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錢青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鎖定
錢青(1932年9月8日—2020年5月17日),出生於江蘇南京,本科畢業於東吳大學生物系,在遼寧海城中學教學四年後於1957年考入北京外國語學院副博士研究生,1958年取得學位便留任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師。1981-1984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英語系取得博士學位 [1] 
2020年5月17日,錢青在美國芝加哥西北郊去世,享年87歲 [1] 
中文名
錢青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32年9月8日
逝世日期
2020年5月17日
畢業院校
北京外國語大學
職    業
教師

錢青人物經歷

錢青教授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任教48年,1985年晉升為教授、博士生導師 [1] 
歷任英美文學教研室主任、《外國文學》編委、全國美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國際大學英語教授聯合會(IAUPE)會員,第八、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和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1] 
1990年代後期,兼任全國博士點、碩士點通信評議員,全國資助優秀年輕教師基金會評委,北京市人文社會科學獎評委等職 [1] 
2020年5月17日(美國中部時間)下午三時,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錢青教授在芝加哥西北郊去世,享年87歲 [1] 

錢青主要作品

出版物
(1) 論文 (獨撰)
《兩篇報道薇拉·凱瑟1925年在芝大演講的內容》。在《薇拉·凱瑟通訊》1984年第2期. (Cather Newsletter, 美國出版,英文)
《薇拉·凱瑟與“冤家”》 在《外國文學》1986年第二期。(中文)
《誰是邁拉的冤家?評“冤家”》在《薇拉·凱瑟通訊》文學專刊。1986年第3期。(英文)
《美國六十年代的實驗小説》在《當代外國文學》1986年第3期。(中文)
《當代美國探索性小説的小説技巧》在《世界文學》1987年第2期。(中文)
《凱瑟在中國的地位》在《薇拉·凱瑟通訊》文學專刊。1988年秋。(英文)
《薇拉·凱瑟傳》在《外國著名文學家評傳》第4卷,吳富恆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1 49-177頁。(中文)
《馬克·吐温與“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在《外國文學》1993年第3期。(中文)
《三位優秀美國猶太女作家》在《外國文學》1994年第4期。(中文)
《十九世紀的美國社會與美國文學》在錢青主編的《美國文學名著精選》上冊,1-15。北京:商務,1994 (中文)
《詹姆斯·費尼莫·庫珀》在錢青主編的《美國文學名著精選》上冊,16-22。(中文)
〈馬克·吐温〉在錢青主編的〈美國文學名著精選〉上冊,423-435。(中文)
《20世紀的美國社會與美國文學》在錢青主編的《美國文學名著精選》下冊,1-18。:北京:商務,1994(中文)
〈薇拉·凱瑟〉在錢青主編的〈美國文學名篇精選〉下冊,70-77。(中文)
《馬爾肯姆·布拉德伯裏》在陸建德主編的《現代主義之後:寫實與實驗》北京:社科院出版社,
1997年,261-287頁。(中文)
《小説的空隙:讀“重返巴比倫”(英文:Babylon Revisited)的感想》收集在宋達特·曼德爾編《弗·司各特·菲茲傑拉德誕生1 00週年紀 念文章集》上冊。倫敦:桑安出版社,1998年。71-76頁。
《他人的心是不可知的:評“教授的住宅”中教授的父權主義思想》在《薇拉·凱瑟通訊》 1999年夏期。(英文)
《多種多樣的當代美國實驗小説》在《外國文學》2002年第6期,30-37頁。(中文)
《中國大學的英語教學狀況》在 《當代英語研究》2003年第一期,102-124頁。
(英文、國際大學英語教授協會專刊)
《凱瑟》在吳元邁主編《20世紀外國文學史》第二卷,196-201。南京:譯林,2004。
《菲茲傑拉爾德》在吳元邁主編《20世紀外國文學史》第二卷,201-208。南京:譯林,2004。
《海勒》在吳元邁主編《20世紀外國文學史》第四卷,193-195。南京:譯林,2004。
《實驗小説》在吳元邁主編《20世紀外國文學史》第四卷,204-214。南京:譯林, 2004。
《實驗小説作家》在吳元邁主編《20世紀外國文學史》第五卷,22-36。南京:譯林,2004.
(注:錢青同時也擔任這套文學史的編委)。
《奧斯丁》在錢青負責主編的《英國19世紀文學史》122-130。北京:外研社,2005。
特羅洛普》在錢青負責主編的〈英國19世紀文學史〉303-311。北京:外研社,2005。
《喬治·艾略特》在錢青負責主編的〈英國19世紀文學史〉334-346。北京:外研社,2005。
2004年起,錢青教授開始主編一套原版英美文學工具書、文學史和文學批評系列(外研社文學文庫系列), 2005年已出版,18種書已經問世,往後還將繼續推出。
(2)譯文
《冤家》[美]薇拉·凱瑟著。(中篇小説)《外國文學》1986年第1期。(E-C)
《帽子魔術》[美]羅伯特·庫弗著。 譯文與介紹發表在《世界文學》1987年第2期。
1997年轉載在《魔杖》裏。(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年,9 - 40 頁。(E-C)
《鄉村中心的中心》[美]威廉·加斯著。譯文與介紹登在《世界文學》1987年第2期。(E-C)
五篇中國學者文章的英文譯文(李文俊、資中筠董衡巽等寫的文章)刊登在
《薇拉·凱 瑟通訊 》1988 年秋。
美國研究專家資中筠的文章與錢青的譯文轉載在《含英咀華》錢青的譯文是(“The Perfection that Endures”) 322-328,北京:外研社,2000年。(C-E)
《回憶奈德·普拉特》[加]諾·弗賴著。《外國文藝》1992年第6期。(E-C)
《最大的嗓門》[美]格蕾絲·佩利著。《外國文學》1994年第4期
(200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轉 登。(C-E))
(3) 譯文定稿
凌力著,《少年天子》(Son of Heaven)David Kwan譯。熊貓書。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95。
石玉昆俞樾著,《七俠五義》(The Seven Heroes and Five Gallants) 宋綬荃譯。
熊貓書系 北京:中國文學出 版社,1 9 9 7年。
(4)編著
《英語會話手冊》同鄧炎昌著。商務,1962年。每課內容(對話、練習、註解)由錢青編寫的。
當代英文散文選讀》上、下兩冊。同吳景榮丁往道合編。商務,1980年。錢青承擔了二十四課中的十三 課的選擇、介紹及註釋。
《美國文學名著精選》上、下兩冊。商務,1994年。主編。此外,錢青負責其中五章及註解。該作品曾於1995年獲得北京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及高等院校優秀教材獎。
《英美文學工具書指南》編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年。
《偉大的前程》狄更斯著。編者,錢青負責作者生平、作品介紹及註釋。外研社,1994。
《紅字》霍桑著。編者,選版本、寫介紹。 商務,1996年。
《文學文庫系列》,:北京:外研社,2005年起。
《英國19世紀文學史》主編。北京:外研社,2005年。

錢青獲獎記錄

1981-82:獲得美國女大學生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Women (AAUW)美國大學婦女聯合會的埃塞爾·巴伯獎學金
1982-84:獲得基督教亞洲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的獎學金(注:1994年赴法國,1998年赴美國參加學術會議往返機票均由該基金會慷慨承擔)
1986:榮獲國務院人事部的“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證書
1987.7:獲英國文化委員會提供的獎學金,參加劍橋會議並在大英圖書館做研究
1988年秋:被邀請為《薇拉·凱瑟通訊》1988年秋期文學專刊的特邀編輯
1990.9-91.8:獲富布賴特學者獎學金,在美國布朗大學及芝加哥大學進行科研
1992.7-8月:獲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的獎學金,在意大利貝拉吉歐洛克菲勒研究中心進行研究工作
1993年:評為全國先進教師;
1988,1993,1995年被評為北京市先進教師
1998.3-8月:獲英國劍橋大學Clare Hall 學院的基金會獎學金及中英獎學金基金會部分獎學金,在Clare Hall(Cambridge)研究19世紀英國作家特羅落普和喬治·艾略特
2002.1—2002.2:獲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獎學金,在意大利貝拉吉歐洛克菲勒研究中心完成關於當代美國作家的文章
錢青教授在近現代英美文學在中國的研究和傳播上,起了承前啓後的作用。在她的主持下,北外的英美文學專業開設了“十九世紀美國文學”、“美國小説”、“十九世紀英美小説對比”、“現代美國小説”、“當代美國小説”等多門課程。她主編的學術著作包括曾於1995年獲得北京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及高等院校優秀教材獎的《美國文學名著精選》(1994)、《英國19世紀文學史》(2005)等。她還在國內外期刊發表過數十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以及包括《當代英國散文選讀》(1980)在內的多本合編的學術著作,多次受邀在國內外做學術講演及報告。20世紀70年代末,錢青教授的《廣播英語》影響了許多英語學習者。在教學中,錢青高標準,嚴要求,一絲不苟,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為教育獻身的精神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給廣大師生樹立了榜樣。

錢青人物評價

錢青教授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她自1947年回國後,報效祖國之心從未動搖,在對外交往中積極維護國家的榮譽和利益。錢青教授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工作上始終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嚴於律己,盡心盡責,1988年、1993年被評為北京市先進工作者,1993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錢青教授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參政議政,為大家服務,對待社會工作也像對待教學和科研一樣認真負責,一絲不苟。錢青教授高風亮節,無私奉獻,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生前身體虛弱之時仍保持風趣幽默風格,令家人朋友動容。她的突然去世是我們巨大的損失 [1] (北京外國語大學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