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錦標主義

鎖定
錦標主義,指體育競賽中所表現的以奪得錦標為唯 一目的的一種錯誤思想,也泛指那些過分看重比賽勝負的意識行為。 [1-2] 
新中國一直以人民體育為追求,以“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反對錦標主義,以“增強人民體質”反對關門體育、貴族體育。改革開放之後,隨着中國體育代表團亮相1984年洛衫磯奧運會,競技體育成了振奮民族精神的絕好途徑,摘金奪銀,奧運爭光,“錦標主義”再度抬頭。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代表團以51枚金牌獲得奧運金牌榜第一後,人們對金牌價值的認識開始迴歸體育本身,而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的轉變,國家體育總局也提出了更艱鉅的“奪金”任務,努力爭奪全民健身的“金牌”,加大對全民健身的投入比例成為共識。 [3-5] 
中文名
錦標主義 [1] 
定    義
體育競賽中以奪得錦標為唯 一目的的錯誤思想 [1] 
別    稱
金牌至上 [4] 
金牌第一 [1] 
起    源
清末對西方新式體育的引進 [1] 

錦標主義基本概念

錦標主義也就是今人所言的“金牌掛帥”或“金牌第一”。這是由新式體育傳入中國後伴生的必然後果。新式體育是與奧林匹克運動相匹配的體育項目和體育運動,奧林匹克運動強調比賽和競爭,為了激勵運動員的拼搏精神,必須要設錦標或金牌。錦標主義的過分追逐,使體育目標和方向發生了異化和轉向,導致體育畸形發展,引起國人的諸多不滿和質疑。 [1] 
無論是“錦標主義”還是“金牌至上”,都被證明是不可取的。凡是比賽,有贏就有輸。世界大賽,都有偶然性,甚至有運氣成分。能夠站上領獎台的,都是英雄;甚至能夠獲得比賽資格,都是最優秀的運動員,是天賦加上多年努力的結果。 [7] 

錦標主義引用示例

1933年5月,第一屆五卅赤色體育運動會,委員之一、後來的開國上將張愛萍在總結會上發言説,比賽不是為了勝負,而是為了鍛鍊鐵的筋骨,同時指出:“需要有鍛鍊工農身體的競賽,而不是錦標主義,互相排擠。” [6] 
1952年8月,首屆全軍運動會舉行,朱德副主席在開幕詞中講:“提供適合於軍事需要的體育活動,為戰鬥和國防建使服務。並須着重普及,發揚集體主義,發揚團結進步的精神,提倡革命競賽,反對錦標主義。” [1] 
榮高棠在全國體育總會第2屆代表大會的報告:“舊社會自私自利、互相打擊、故意傷人的風頭主義、錦標主義的惡劣思想作風已有改變。”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