1928年
職    業
詩人
代表作品
《鄉愁》、《挖掘》、《錦連作品集》

錦連人物履歷

錦連,詩人。本名陳金連,1928年出生於台灣彰化。 [1]  “銀鈴會”同仁,也曾加入“現代派”,《笠》詩社發起人之一。出版有詩集《鄉愁》、《挖掘》及《錦連作品集》等。
本名陳金連,詩人。“銀鈴會”同仁,也曾加入“現代派”,《笠》詩社發起人之一。公元1928年出生於彰化市,畢業於鐵道講習所,因此,自日據時代起即服務於鐵路局,直到退休為止。

錦連職業生涯

退休後,從事寫作、翻譯及教授日文。自稱因工作性質關係,不太參加文壇活動,只是默默地寫作。戰爭時期就開始寫詩,因發表的機會不多,大部份作品都是保存在自己的筆記本里,戰後有一部份由自己譯成中文發表。大概由於詩人過分謙抑的個性,文學史家很少人提及他戰前的作品。
其實,錦連在戰後仍繼續以日文寫詩,且寫了二、三百首之多,他不僅是日據時期台灣詩香火的傳遞者,也是屬於“跨越語言的一代”,成為轉型成功的中文詩人。 幾乎和他同時代的文人沒有太大的差異,錦連自承年輕的時候,也接觸過社會主義的文學作品,也讀過中國左派作家如魯迅的作品,對魯迅文學同情窮苦貧困的人的創作觀,印象深刻。錦連也不諱言,他由於自己出身貧困,沒有受過良好的學校教育,所以抱持人道主義的立場寫作,作品特別關心受苦受害的人,並不沒有道理的。
五○年代作品《軌道》一詩,廣為各界傳誦,幾已有了定評,就是他五○年代的代表作,原因就是《鐵軌》代表的受壓迫的意象,表達了詩人的悲憫心懷。這首詩形容軌道是: 被毒打而踵起來的, 有兩條鐵鞭的痕跡的背上, 蜈蚣在匍匐匍匐…… ……匍匐在充滿了創傷的地球的背上, 匍匐到歷史將要湮沒的一天。 錦連有不少詩,都是像這樣的,屬於實際生活經驗的延伸,不過,詩人似乎特別在意那受壓抑的一端。錦連認為,只有真正吃過苦受過難的人,才能真正瞭解窮人的苦楚,缺乏生活體驗的作品是空虛不實的。暗示他是把自己的詩文學紮根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
他用“文盲”來形容像他這樣的走過日據時代的詩人、在戰後的文學境遇,雖然最終還是克服了這些困難。其實,錦連在日據時代業已透過大量的文學理論書籍的閲讀,建立了自己的詩想和風格。進入實際創作階段之後,他認為“銀鈴會”和《笠》的同仁、文友對他的文學理念和詩創作,都有或多或少的影響。錦連説,文友中屬林亨泰讀過最多文學理論的書,常在談話中引述各派文學理論,但那些理論一點都不讓他感到驚訝,因為他也讀過不少。
有理論基礎的創作,應是錦連詩的獨具特色,這與他一起出入“現代派”的林亨泰相同,他很容易透視了“現代派”虛矯脆弱的一面,雖然由於個性不同,他不像林亨泰嘗試引道“現代派”的走向,但他終究還是到《笠》這個方向來,證明他的詩信仰是獨立自主的。
錦連曾以蜘蛛吐絲形容自己的創作精神,而且還是一隻吝嗇的蜘蛛,旨在強調自己的作品量不多,或許現實並未提供給他良好的詩創作環境,是原因之一,但把寫詩看作蜘蛛吐絲織網般綿密多思,特別“珍惜語言”的詩人性格,才是主要原因。
錦連雖然曾經從書籍、理論的閲讀上,接受過現代主義的洗禮,但並未沉迷其中,反而跳脱出來,只在技法上接受現代主義,本質上還是朝批判,寫實的目標走,寫的是有人體味、有汗臭、有人情喜怒哀樂的詩。然而,詩人似乎不只一次地提到,他的詩受到大環境的制約,並不是那麼肆無忌憚去表現自己,抒發自己的情感。
2004年11月7日獲真理大學“台灣文學家牛津獎”,並舉辦“錦連創作學術研討會”。2008年5月2日明道大學舉辦“錦連的時代——錦連詩作學術研討會”。在台灣本土詩壇的地位,愈顯重要。

錦連所獲榮譽

錦連經歷二二八,“銀鈴會”也結束於政治力量的箝制、干預,戰後台灣人的處境,他一定點滴在心頭,他的詩並沒有忘了反映這樣的台灣人心境。 出版有詩集《鄉愁》、《挖掘》及《錦連作品集》等。
曾獲“榮後詩獎”。

錦連個人作品

錦連在戰前及戰後寫了四百餘首日文詩,因沒有園地發表,又無法用中文寫作,因此有一段時間幾乎完全荒廢,1990年代退出《笠》詩刊以後,詩作大量增加,部分發表於《文學台灣》外,2002年並着手整理1952-1957所寫日文詩作,將之自譯為中文,以中日文同時出版《守夜的壁虎》及《夜を守りてやもりが……》二冊。早期作品發表於《軍民導報》、《現代詩》、《創世紀》、《今日新詩》、《筆匯》、《現代文學》等刊物。作品曾入選《六十年代詩選》、《本省籍作家作品集10:新詩集》、《華麗島詩集》、《台灣現代詩集》(日文)、《中國新詩選》、《美麗島詩集》以及《1984台灣詩選》等。2003年出版中文詩集《海的起源》,日文詩集《支點》,據此與早年出版之《鄉愁》、《挖掘》、《錦連作品集》綜合觀察,才能較完整一窺錦連詩學世界的全貌。 [2] 

錦連相關評價

* 李魁賢認為錦連的詩以生命探索“存在的位置”
* 趙天儀認為錦連的詩是“對存在的懷疑,不安和鄉愁”
* 陳明台認為錦連散發“硬質的詩質”。
* 張德本指出,錦連的“鐵路詩”提升台灣鐵路文化臻於詩學的境界,併為台灣建構獨特的“地誌詩”美學,而他的“電影詩”及“圖像詩”實踐台灣戰後現代詩現代手法的實驗,成就突出,但久被忽視。三○年代台灣詩人楊熾昌創立“風車詩社”,倡導超現實主義詩風以降,錦連五○年代一系列超現實詩作,正是台灣本土詩壇對楊氏主張最為深刻的呼應成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