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錢毅

(革命烈士)

鎖定
錢毅(1925-1947),原名錢厚慶,安徽蕪湖人。1941年底,隨父親、著名文學家錢杏邨(筆名阿英)到達蘇中抗日根據地,參加新四軍,1944年7月任《鹽阜大眾報》編輯,後任副主編。1945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初調任新華社鹽阜分社暨鹽阜日報社特派記者,深入淮安敵佔區採訪,與北聯防(離淮城南門最近的石塘聯防隊)在一起,每天隨他們上西(磚橋一帶)活動。1947年3月1日,錢毅被國民黨軍抓捕,翌日在石塘村壯烈犧牲,年僅22歲。 [1-2] 
中文名
錢毅
別    名
錢厚慶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25年4月14日
逝世日期
1947年3月2日
出生地
安徽蕪湖

錢毅人物生平

錢毅,1925年4月14日生,原名錢厚慶,筆名伊潛、阿怡、吳湖仁,安徽省蕪湖人,中共黨員,1930年開始在上海道光中學附屬小學、中國女學附屬小學、新人小學及濱海中學讀書。由於父親阿英早年參加共產黨,從事革命文藝活動,因此,他很小就受到革命的薰陶。10歲,他與母親一起坐過敵人的監獄。在學校,他與同學辦過手寫本文藝雜誌數十期,組織子夜劇社,後又參加上海劇藝社、新藝劇社。 [3] 
錢毅從小受到父親阿英的革命影響,16歲時隨父親阿英到達蘇中抗日根據地,繼而到阜寧。曾在一師一旅服務團、三師魯迅藝術工作團搞戲劇工作,1943年任新知識雜誌社助理編輯,1944年7月17日到鹽阜大眾報社任編輯,不久,又擔任報社副主編和新華社鹽阜分社特派記者。他深入到解放區的老百姓和部隊中採訪,採寫的戰地新聞通訊和解放區羣眾新生活的報道,都洋溢着激情,思想性強,短小精悍,生動可讀。採訪中,他虛心向羣眾學習,在認真實踐和鑽研“文化大眾化”這一課題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簡潔、純樸、生動的語言特點。他採寫的大量充滿戰鬥氣息、貼近羣眾的新聞、通訊、牆頭詩和小故事,用事實反映瞭解放區農民的優秀品質,在報紙上刊登後,迅速在軍民中廣為流傳。 [3] 
戰爭年代,尤其是農村,編輯生活是很苦的。冬天,寒風凜冽,墨水瓶裏結了薄冰,錢毅的手上、腳上都生了凍瘡,連手背也腫了。他往手上哈着氣,堅持工作。燈芯燒光了,就從破棉衣裏抽出一點棉花,捻成燈芯添到油燈裏。夏天,烈日炎炎,夜晚坐在昏暗的油燈下,一手拿着芭蕉扇拍打蚊子,一手改稿。 [3] 
當時,工農文化都很低,不少來稿字寫得歪歪斜斜,別字、錯字連篇,由於敵後條件困難,有的甚至用鉛筆寫在香煙紙上。這些稿件看時非常吃力,但他都是一篇篇讀、一字字改,只要內容有一點可取,總是儘量讓它有發表的機會。他用最大的精力幫助、輔導通訊員,使一大批通訊員成長為出色的新聞工作者和作家。他在1945年、1946年間撰寫了近10萬字的《怎樣寫》一書對解放區的“工農通訊員運動”和新聞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3] 
錢毅和同志們還經常將寫好的稿,念給報社的警衞班戰士或駐地的農民聽,徵求他們的意見。他總是爭取一切機會接近和深入工農羣眾。為了參加鹽阜區的生產大會和民兵代表大會,他和同志們甚至把編報工作帶到會場上去做。 [3] 
抗戰勝利後,報社遷進城裏。他還熱情地出門去淮安縣季橋區大灣村生活了一個時期,瞭解土改情況,和農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由於勤奮努力,他被選為報社的模範工作者。 [3] 
解放戰爭爆發後,錢毅積極配合地方同志組織成千名民工上了前線。不久,因敵深入,報紙暫停。作為新華社鹽阜分社暨鹽阜日報社特派記者,錢毅主動要求奔赴鬥爭最艱苦的淮安邊區。 [3] 
他在給報社同志和家人的信中激情地寫道:“到這個地方,我很滿意,因為鬥爭最尖鋭。”“這裏材料多極了……腦子像要溢出來似的。”在前線,他對新聞工作準確反映現實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深的體會,他發現有些報道“往往與原來訛差很多”,“個別區委所談的,有的與實況都有出入,真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3] 
1947年3月1日拂曉,敵人包圍了他所在的民兵聯防隊駐地。突圍中,他不幸被俘。敵人逼迫他“自新”,他厲聲地説:“寧可槍斃,決不自新”。次日,在石塘鎮外英勇就義,年僅22歲。 [3] 

錢毅主要作品

錢毅短暫的一生,編輯有《莊稼話》、《大眾詩歌》,著作有《怎樣寫》。他的6首牆頭詩被收入蕭三主編的《革命烈士詩抄續編》(1982年,中國青年出版社),11首詩被收入《蘇北鹽阜抗日根據地詩文選集》(1984年,江蘇人民出版社),特寫《堅持在淮寶》收入《江海潮》(1989年,中國新聞出版社)。 [3] 

錢毅後世紀念

錢毅犧牲後,詩人柳亞子先生為他題詞:“是人民文學,是民族的精英,從墨寫的言辭中,輝映着血寫的生命的火花。” [3] 
黃克誠同志於1949年10月題詞,高度評價錢毅的一生:“威武不能屈,臨難不苟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