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錢華林

鎖定
錢華林,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研究員、中國互聯網協會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伏羲智庫顧問委員會成員; [3]  早期從事計算機體系結構研究和整機的研製。1975年起從事計算機網絡的研究與工程建設。是中國互聯網重要的開創者之一,是“中國互聯網先驅”的“二錢”之一。曾任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 [4] 
2024年4月20日,被評為“中國互聯網30年致敬人物”。 [1]  [4] 
中文名
錢華林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40年12月
畢業院校
中國科技大學
職    稱
研究員

錢華林人物簡介

hulin Qian hulin Qian
姓名:錢華林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40年12月
專業技術職務:研究員
行政職務:網絡信息中心副主任
單位: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通訊地址:北京市中關村南四街4號
教育經歷:1965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自動化系計算機專業
工作經歷:錢華林自1975年起從事計算機網絡與數據通信領域的研究:1980-1982年在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從事網絡研究;1983-1984年在西德合作研製了X.25分組交換網絡;1986年主持設計了第十一屆亞運會電腦信息系統總體方案;1986年起,在國際上較早研製、開發了多種型號的傳真/數據/語音通信系統,並作為產品銷售數萬套;1989年10月起主持世行貸款國家重點學科發展項目“中國國家計算與網絡設施”(NCFC工程)的建設工作,於1994年4月首次實現中國與Internet的完全連接,同時擔任我國與Internet的技術和行政聯絡員。

錢華林榮譽

錢華林,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研究員。早期從事計算機體系結構研究和整機的研製。1975年起從事計算機網絡的研究與工程建設。1980至1982年在美國進行網絡的訪問研究。1983至1984年在德國進行網絡交換機的合作研究和開發。1989年10月起,參加並主持完成了NCFC、CASnet、CSTNet等大型網絡工程。並於1994年4月首次實現了中國與Internet的完全連接。主持建立了我國的域名體系,擔任我國與Internet的技術和行政聯絡員,並組織中文域名系統的研究和開發。目前任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亞太地區頂級域名組織主席,兩岸四地中文域名聯合會主席等職。發表科技論文七十多篇,培養碩、博士研究生數十名,獲得中科院及國家科技進步獎十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14年4月8日,國際互聯網協會(Internet Society, ISOC)在香港發佈了最新一期“互聯網名人堂”(Internet Hall of Fame)的入選者名單,這是全球互聯網社羣的最高榮譽,此次入選者包括來自全球範圍的24位互聯網領域突出貢獻者。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錢華林研究員成功入選,成為繼前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鬍啓恆院士之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 [2] 
2015年02月13日,入圍“2014年中國互聯網年度人物”活動年度人物獎。 [1] 
2024年4月20日,被評為“中國互聯網30年致敬人物”。 [4] 

錢華林互聯網的起始

中國互聯網的開創者之一、中科院胡啓恆院士説過這樣一句話:“互聯網進入中國,不是八抬大轎抬進來的,是羊腸小道走出來的。”到2002年6月,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已整整成立五週年。關於CNNIC誕生的故事很精彩,中國互聯網的開拓者們為此經歷了種種艱辛,但人們往往更樂於關注生活在閃光燈下的知識英雄們,對於開拓者的故事卻鮮有耳聞。本報今日編髮孫蕊的這篇文章,以紀念中國互聯網的先行者們在網路上跋涉的欣慰與辛酸。
2002年5月29日傍晚時分,錢華林老師騎着自行車走出CNNIC大門,經過他身邊的任何一個路人都不會想到:這位老人是中國互聯網重要的開創者之一,是和“中國互聯網先驅”錢天白並稱“二錢”的錢華林。
“錢天白是個非常好的人。”錢華林在回憶起已經去世的錢天白時説。1990年,錢華林想到美國註冊.CN這個域名,結果發現.CN域名被一個叫T.B.Qian的人註冊了。T.B.Qian就是錢天白,後來,錢天白是.CN域名的行政聯絡官,而錢華林是技術聯絡官。
錢華林從1980年就開始研究網絡,到現在已經是22個年頭。20世紀90年代初,世界銀行的一筆貸款打算在中關村地區建立起一個“超級計算中心”,把清華、北大和中科院的一些科研院所連接起來,這個“連接”實際上就是中國互聯網的雛形了。錢華林當時在其中負責一些工作。“那時候我還年輕,才40歲出頭吧。”錢老師説:“有時候我早晨4點鐘就會到辦公室來,有時候是早晨4點鐘才離開辦公室回家。”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中國互聯網行業,只有這一批耕耘者,而他們卻做出很大貢獻。例如:美國曾經對中國禁運路由器,他們認為一旦中國有了互聯網將威脅到美國的國家安全。於是,錢華林等人就自己研製了路由器。而錢天白教授做了中國最早的電子郵件系統
在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初期,錢華林老師參與的一個“聯合設計組”曾經工作了半年左右時間,然後寫出了4頁紙的一個報告,這個報告是建設中國互聯網的一些基本原則,例如:以TCP/IP為主;必須用光纜;速度不能低於10兆……現在的人們可能覺得這個報告沒有什麼特別的,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個報告所體現的設計思想已經非常先進,並且恰好符合目前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中國互聯網正是按照這些原則設計的。
當時,.CN域名的根服務器還放在德國。出於政治上的考慮,發達國家根本不希望中國有互聯網。胡啓恆、錢華林等人經過多次遊説,甚至還發動一些美國科學界的著名人士寫信到白宮,才終於把.CN的根服務器拿回中國——那是1994年的年初。
這些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前輩奠基了今天的CNNIC,奠基了中國互聯網未來的發展。1997年1月,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發佈的《關於聘任胡啓恆等九人為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專家組成員的通知》中,我們可以找到CNNIC奠基人的名單:胡啓恆、錢天白、何德全、曲成義、錢華林、吳建平劉韻潔、馬如山、張興華。來自幾個科研院所和國家部委的“九人專家組”就是後來的CNNIC工作委員會,這個委員會至今還在管理着CNNIC的工作。中國互聯網最初的政策就出自他們之手。1997年6月3日,CNNIC在位於中關村的中國科學院軟件園宣佈成立,那時中國的互聯網業才剛剛處在起步階段,CNNIC的成立可以説是悄無聲息。但是,在中國互聯網創建者心中,這一天是個十分重要的日子:經過種種艱辛努力,中國終於有了互聯網,中國終於可以在有組織、有管理的情況下發展互聯網事業。
在中國科學院綠樹如茵、寧靜祥和的大院內,每天都有一位騎着自行車上下班的普通人,謙和的外表、温和的微笑,他就是中國互聯網重要的開創者之一,和錢天白並稱“二錢”的錢華林。
從互聯網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進入中國,到如今有6800萬網民觸及社會的各個角落,互聯網不過發展了短短十來年的時間。錢華林則是整個中國互聯網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人。
2003年6月12日,當國際互聯網絡名字與編號分配機構(ICANN)通知錢華林被評為ICANN理事會理事,任期三年時,錢華林意識到,自己的擔子更重了。因為這不僅僅是個人的一種榮譽,更代表着一個國家在國際互聯網中地位的提升。這是中國專家第一次進入全球互聯網最高決策機構的管理層。長期以來,ICANN的理事職位一直由歐美日等互聯網發達國家的代表擔任。中國作為網民人數僅次於美國的互聯網大國,卻在ICANN會議上一直沒有足夠的發言權。
“ICANN的決策都是集體參與討論並形成決議的,每一個成員都不只是代表本國或是某個地區、某個單位的利益,相反是要站在全世界的角度管理好Internet,讓它更穩定、更公平。商業社會也會有很多以大欺小的事情發生。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協調各方面的利益,讓規則更公平、公正和透明。倡導某項只讓我們獲得利益的決議是不應該的,但是卻給了我們參與修正不合理規定的機會和權利。”
1989年,世界銀行貸款支持中國高新技術的一些項目建設,其中之一就是要把中科院、清華、北大和中關村地區的研究所組成一個高速網絡。1989年開始立項,1990年4月工程啓動,1992年中科院、清華、北大三家局域網基本完成,1993年實現互聯。中關村示範網就是中國第一個互聯網絡中國科技網的前身。這個項目由錢華林負責。
中關村示範網建好了,卻發現沒有用。網絡上沒有多少信息,也沒幾個人上網。中關村的區域又很小,有時候發個e-mail還不如騎着自行車親自跑一趟省事,使用率不高。
科研人員迫切需要連入Internet,否則中國的科學界就要被世界隔絕。因為過去的科研成果出來以後,要等到在雜誌上發表往往都是在半年後了,所以往往是馬上郵寄給世界同行預印件,這樣比較快。錢華林回憶以前一年能收到3000多份的預印件。而有了Internet以後,再想看國外的科研成果,人家都已經放在網上了,也不會再給你寄。所以國內科研人員看到的,基本都是雜誌上刊出的已經發表了半年的研究成果。有一次,理論物理研究所做出一個研究成果,比以色列早做出來。以色列方面馬上在網上發表了,我們卻要等預印件出來以後,再寄出去,發表比他們晚了幾天。這樣的結果不僅對科學家本人是個打擊,而且也讓國家遭受損失。
與國外聯網勢在必行。但無論從經費上、信道上、手續上都有很多困難,更重要的是美國當時不願意讓中國連進來。1992年6月,錢華林到日本開Internet年會,見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負責國際聯網的主管,他説因為美國國防部門、政府部門都聯在裏面(當時的網是ARPAnet),他們擔心機密外泄,只有解決他們的顧慮才有可能。科學是無國界的,很多國外的科學家幫助中國呼籲,不斷給白宮寫信。而錢華林他們則要一個一個部門的説服。1993年Internet年會在舊金山召開,錢華林再次見到那位負責人。會後有個國際網絡協調委員會的會議,關於中國加入聯網的議題,得到了各國科學家的一致贊成。讓錢華林感動的是,美國某大學的一個系主任並沒有參加該年會,但他專門從家鄉趕到舊金山,陪了錢華林三天,找Internet一些資深的專家和管理方面的官員,做説服工作。
經過爭取利用一切有可能利用的機會。這樣到了1993年底,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來信了,同意中國聯進Internet。1994年初,正值中美雙邊科技聯合會議召開之際,中國科學家代表團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官員見面,正式敲定了此事。
1994年4月20號,中國與國際的64K Internet信道開通了,標誌着中國正式聯入了國際Internet。但由於沒有域名,國外向中國發e-mail很困難,還只能用IP地址發。
北京計算機應用研究所的錢天白教授早在1990年10月就在國際互聯網絡信息中心(InterNIC)的前身DDN-NIC註冊登記了我國的頂級域名.CN,國內通過X.25網與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聯接,再聯到Internet。國內科學家只能用這台機器收發E-mail。這樣做是非常昂貴的,信息送出去要付錢,收進來也是我們發起一次呼叫,才能送進來。當時1K字的信息要7元錢(現在只有幾釐錢)。發信息時還好辦,值得發就發。收信息就難以控制了,當時美國人、歐洲人發e-mail已經很便宜甚至免費,有什麼消息順便就捎過來了,而我們不收不知是否重要,收回來卻發現很多信息不重要,但錢已付了。
中國的國際信道開通之後,問題迎刃而解,錢華林和錢天白,以及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聯合向ICANN説明了情況,申請把.CN的域名服務器從德國移了回來。1994年5月21日,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國國家頂級域名(.CN)服務器的設置。由中科院網絡中心負責.CN頂級域名的註冊和維護工作。當時錢華林擔任.CN域名的技術聯絡官,錢天白任行政聯絡官(現由錢華林兼任)。1997年6月3日,國務院信息辦正式頒發公文由中科院網絡中心運行.CN頂級域名。隨着我國互聯網的發展.CN的註冊數幾乎一年翻一番,與國內互聯網用户數保持同步的發展速度。
有了這第一個國際信道出口以後,很快中國電信、中國教育科研網立項開通,使得連入Internet的成本迅速下降。1995年5月電信開始籌辦CHINANET。次年1月,全國骨幹網建成並正式開通。教委也於1994年底立項,1995年12月,中國教育科研網(CERNET)通過國家計委組織的驗收。金橋網也於1996年9月正式宣佈開通。加上最早的中國科技網,這是我國最早的四大網絡。現在已經發展到九個網絡了,聯通、移動、長城、網通、國家經貿委的網絡也陸續建成。
錢華林從事的是一個超高速發展的行業,行業的發展總是快過預期。他從沒有為自己的選擇後悔過,時間也不允許他停下來考慮這些。
一切都在快速變遷。錢華林1940年12月出生在上海郊區寶山縣,原來屬於江蘇省。現在錢華林出生的那個鎮都搬遷了,因為現在那裏是全國最重要的鋼鐵基地--寶鋼。小時候家裏很窮,父母都沒什麼文化,可是他從小成績就非常優秀。從初中開始,錢華林靠學校助學金的支持,一直唸到大學。後來錢華林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他選的是計算機專業,科大是當時全國唯一有計算機專業的大學,錢華林是第三屆學員。當時數學系的系主任是科學家華羅庚,是錢華林最崇拜的人。
1965年從科大畢業後錢華林被分配到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所。那時計算機進口沒有開放,從國外只能買到低檔次計算機。為了國家的需要,中科院着手自己研發。幾年時間裏,錢華林參加了多台集成電路計算機的設計。當時計算機的每個零部件都是他們自己製造的,包括CPU。
從1975年起,錢華林開始關注網絡,研究計算機之間的通信。美國學術界對中國開放以後,錢華林於1980年2月到了美國。到佐治亞理工學院時,錢華林是那裏的第三個中國訪問學者,從事網絡方面的研究。除了聽一些課程外,就是整天泡在圖書館裏,看那些恨不得一下全看完的書。在美國的學習讓他深有啓發。
後來聯想成立時錢華林也是其中的一員,但由於負責中關村示範網項目,錢華林沒有走上商業的道路。

錢華林互聯網的未來

從最初的利用中國電信的公用數據網X.25收發一封幾十塊錢的電子郵件,到連入Internet以後一封郵件下降到2分錢,再到現在的幾釐錢,網絡隨着通訊的發展成本迅速降低。而這種趨勢還將繼續。
錢華林對未來互聯網的發展更有信心:“計算機是有智能的,將來有更多的應用還會以超乎我們想象的速度發展,比如Web phone、視頻、還有網格技術。”
當初一個打到美國的國際長途要24塊錢/每分鐘,後來降到18塊,再後來到15塊,而現在只有8塊多,而網上的IP電話則一分鐘只要2塊錢,其實成本還要低。現在因為用的還不是真正的Internet信道,而是租專用信道,利用率就低。等到未來Internet管理更好,質量更穩定,電話完全可以通過大家共享的Internet網絡走,成本會非常低。
現在的中國科學院開會基本都是利用視頻會議。有一次科學院的250多人在不同城市一起開視頻會議開了2天,節省了往返的兩三天時間不算,賓館住宿就省了40多萬。而且比在大禮堂開會效果更好,沒有在下面看資料、寫東西的,每一個會議室的人都面對面,大家都非常專心的盯着大屏幕,會議效率特別高。由於中科院租的專用信道有餘量,所以成本非常低。而未來,這種通訊方式也許就會發生在每一個家庭。現在的視頻點播在小區非常可行,價格便宜,一把光纜進小區,一對光纖進家庭,未來的話音、視頻、信息流都會在這上面跑。
企業搞ERP,中科院目前則正在搞ARP學術資源管理。錢華林説:“我們將更充分地利用Internet,協調我們的科研,進行資源的調度管理,學術的交流,設備的共享,計算能力的共享等。未來,政府辦事、商業發展都要更多地藉助網絡。不要覺得這些都還離我們的生活很遠,當初Internet發展的時候我們認為全世界有幾百台電腦連起來就是一個大網了,Ipv4時誰想到要用那麼大的地址空間?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現在研究網格的科學家很多,技術雖然很難,但是大家坐在一起,進展就會比我們想象的快。現在各個應用領域的網格技術發展多種多樣,有計算網格、數據網格、生物網格,大氣方面的、地震方面的,等等。將來網格技術發展好,網絡的應用越來越全球化。誰能想象10年、15年以後又會是什麼樣子。”

錢華林年表

1965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自動化系計算機專業;
1975年起從事計算機網絡與數據通信領域的研究;
1980-1982年在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從事網絡研究;
1983-1984年在德國合作研製了X.25分組交換網絡;
1986年主持設計了第十一屆亞運會電腦信息系統總體方案;
1986年起在國際上較早研製、開發了多種型號的傳真/數據/語音通信系統,並作為產品銷售數萬套;
1989年10月起主持世界銀行貸款國家重點學科發展項目“中國國家計算與網絡設施”(NCFC工程)的建設工作,於1994年4月首次實現中國與國際互連網的完全連接,同時擔任我國與國際互聯網的技術和行政聯絡員;
此後又主持完成了NCFC工程的拓展工程CASNet、CSTNet等大型網絡工程。

錢華林電子郵件

2012年6月19日上午10時,中科院錢華林研究員使用多語種電子郵箱地址“錢華林@中科院。中國”,向北京、香港、台灣、新加坡、德國等多個地方的互聯網專家發出了電子郵件,這也是首封跨越全球的國際化多語種郵箱電子郵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