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錢永健

(美籍華裔生物化學家、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鎖定
錢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1952年2月1日—2016年8月24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美籍華裔生物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藥理學教授以及化學與生物化學教授。 [9] 
錢永健於1972年從美國哈佛大學畢業,之後前往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1977年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1981年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作;1989年進入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工作,擔任藥理學教授以及化學與生物化學教授;1995年當選為美國醫學研究院院士;1998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同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2004年獲得沃爾夫獎;2008年因發現和研究改造了綠色熒光蛋白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016年8月24日在美國俄勒岡州去世,享年64歲。 [1-2] 
中文名
錢永健
外文名
Roger Yonchien Tsien
國    籍
美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美國紐約 [1] 
出生日期
1952年2月1日
逝世日期
2016年8月24日
畢業院校
英國劍橋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5年當選為美國醫學研究院院士
1998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98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2004年獲得沃爾夫獎
20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祖    籍
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

錢永健人物生平

錢永健
錢永健(10張)
1952年2月1日,錢永健出生於美國紐約,祖籍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
1968年,16歲時以“金屬如何與硫氰酸鹽結合”為題發表論文,獲得素有“少年諾貝爾獎”之稱的“西屋科學天才獎”(The Westinghouse Science Talent)第一名 [15]  ;同年獲得美國優秀學生獎學金(National Merit Scholarship)進入哈佛大學。
1972年,20歲時從哈佛大學畢業,獲得化學和物理學士學位。同年獲得獎學金,前往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其指派的導師是理查德·阿德里安(Richard Adrian)。 [10] 
1977年,從英國劍橋大學博士畢業,之後從事生理學博士後研究工作。
1981年,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作。
1981年—1982年,擔任劍橋大學生物化學系訪問研究員(Visiting Researcher)。 [10] 
1989年,進入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工作,擔任藥理學教授以及化學與生物化學教授。
1995年,當選為美國醫學研究院院士。
1998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同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7] 
2008年,與美國生物學家馬丁·沙爾菲(Martin Chalfie)和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  [3] 
2016年8月24日,在美國俄勒岡州的一條自行車道上去世,享年64歲。 [2] 

錢永健主要成就

錢永健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1994年,錢永健開始了對GFP(綠色熒光蛋白,是一種在美國西北海岸所盛產的水母中所發現的一種蛋白質)改造進行研究;後來通過基因突變的方法,讓這類原本發出柔弱綠光的蛋白髮光變得更明亮、更持續。憑藉這項研究成果獲得了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4]  [8]  。此後,錢永健實驗室製出了多種蛋白,有的熒光強,有的呈現黃、藍、紅色,有的可激活、可變色,世界上使用的熒光蛋白大多是錢永健實驗室改造後的變種。他的研究使熒光蛋白真正成為了生物科學實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1] 
錢永健在英國劍橋大學讀研究生時,發明出一種可追蹤細胞內鈣水平的有機染料,與鈣質結合時會戲劇性地改變熒光,染料無需注射即可穿透細胞壁。他對熒光蛋白應用於神經生物學和癌症研究興趣濃厚。為了能更好地看清並治療癌症,他與同事設計了一種能攜帶成像分子或化療藥物靶向癌細胞的U形縮氨酸。還創造了一種讓神經元細胞膜上的電信號發出亮光的熒光染料,有助於解密腦細胞的功能與相互作用。 [11] 
  • 學術論著
根據2022年4月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錢永健實驗室網站顯示,錢永健先後在《Science》《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Nature Methods》等發表論文210多篇 [12] 
Kevin L. Briggman, William B. Kristan, Jesus E. Gonzalez, David Kleinfeld, and Roger Y. Tsien. Chapter 6 - Monitoring Integrated Activity of Individual Neurons Using FRET-Based Voltage-Sensitive Dyes.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Switzerland. Membrane Potential Imaging in the Nervous System and Heart,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Biology, 149-169
B. Albert Griffin , Stephen R. Adams , and Roger Y. Tsien. Chapter 1 - How FlAsH Got Its Sparkle: Historical Recollections of the Biarsenical-Tetracysteine Tag. Springer Science Site-Specific Protein Labeling: Methods and Protocols,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vol. 1266: 1-61
Roger Y. Tsien 2013. Very long-term memories may be stored in the pattern of holes in the perineuronal net. PNAS 110:30
Roger Y. Tsien 2010. Fluorescence readouts of biochemistry in live cells and organisms. In Molecular Imag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 ed. by R. Weissleder, S.S. Gambhir, B.D. Ross, A. Rehemtulla.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 USA. Chapter 48, pp. 808-828
Roger Y. Tsien 2009. Constructing and exploiting the fluorescent protein paintbox (Autobiography + Nobel Lecture), in Les Prix Nobel 2008, pp. 171-214. Nobel Lecture reprinted (2009) in Angewandte Chemie Intl. Edition 48: 5612-5626.
Roger Y. Tsien 2009 Constructing and Exploiting the Fluorescent Protein Paintbox (Nobel Lecture). Angew. Chem. Int. Ed. 48: 5612 – 5626
Wang, L., and Tsien, R.Y. 2006. Evolving proteins in mammalian cells using somatic hypermutation. Nature Protocols 1: 1346-1350.
Stephen R. Adams & Roger Y. Tsien 2006 Imaging the influx of cell-penetrating peptides into the cytosol of individual cells. Chapter 29 in: Handbook of Cell-Penetrating Peptides, ed by Ulo Langel (2nd edition). CRC 505-512.
Amy E. Palmer and Roger Y. Tsien 2006 Measuring calcium signaling using genetically targetable fluorescent indicators. Nature Protocols, Vol 1: 1057-1065.
Ben N. G. Giepmans, Stephen R. Adams, Mark H. Ellisman & Roger Y. Tsien 2006 The fluorescent toolbox for assessing protein location and function. Science. 312: 217-224.
Zacharias, D.A., and Tsien, R.Y. Molecular biology and mutation of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Chapter 5 in: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Properties, Applications, and Protocols, ed. by M. Chalfie and S.R. Kain (2nd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This article is listed in Medline as Methods Biochem. Anal. 2006; 47: 83-120
Tsien, R.Y. 2005. Breeding molecules to spy on cells, in The Harvey Lectures: Series 99, 2003-2004. Harvey Society, 2005
Nathan C. Shaner, Paul A. Steinbach, & Roger Y. Tsien. 2005 . A guide to choosing fluorescent proteins, Nature Methods, Vol. 2: 905 – 909
Tsien, R.Y. 2003 Imagining imaging's future.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4: SS16-SS21
Zhang, J., Campbell, R.E., Ting, A. and Tsien, R.Y. 2002. Creating new fluorescent probes for cell biology. Nature Review Molecular Biology 3: 906-918.
Miyawaki, A., and Tsien, R.Y. 2000. Monitoring protein conformations and interactions by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mutants of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Methods in Enzymology 327: 472-500.
Wu, M.M., Llopis, J., Adams, S., McCaffery, J.M., Teter, K., Kulomaa, M.S., Machen, T.E.,Moore,H.-P.H., and Tsien, R.Y. 2000 Studying organelle physiology with fusion protein-targeted avidin and fluorescent biotin conjugates. Methods in Enzymology.327: 546-564.
Griffin, B.A., Adams, S.R., Jones, J., and Tsien, R.Y. 2000. Fluorescent labeling of recombinant proteins in living cells with FlAsH 2001. Methods in Enzymology. 327: 565-578.
Zacharias, D.A., Baird, G.S., and Tsien, R.Y. 2000. Recent advances in technology for measuring and manipulating cell signals.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10: 416-421.
Tsien, R.Y. 1999. Monitoring Cell Calcium. In Calcium as a Cellular Regulator, ed. by E. Carafoli and C. Kle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8-54.
Tsien, R.Y. 1998.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Annu. Rev. Biochemistry 67: 509-544.
Tsien. R.Y. and Pozzan T. 1989. Measurement of Cytosolic Free Ca2+ with Quin2. Method in Enzymology. 172: 230-244. [12] 

錢永健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91年
帕薩諾基金青年科學家獎

1995年
比利時阿圖瓦—巴耶—拉圖爾健康獎

1995年
蓋爾德納基金國際獎

1995年
美國心臟學會基礎研究獎
1995年
美國醫學研究院院士
美國醫學研究院
1998年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98年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2002年
美國化學學會創新獎
美國化學學會
2002年
荷蘭皇家科學院海內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獎
荷蘭皇家科學院
2004年
沃爾夫獎(Wolf Prize in Medicine)

2008年
諾貝爾化學獎
2008年
2009年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2009年
香港大學榮譽科學博士學位

錢永健個人生活

  • 健康狀況
錢永健兒時患有哮喘,不得不盡量避免室外運動。他經常花上數小時在地下實驗室中做化學實驗。實驗產生的鮮豔色彩讓他着迷。 [1] 
  • 家世背景
錢永健的父親錢學榘錢學森是堂兄弟,早年帶着庚子賠款支付的獎學金到美國唸書,在1944年,錢學榘將妻子李懿穎與長子錢永佑(神經生物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斯坦福大學教授)接到美國定居,生下了二子錢永樂和三子錢永健。事實上,直到錢學森過世,錢永健與錢學森始終沒有見過面。 [2]  [6] 
  • 婚姻家庭
1976年,錢永健在朋友的聖誕晚會上認識了温迪·格勞伯(Wendy Globe),後來兩人結婚。 [1] 
  • 人物語錄
在媒體面前公開表示:我是一個美國人,我從小生長在美國,接受美國的教育。血統不能決定一個人的身份,自由的環境才是培養一個科學家的要件。 [4] 

錢永健人物評價

錢永健在基因和疾病偵測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 [5] (中國新聞網評)
羅傑(錢永健)是一個非凡的人:善良,慷慨,親切,他是一位技藝高超的科學家,不斷推動他的工作極限,並拓展科學的可能性。他是一個我們無法取代的罕見天才 [9]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校長Pradeep Khosla評)
他(錢永健)擁有世界上最美麗的大腦,不僅因為他能夠深入思考如何填補已知科學領域的空白,更因為他知道如何發現新問題 [11] (錢永健長期的合作者馬克·愛利斯門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