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錢山漾遺址

鎖定
錢山漾遺址,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城南7千米的潞村古村落,常路鄉錢山漾東南岸,屬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1]  ,是人類絲綢文明史上一個古文化遺址 [2]  ,佔地面積23.4萬平方米 [3] 
錢山漾遺址出土了一批綢片、絲帶、絲線等尚未碳化的絲麻織物,並出土了麻布片、麻繩等紡織品 [2]  ,還出土了陶器、骨器、玉器等大批新石器晚期的遺物 [3]  。錢山漾遺址的考古發掘,填補了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原序列中,從良渚文化到馬橋文化之間存在的缺環,對中國太湖流域的史前文明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4] 
2006年5月25日,錢山漾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中文名
錢山漾遺址
地理位置
湖州市東南7公里處(錢山漾東岸南頭的百廿畝村) [1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天 [11] 
佔地面積
23.4萬平方米
保護級別
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Ⅰ-86
所處年代
新石器時代至周

錢山漾遺址歷史沿革

2005年錢山漾遺址進行第3次發掘的情形 2005年錢山漾遺址進行第3次發掘的情形
錢山漾一直是古原始社會晚期的一個村落遺址,已有4400年至4200年的歷史,是人類絲綢文明史上極其重要的一個古文化遺址,發掘出土的絹片、絲帶、絲線是已知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絲織品 [2]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慎微之首次發現了錢山漾遺址 [6] 
新中國建立(1949年)後,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等文物部門作過多次考察 [3] 
1956年3月,原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考古專家們對錢山漾遺址進行了首次考古發掘 [2]  ,發掘坑位在遺址的南北兩端,開探方10個,發掘面積為390.5平方米 [1] 
1958年3月,原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考古專家們對錢山漾遺址進行了第2次考古發掘 [2]  ,發掘坑位在遺址的北部,開探方13個,發掘面積341平方米 [1] 
2005年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湖州博物館聯合對錢山漾遺址進行了第3次考古發掘 [6] 
200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湖州博物館聯合對錢山漾遺址進行了第4次考古發掘 [7] 
201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絲綢博物館、湖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聯合對錢山漾遺址北部區塊進行了考古勘探和試掘 [7] 

錢山漾遺址遺址特點

錢山漾遺址全景(攝於2005年) 錢山漾遺址全景(攝於2005年)
錢山漾遺址分佈面積約23.4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分上下2層,上層以夾砂陶為主,並有少量幾何印紡陶和原始瓷的青銅時代遺存;下層為早期良渚文化遺存,出土多種植物種子、絲麻織物、竹木器 [1]  。錢山漾遺址的文化層堆積由早到晚依次屬於新石器時代文化晚期的錢山漾1期文化遺存、錢山漾2期文化遺存和屬於青銅文化時期的馬橋文化遺存。從出土遺物反映的文化面貌上看,錢山漾1期文化遺存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和鮮明的文化個性,被命名為“錢山漾文化”。錢山漾2期文化遺存文化面貌與上海松江“廣富林遺存”基本相同,其中既有外來文化因素,也有與良渚文化一脈相承的本地文化因素,是本地文化和外來文化融匯的結果 [8] 

錢山漾遺址文物遺存

1958年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絲綢殘片 1958年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絲綢殘片
錢山漾遺址發現的居住遺址2處,較為明顯的居住遺蹟1處,呈長方形,系幹欄式建築殘存有木樁和幾層大幅的竹蓆。石器工具有斧、長方形錛、長條形刀、斜柄刀、犁形器、耘田器、鏃等;一件石斧上墨繪回紋。陶器有魚鰭形足的鼎、長頸鬹、紡輪、網墜、豆、壺、簋等;竹編織有簍、籃、谷籮、簸箕、竹蓆、倒梢等;木器有翼長柄短、長達1.8米左右的木槳、木杵,及用獨木剜成的千篰和木槽。下層中的新石器晚期的草編、絲麻織物,絲織品有絹片、絲帶和絲線,經測定為家蠶絲。殘絹片長2.4釐米,寬1釐米,為平紋織品,經密每釐米52根,緯密每釐米48根。此外,出土的還有骨器、玉器、稻穀、芝麻、甜瓜、蠶豆、花生、毛桃、菱等 [1] 

錢山漾遺址研究價值

錢山漾遺址發掘現場 錢山漾遺址發掘現場
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綢片、絲帶、絲線等尚未碳化的絲麻織物,成為人類早期利用家蠶絲紡織的實例,印證了“世界絲綢之源”源自東方,代表了一種獨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 [2]  ,填補了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原序列中,從良渚文化到馬橋文化之間存在的缺環,對中國太湖流域的史前文明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4]  。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稻穀、芝麻、蠶豆等,説明湖州是世界上早期的“稻鄉”之一,以種稻為主,兼營園圃作業,農業生產水平已經相當發達 [3] 

錢山漾遺址保護措施

1961年7月28日,錢山漾遺址被吳興縣人民委員會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 
2006年5月25日,錢山漾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2015年8月,國家文物局對湖州市人民政府提交的《關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錢山漾遺址保護規劃編制予以立項的請示》予以批覆,同意錢山漾遺址保護規劃編制立項,並要求保護規劃編制按照《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編制審批辦法》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編制要求》的有關規定開展,從保護錢山漾遺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出發,突出遺址本體及其周邊環境的整體保護,重點考慮遺址本體保護措施的科學性和適用性 [9] 

錢山漾遺址歷史文化

絲綢起源
2005年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絲帶 2005年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絲帶
絲綢源起中國,以錢山漾遺址為代表的長江三角洲一帶作為絲綢的一處源點是合理的。絲綢的起源包括多個方面的內容,如家蠶馴化、桑樹栽培、蠶絲利用等,這需要適宜的自然環境和天地溝通的文化背景。錢山漾遺址境域自古桑葉連天、田塘密佈,百姓世代以養蠶種田為業。蠶絲這一古老的中國產業,奠定了絲綢之路的歷史。
相關資料顯示,西漢時期的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絲綢之路”,中國絲綢隨之傳向全球。三國時德清“永安絲”入貢,唐代吳綾蜀錦齊名,漢唐盛世的“絲綢之路”上屢屢出現它的身影。兩宋,由魯桑改良而來的“湖桑”極大地推動了桑基魚塘循環經濟的發展,繅絲技藝成熟,絲織名品層出不窮。明清之際,伴隨南潯、雙林等江南市鎮的興起,輯裏湖絲以其“白、淨、圓、韌”聞名。明清兩代,湖絲不僅廣銷中國國內官私織造,還深受歐亞喜愛。
錢山漾文化
2014年11月,學術界正式將錢山漾1期文化遺存命名為“錢山漾文化”。這一文化與年代稍晚的“廣富林文化”一起,填補了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原序列中從良渚文化到馬橋文化之間存在的缺環 [2] 

錢山漾遺址活動建設

2015年6月25日,錢山漾遺址被正式命名為“世界絲綢之源” [10] 
2016年10月18日,“源·流——紀念錢山漾遺址考古發掘60週年暨慎微之誕辰120週年系列活動”在湖州市博物館開幕 [4] 
2017年3月7日,錢山漾文化交流中心(中國蠶桑絲織技藝非遺傳承中心)正式開館 [10] 

錢山漾遺址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錢山漾遺址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城南7千米的潞村古村落 [2] 
交通
途經錢山漾遺址的公交線路有湖州公交102路A湖州公交103路B湖州公交107路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