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錦州戰役

鎖定
錦州戰役(又名錦州會戰),是從1948年10月7日到10月15日在遼瀋戰役第一階段中,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主力對據守遼寧省錦州國民黨軍進行的攻堅戰役,是遼瀋戰役的一個組成部分。 [1] 
名    稱
錦州戰役
發生時間
1948年10月7日 至 1948年10月15日
地    點
錦州及附近一帶
參戰方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國民黨軍
結    果
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錦州
參戰方兵力
中國人民解放軍 250,000人
國民黨軍 150,000人
傷亡情況
中國人民解放軍傷亡20,000人
國民黨軍陣亡24,000人
主要指揮官
林彪
範漢傑

錦州戰役戰役背景

遼瀋戰役形勢 遼瀋戰役形勢
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根據全國軍事形勢,決定首先在東北戰場與國民黨軍展開大規模會戰。早在1948年2月7日即電示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林彪,準備在冬季攻勢結束後,以主力南下北寧鐵路錦州至唐山段,把衞立煌集團封閉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而林彪卻顧慮重重,徘徊於打長春或南下作戰之間,到7月20日才初步確立南下北寧鐵路作戰的決心。7月30日,軍委致電林彪,要求“關於新的作戰計劃,覺得應當首先考慮對錦州唐山作戰,只要有可能就應攻取錦州唐山”。 [2]  但到8月份,仍以北寧路附近敵情嚴重、供應困難等原因而未作出南下作戰的部署。經中央軍委批評後,9月3日林彪才上報南下作戰的大體部署。
1948年9月7日,中央軍委就東北的作戰方針發出指示,強調必須確立攻克錦(州)、榆(山海關)、唐(山)三點並全部控制該線的決心,而置長春、瀋陽兩敵於不顧,必須確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即在衞立煌集團來援時敢於同其作戰;必須據此重新考慮作戰計劃,並籌辦軍需和處理俘虜事宜。 [3] 

錦州戰役戰役經過

錦州戰役戰略部署

國民黨軍統帥部判斷東北人民解放軍主力可能入關作戰,故決定對東北採取“暫取守勢”,“北寧路暫不打通”,集中兵力確保遼東、熱河(今分屬內蒙古和遼寧、河北),牽制東北人民解放軍不能迅速入關,以利鞏固華北,支撐全國戰局的方針。
據此,衞立煌決定採取“集中兵力,重點守備,確保瀋陽、錦州、長春,相機打通北寧路”的方針。其部署是以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範漢傑指揮第6兵團(司令官盧浚泉,轄第93軍)和新編第5、第8軍及第54軍14個師,連同非正規軍共15萬人防守山海關、綏中、興城、錦西(今葫蘆島市)、錦州、義縣等北寧鐵路沿線城鎮及秦皇島葫蘆島兩海港,主力防守錦州、錦西地區,維護東北與關內陸上及海上聯繫;衞立煌直接指揮第8兵團、第9兵團、新編第1軍和第49、第52、第71軍及青年軍第207師(相當於軍)等共24個師(旅)30萬人防守瀋陽及鐵嶺、撫順、本溪、遼陽、遼中、新民等外圍據點,作為東北地區的防禦中樞,以確保瀋陽,並支援錦州,策應長春。
1948年9月10日,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羅榮桓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毛澤東制定的作戰方針和東北國民黨軍的態勢,擬定如下作戰計劃:第一步以奔襲動作殲滅北寧鐵路除山海關、錦州、錦西以外各點之敵,切斷關內外國民黨軍的聯繫,第二步集中兵力攻取錦州和打增援之敵,其部署是:以第3、第4、第7、第8、第9、第11縱隊及炮兵縱隊主力、第2縱隊第5師、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4、第6、第8師及騎兵師出擊北寧鐵路錦州至唐山段,攻佔錦州,切斷東北國民黨軍與關內的聯繫,以第12縱隊和獨立第5、第7、第8、第9、第10、第11師及炮兵縱隊1個團、內蒙古軍區騎兵第2師繼續圍困長春,使守軍不能撤逃瀋陽;以第1、第5、第10、第6縱隊和獨立第2師、內蒙古軍區騎兵第1師分別集結在瀋陽、長春之間和彰武、新立屯地區,準備截擊由長春突圍或由瀋陽出援的國民黨軍。 [3] 

錦州戰役孤立錦州

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第2兵團司令員程子華、政治委員黃克誠指揮第11縱隊、冀察熱遼軍區3個獨立師、騎兵師由建昌營等地向北寧鐵路灤縣至興城段出擊,至17日攻克昌黎、北戴河,28日攻克綏中,包圍興城,吸引了錦西國民黨軍第54軍向南增援。第4、第9縱隊分別從台安、北鎮出發,於16日包圍義縣。第3縱隊和第2縱隊第5師以及炮兵縱隊一部由西安(今遼源)、四平等地經鐵路輸送於20日前後到達義縣附近,接替第4、第9縱隊對義縣的包圍任務。25日,第9縱隊配合自四平以西南下的第8縱隊攻佔了錦州以北的葛文碑、帽兒山等要地,殲第93軍暫編第22師2個團大部。27日,自四平地區南下的第7縱隊,在第9縱隊一部配合下,攻佔了錦州以南高橋和西海口,第4縱隊第12師進佔塔山,將錦州與錦西守軍割裂。28日,炮兵縱隊以炮火封鎖了錦州飛機場,切斷了國民黨軍的空運。29日,第4縱隊繞過錦州攻克興域。10月1日,第3縱隊、第2縱隊第5師在炮兵縱隊主力協同下攻克義縣,全殲第93軍暫編第20師。
在義縣戰鬥中,東北野戰軍炮兵縱隊司令員朱瑞犧牲,至此,戰略要地錦州成為-座孤城。與此同時,監視瀋陽、長春守軍的東北野戰軍第1、第5、第6、第10縱隊和第2縱隊主力,分別自九台、四平、清原、開原等地隱蔽南下,於9月中旬相繼進至新民西北、錦州以北地區待機。

錦州戰役圍城打援

林彪 林彪
此時,蔣介石及衞立煌始判明東北野戰軍有在北寧線發動攻勢並強攻錦州可能,深感形勢嚴重。為解錦州之危,蔣介石於10月2日到瀋陽,作如下部署:從關內急調第17兵團指揮第62軍、第39軍2個師、第92軍1個師及獨立第95師海運葫蘆島,連同原在錦西地區的4個師共11個師組成“東進兵團”,由第17兵團司令官侯鏡如指揮,增援錦州;以瀋陽地區新編第1、第3、第6軍和第71,第49軍主力共11個師另3個騎兵旅組成“西進兵團”,由第9兵團司今官廖耀湘指揮,先向彰武及以南新立屯攻擊,截新東北野戰軍的後方補給線,然後經皇新趨義縣,協同“東進兵團”對進攻錦州的東北野戰軍主力進行來擊,範漢傑集團繼續固守錦州,長春鄭洞國集團伺機向瀋陽突圍。
1948年10月2日,林彪曾一度考慮以主力回攻長春。3日,林彪、羅榮恆致電中央軍委,表示決心“仍攻錦州”,並調整部署,準備集中16個師和炮兵縱隊主力共25萬人攻殲錦州之敵,4日,中央軍委覆電指出,這個部署“是完全正確的”,要求按照既定部署“大膽放手和堅持地實施,爭取首先攻克錦州”。10日,中央軍委強調指出,戰局很可能發展成為極有利的形勢,關鍵是爭取在一星期內外攻克錦州,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達到,只要攻克了錦州,就有了主動權,就是一個偉大的勝利。
錦州是山海關內外陸上交通的咽喉。市區周圍環山,南傍小淩河、女兒河,地勢險要。國民黨軍憑藉市郊高地,以鋼筋混凝土工事為骨幹,構成若干支撐點式的獨立堅守據點,作為外圍陣地;依託小淩河女兒河和城垣構成主陣地,以城內建築物構成核心據點。其防禦部署是:第6兵團部及所轄特種部隊位於錦州城內,第93軍暫編第22師防守城垣以西小淩河北岸地區,暫編第18師防守錦州以北地區;新編第8軍第88師防守西郊飛機場一帶,暫編第55師防守錦州城西南,暫編第54師配置於城東南,第184師防守東關及紫荊山;由瀋陽空運錦州的第49軍第79師(2個團)接營市郊部分高地的防守任務。
1948年10月4日晚,東北野戰軍攻錦部隊編成3個突擊集團:以第2、第3縱隊和第6縱隊第17師、炮兵縱隊主力附坦克15輛為北突擊集團,從城北和西北向南實施主要突擊,以第7、第9縱隊和炮兵縱隊一部為南突擊集團,第8縱隊附第1縱隊炮兵為東突擊集團,分別由南向北和由東向西實施輔助突擊。另外,第2兵團指揮第4、第11縱隊和冀察熱遼軍區2個獨立師扼守塔山一帶陣地,控制錦州至錦西的瀕海走廊,阻擊“東進兵團”,第1縱隊主力進至高橋地區為戰役總預備隊:第5縱隊和第6縱隊主力、第1縱隊第3師、獨立第2師、內蒙古軍區騎兵第1師位於彰武東南地區,誘“西進兵團”北進,並配合第10縱隊在新立屯以東地區阻擊“西進兵團”,使其不能直接救援錦州。 [3] 
錦州戰役
錦州戰役(5張)
10月8日,國民黨軍“西進兵團”開始中新民和了中分路西進。東北野戰軍以第5縱隊和第6縱隊主力在彰武東南地區採取運動防禦,將其誘向西北方向,以第10縱隊和第1縱隊第3師在新立屯以東地區,堅決阻擊其向錦州增援。至13日,“西進兵團”進佔彰武和新立屯以東地區,炸燬了彰武鐵橋,切斷了東北野戰軍的後方補給線,企圖引誘攻錦部隊回援。“東進兵團”於10日開始以3~5個師的兵力,在海、空軍火力掩護下,向塔山實施連續猛攻,企圖打通增援錦州的通道。第4縱隊在第11縱隊和獨立第4、第6師的密切配合下,依託野戰陣地,以堅守和陣前反擊相結合,激戰六晝夜,擊退“東進兵團”數十次衝擊,殲其6000餘人,守住了塔山陣地,保障了攻錦部隊的側後安全,為攻克錦州贏得了時間。此即著名的塔山阻擊戰 [3-4] 

錦州戰役解放錦州

1948年10月9日,東北野戰軍攻錦部隊在東西兩翼阻援部隊的保障下發起錦州之戰,首先進行外圍戰鬥,至13日,控制了錦州外圍有利地形。14日10時,各突擊集團向錦州城發起總攻,先以猛烈炮火集中摧毀城牆及附近的守軍工事,打開了缺口。11時左右,南北兩個突擊集團在炮火的掩護和坦克的支援下,發起猛烈衝擊,迅速突入城內,展開激烈的巷戰,打退守軍步兵、坦克的多次聯合反撲。接着,後續部隊源源跟進,向守軍縱深發展進攻,隨後,東突擊集團也突破了城坦,各部隊採取穿插分割、過回包圍等戰術手段,將守軍插亂、割裂,然後在炮火、坦克的掩護下,以火力、爆破、突擊相結合,對固守據點的守軍實施攻擊。15日拂曉前,各路攻城部隊在錦州城內會師,殲滅了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和第6兵團部,守軍僅剩約1萬人固守錦州老城。當日中午,第7縱隊和第2縱隊一部向老城攻擊,至18時全殲守軍。

錦州戰役戰役結果

錦州之戰共殲滅守軍10萬餘人,俘獲範漢傑以下近9萬人,完全封閉了東北國民黨軍以陸上撤向關內的道路。在錦州作戰中,東北國民黨軍共出動飛機1069架次,擔負空運和空中支援任務。攻錦部隊擊落飛機15架。19日,中央軍委致電東北野戰軍領導人,指出:錦州之戰“部隊精神好,戰術好,指揮得當,極為欣慰,望傳令嘉獎”。 [3] 

錦州戰役後世紀念

錦州戰役遼瀋戰役紀念館

遼瀋戰役紀念館成立於1958年12月,原址設在錦州大廣濟寺。1978年10月,葉劍英元帥題寫館名。1985年4月29日,經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批覆在錦州修建新館,新館坐落在遼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北側,於1988年10月31日落成開放。2001年遼寧省委、省政府決定對使館進行全面改陳改造,於2004年11月2日竣工並重新對外開放。2008年3月1日起,作為全國首批博物館、紀念館向社會公眾實行免費開放。
遼瀋戰役紀念館佔地18.8萬平方米,園區規劃充分利用現有園林環境,以遼瀋戰役軍事主題為切入點,以具有紀念性和標誌性的門、塔、館建築為主體,通過強化中軸線處理,使主體建築、紀念設施和景觀佈局在風格上協調統一,形成一組完整的具有紀念意義的建築羣體,成為集歷史研究、文化傳播、藝術博覽、旅遊休閒等功能於一體的大型軍事主題公園。
主體建築8600平方米,基本陳列設有序廳、戰史館、支前館、英烈館和全景畫館,陳列內容全面反映了東北解放戰爭歷史,突出展示了遼瀋戰役的勝利進程,揭示了戰役勝利的諸多因素及偉大意義。陳列設計運用現代陳展理念,突出主題,把握重點,彰顯個性,營造了獨特的陳展環境和個性空間,並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藝術形式,深度解讀歷史,藝術再現宏大戰爭場景。
其中,《攻克錦州》全景畫館是中國第一座全景畫館,被譽為中國博物館和世界美術史的藝術精品和經典之作。館藏藏品總計19915件,其中文物6248件,一級文物25件,二級文物275件。又相繼修復開放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舊址和配水池戰鬥舊址,延伸紅色旅遊路線,打造紅色旅遊精品。
遼瀋戰役紀念館作為錦州市乃至全國對外開放的“紅色名片”和“城市客廳”,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先後榮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先進單位”、“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旅遊系統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被評為國家級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5] 

錦州戰役指揮所舊址

在錦州西北約18公里處翠巖山西南腳下,有一座不足百户人家的小村莊,叫牤牛屯。村西有一座大院落,院中是端端正正的五間平房,它就是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舊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發起遼瀋戰役。9月30日,林彪、羅榮桓、劉亞樓譚政領率東北野戰軍指揮機關由雙城乘火車北上哈爾濱,繞道齊齊哈爾,經昂昂溪、彰武南下,開赴錦州前線,10月5日進駐牤牛屯。從此,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在這個小村莊開始了縱橫大決戰的日日夜夜。從此,歷史在小小的村莊裏開始扭轉,小小的村莊也因歷史而名揚天下。
2005年6月,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把它作為旅遊景區規劃建設。按原貌修善了5間正房、修復了3間東廂房、3間門房和5間西廂房。在正房對當年指揮所的現狀進行了復原陳列,在東西廂房分設展覽館和多媒體序廳。 [6] 

錦州戰役配水池戰鬥遺址

配水池位於錦州城北約1公里處的82.61高地上,是日偽時期修建的為錦州進行供水配系的鋼筋水泥建築,將水放幹後既可囤兵又可作戰鬥掩體,是整個配水池陣地的核心部分。在其東北40餘米處有4座小紅房,東門有一個小門房。其東側公路通義縣,西與五姓屯南側小高地、東與大疙瘩相呼應,較高的地勢可控制城北公路。遼瀋戰役時,它成為錦州北面的城防要塞,整個陣地面積不到一平方公里。
1948年10月12日8時,配水池戰鬥開始。擔任攻打配水池任務的東北野戰軍第3縱隊第7師第20團1營,在營長趙興元的率領下,經10小時激戰,擊退國民黨軍30餘次反撲,在3營7、9連的配合下,於當日18時攻佔配水池。戰後,1營榮立集體大功;營長趙興元被授予“文武雙全的全面英雄”稱號,1950年出席全國戰鬥英雄代表大會。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