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錢剛

(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

鎖定
錢剛(1887一1927),字滌根,吳江松陵人。國民革命軍在北伐戰爭中殉難的高級將領之一,也是國民黨早期殉難的高級將領之一。 [1] 
中文名
錢剛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887年
逝世日期
1927年1月16日
性    別

錢剛人物生平

錢剛(1887一1927),字滌根,吳江松陵人。自小隨父生長於江西南昌,有兄弟四人,排行第三。身材雖不高,但氣宇軒昂,性情豪爽,思維敏捷,處事果斷,並酷愛武術。面對清王朝的衰敗沒落,再加上早期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薰陶,少年時期的錢剛心中就樹立了革命救國的志向。
光緒三十一年(1905),在胡憨臣、廖伯琅介紹下,錢剛加入了孫中山組織的中國同盟會,當時他還不到19歲。光緒三十四年,他入江西常備軍隨營學堂(後改為陸軍憲兵學堂)學習軍事,三年畢業後進入江西李烈鈞部任職。由於李烈鈞部急需新式軍事人才,再加上錢剛志向宏大、聰明能幹,很快成為李部的中間力量。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吹響了辛亥革命的號角,錢剛在江西追隨李烈鈞,積極響應推翻滿清政府的革命鬥爭,深受李烈鈞器重,旋任江西都督府副官長兼內衞隊長。1912年1月,江西軍政府成立,錢剛被委任為軍政府軍法處長,任職後嚴於律己,秉公執法,消除奸宄,為當地軍民所折服。同時,他還積極參與李烈鈞部的軍事改革,改造新軍,致力恢復江西戰後的社會秩序,立下了汗馬功勞。1913年和1915年,錢剛又追隨李烈鈞先後參加“二次革命”和“護國運動”,堅決反對袁世凱竊取共和成果和復辟帝位,擁護共和。
1915年8月,錢剛秘密回到家鄉吳江,住在大東門城牆根,與唐昌言為鄰。在吳江的這段時間,他經常外出聯絡革命同志,很少在家閒居。每次回來,都不斷向好友、鄰居宣傳革命。1917年和1919年,錢剛參加兩次“護法運動”,擁護孫中山提出的“擁護約法、恢復國會”的主張,奉命在上海迎接國會議員南下廣東。在1922年平定廣東陳炯明叛變中,被任命為大本營命令傳達所少校副官長、廣東增城警備司令之職。
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改組國民黨,實行國共合作,並創辦黃埔軍校,組織革命軍隊——國民革命軍,李烈鈞部被改組為國民革命軍第二軍,錢剛被委任為該軍參議。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錢剛悲痛萬分,赴南京與江蘇省省長韓國鈞、警備司令冷遹等人一起商量組織追悼大會,參與治喪事宜。10月,廣州國民政府為徹底消滅廣東的軍閥勢力,進行了第二次東征,錢剛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東征軍總指揮部諜報主任。東征勝利後,他又被任命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副官,兼入伍生招待所主任。
錢剛在黃埔軍校工作期間,是在第三期,工作的時間雖不長,但他認真做好各項工作。據1926年1月1日《新黎裏》報第三版的《國民黨縣黨部開會消息》一文報道,錢剛當時致函國民黨吳江縣黨部,並寄回了黃埔軍校招生簡章,要求縣黨部配合軍校做好招生工作,為軍校輸送優秀人才。他不但要求國民黨吳江縣黨部做好該項工作,還積極動員與錢家有世交的金家的熱血青年金魯望投身黃埔。
1926年4月,受國民黨江蘇省黨部、上海市黨部委派,錢剛秘密潛入上海,住在法租界貝勒路(今貝當路)均益裏1號,組織江蘇省國民革命軍總指揮部,聯絡各地軍民組織別動隊,擾亂盤踞江浙的軍閥後方,以響應國民革命軍準備於7月開始的北伐。錢剛被任命為江蘇國民革命軍總指揮。當時,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直係軍閥孫傳芳把注意力集中在安徽。經過二個多月的多方奔走策動,錢剛等在孫傳芳的部隊中組成了10個支隊,人員達數萬之眾。由於糧餉尚未落實,暫時未舉行起義。
1926年8月,浙江的警察所長夏超擬在嘉興發動起義,相約錢剛在上海響應。夏超起義失敗後,引起反動當局的警覺,懸賞重金通緝錢剛。他便由貝勒路搬到馬浪路暫住。孫傳芳對錢剛的搜捕,引起別動隊更加廣泛的活動。孫傳芳將原駐上海一部移往杭州,調李寶璋充當淞瀘警備司令,派出便衣隊到處搜捕錢剛。同時,委派錢剛的同窗好友、原江寧知縣吳耀春到上海,勸説錢剛停止活動,許以高官厚祿和出洋等優厚條件進行誘降。錢拒絕與吳見面。
1927年1月14日,錢剛部下第五支隊司令許坦被捕遇難的消息在報紙上披露。錢剛在同鄉金天鴻的安排下搬往法租界望志路(今興業路)。1927年1月15日傍晚時分,錢剛進入新居時,碰到了原在上海市黨部的熟人。他錯愕之間以為市黨部也有人在此居住,未加註意,還是回到了家中。過了不到兩小時,李寶璋的便衣30多人包圍了錢剛的住地,衝到樓上,將剛吃完晚飯正在刷牙的他綁架而去。1927年1月16日清晨,錢剛在上海近郊龍華鎮被殺害,時年僅40歲。國民政府追授錢剛少將軍銜,褒恤在案。 [1] 

錢剛後世紀念

錢剛殉難後,他的老上級、國民黨元老李烈鈞等人紛紛請求當時的廣州國民政府對其進行褒典並舉行公葬。為了不忘烈士的功勳,錢剛殉難的地點——今徐彙區龍華西路171弄附近,也改名成了“滌根路”。 [1] 
參考資料
  • 1.    王海鷹主編,官德明鑑錄 吳江歷代官吏勤廉故事選,古吳軒出版社,2012.12,第217-2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