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錦屏飛山廟

鎖定
錦屏飛山廟,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三江鎮清水江爛龍灘北岸,背靠黃哨山,是紀念少數民族首領楊再思的祀廟。 [3] 
錦屏飛山廟佔地面積2756平方米,建築面積727平方米,由飛山廟和飛山閣組成。據載,清光緒年檢修繕時,所用的全部木材均由黎平經烏下江水運到瑤光河口,再沿清水江放送至王寨(今錦屏縣城)。堡坎及階石所用的石料,則全是打巖塘的上等大青石,請寶慶(今湖南省邵陽市)工匠修造完成。 [3] 
2013年3月5日,錦屏飛山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錦屏飛山廟
地理位置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三江鎮清水江爛龍灘北岸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2756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面積
727 m²
編    號
7-1364-3-662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錦屏飛山廟歷史沿革

錦屏飛山廟始建於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和清光緒七年(1881年),錦屏飛山廟進行兩次較大修繕。 [3] 
2018年12月,錦屏飛山廟及周邊進行綠化。 [6] 

錦屏飛山廟建築格局

錦屏飛山廟佔地面積2756平方米,建築面積727平方米,由飛山廟和飛山閣組成。據載,清光緒年檢修繕時,所用的全部木材均由黎平經烏下江水運到瑤光河口,再沿清水江放送至王寨(今錦屏縣城)。堡坎及階石所用的石料,則全是打巖塘的上等大青石,請寶慶(今湖南省邵陽市)工匠修造完成。 [3] 
錦屏飛山廟

錦屏飛山廟主要建築

錦屏飛山廟飛山廟

飛山廟實為祭祠,坐南向北,由大門、戲樓、廂房、享堂組成軸對稱合院佈局。廟內原有佛像和壁畫裝飾,廟前還有碑刻和曲欄迴廊,現僅存廟宇。院內保留着一株粗約三圍的古樹,老枝蒼勁,枝葉繁茂。 [3]  [5] 

錦屏飛山廟飛山閣

飛山閣坐北向南,與飛山廟對應。為四層三檐四角攢尖青瓦頂樓閣式木結構建築,主體建築飛山閣高24.8米,樓有四層,底層為磚木結構,二、三、四層為木質結構。閣為四層三檐四角攢尖頂,翼角出檐1.6米。樓上各層三面開設欄窗。 [3]  [5] 

錦屏飛山廟文物遺存

錦屏飛山廟有一通刊刻於清光緒九年(1883年)的“八步江規”,明確了清水江支流亮江木材採伐放運的規定,憑着木材上的“斧印”,木材商可以在下游找回自己被洪水衝散丟失的木頭。這些文書對木材的生產、流通、貿易和經濟利益管理都作了較為完備的約束。 [4] 

錦屏飛山廟歷史文化

  • 相關記載
“飛山廟”是供奉“飛山蠻”酋長的神廟,侗族地區幾乎城鄉皆有。《新晃侗族自治縣基本情況介紹》説飛山公供的是楊再思和他的哥哥楊再興,而以楊再思為正神。《綏寧縣誌》稱“飛山廟,宋城州刺史楊通寶之祖楊再思,有功於郡,靖屬通祀之。 [2] 
  • 相關人物
楊再思(869~954年),湖南靖州人,是唐末五代靖州“飛山”峒蠻“酋長”號十峒首領,人稱“飛山太公”。千百年間,湘、桂、黔三省邊境人民追思其德,或奉為神靈,或尊為祖先,普建飛山廟祀之。每年再思生辰的農曆六月初六和再思忌辰的十月二十六日,當地羣眾常去飛山廟祭奠。 [3] 
  • 飛山蠻
飛山蠻是唐末至宋初出現在歷史舞台上的少數民族。就其活動區域而言,包括今之湘西、桂北和黔東南約十多個縣,與現在侗族分佈地區吻合。侗族是由古代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的。魏晉以後即包括在僚人之中,唐代則稱為洞僚或洞蠻。現在黔東南、湘西、桂北和鄂西的侗族中楊家是大姓,其中不少楊姓認為是楊再思的裔孫,他們為再思立廟,供奉飛山神(飛山公)。因此,“飛山蠻”可能是侗族的先民,也可能又是一部份苗族的祖先。 [2] 

錦屏飛山廟保護措施

1981年,錦屏飛山廟被錦屏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1982年,錦屏飛山廟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13年3月5日,錦屏飛山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錦屏飛山廟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錦屏飛山廟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三江鎮清水江爛龍灘北岸。
  • 交通指引
錦屏縣內乘坐公交車2路、3路,在新六街路口站或縣交通局站下車步行前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