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錄桃源畫記

鎖定
《錄桃源畫記》是唐朝宰相舒元輿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開門見山,點明畫的作者和內容。然後猶如張畫於壁,引導讀者,逐層深入,邊賞畫,邊尋幽覓勝。畫面的描述,由溪而山,由山而樹。寫景狀物,頗具匠心,設色敷彩,似青綠山水。然後再描繪岸南北的人物活動和環境。人物則仙風道骨,環境則神界仙境。作者還抒發了賞畫的感受,使讀者隨他一起恍若羽化,置身蓬萊。全文條貫清晰,層次分明,有詳有略,佈置得體。
作品名稱
錄桃源畫記
作    者
舒元輿
創作年代
唐代
出    處
《唐代散文選》
作品體裁
散文

錄桃源畫記作品原文

錄桃源畫記
四明山道士葉沈1,囊出古畫2。畫有桃源圖3。圖上有溪,溪名武陵之源。按仙記4,分靈洞三十六之一支5。其水趣流,勢與江河同。有深而綠,淺而白,白者激石,綠者落鏡。溪南北有山,山如屏形,接連而去,峯豎不險,翠穠不浮6。其夾岸有樹木千萬本7,列立如揖,丹色鮮如霞,擢舉欲動8,燦若舒顏。山鋪水底,草散茵毯。有鸞青其衿9,有鶴丹其頂,有雞玉其羽,有狗金其色,毛傞傞亭亭10,閒而立者十有八九。岸而北,有曲深巖門11,細露屋宇,霞檻繚轉12,雲磴五色13;雪冰肌顏,服身衣裳皆負星月文章14。岸而南,有五人,服貌肖虹玉15,左右有書童玉女,角發而侍立者十二16。視其意況17,皆逍遙飛動,若雲十許片,油焉而生18,忽焉而往。其坦處有壇,層級沓玉冰19。壇面俄起爐灶20,灶口含火,上有云氣,具備五色。中有溪,艇泛,上一人雪華鬢眉,身著秦時衣服21,手鼓短枻,意狀深遠。
合而視之:大略山勢高,水容深,人貌魁奇22,鶴情閒暇,煙嵐草木,如帶香氣23。熟得詳玩 ,自覺骨戛清玉24,如身入鏡中,不似在人寰間,眇然有高謝之志從中來25
坐少選26,道士卷畫而藏之。若身形卻落塵土中,視向所張壁上,又疑有頑石化出,塞斷道路。某見畫物不甚寡27,如此圖,未嘗到眼,是知工之精而有如是者耶!葉君且自珍重。無路得請,遂染筆錄其名數,將所以備異日寫畫之不謬也28 [4]  [5] 

錄桃源畫記註釋譯文

錄桃源畫記詞句註釋

  1. 四明山:在今浙江省寧波市西南,是天台山支脈。葉沈:身世不詳。
  2. 囊出:從袋子裏取出。
  3. 桃源圖:根據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繪的桃源圖。
  4. 仙記:道教的書籍。
  5. “分靈洞”句:靈洞分有三十六處,桃花源是其中一處。
  6. 翠穠(nóng):青綠的色彩濃重。浮:虛浮。
  7. 本:株。
  8. 擢(zhuó)舉:向上聳起。
  9. 青其衿(jīn):胸前的毛是青色的。衿:同“襟”,衣服的前幅,這裏指鸞鳥的胸前部分。
  10. 傞(suō)傞:參差不齊的樣子。亭亭:直立的樣子。
  11. 巖門:山中洞穴。
  12. 霞檻(jiàn):霞氣旋繞的欄杆。繚轉:曲折繚繞。
  13. 雲磴(dèng):石級。
  14. 文章:錯綜華美的色彩或花紋。
  15. 肖:象。
  16. 角發:古代兒童頭頂兩邊挽的髮髻,樣子象角。
  17. 意況:情態。
  18. 油焉:油然而然地。
  19. 沓(tà):重疊。
  20. 俄起:突起。
  21. 身著(zhuó)秦時衣服: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説桃花源裏的人“自雲先世避秦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因此畫中人還穿秦時衣服。
  22. 魁奇:壯偉特異。
  23. 嵐:山中的霧氣。
  24. 骨戛(jiá)清玉:骨頭像敲擊玉一樣清脆。
  25. 眇(miǎo)然:高遠的樣子。高謝之志:清高出世的情思。
  26. 少選:一會兒。
  27. 不甚寡:不算很少。
  28. 謬:差錯。 [4] 

錄桃源畫記白話譯文

四明山道士葉沈,從袋中取出古畫,畫中有一幅是桃源圖。圖上有溪水,溪名武陵桃花源。依據道書的説法,劃分靈洞三十六處,桃花源是其中之一。水流迅急,其勢宛若江河。有的地方深而綠,有的地方淺而白,白的是水流衝擊岩石形成的浪花,綠的像落到水流深處的鏡子。溪水的南北兩面有山,山形如屏風,接連而去,山峯直立卻不險惡,翠林繁茂而不浮華。溪水兩岸千萬棵樹木,一行行站立着,好像在作揖行禮,其色紅豔鮮麗如霞,枝葉高舉似乎要飛動,景象燦爛如歡快的笑臉。山影鋪在水底,青草散如茵毯。又有青色胸襟的鸞鳥,頭頂鮮紅的仙鶴,玉色羽毛的雞及金黃毛色的狗錯落其間,悠閒自立,共約十八九隻。從岸往北,有幽深隱蔽的山岩門户,略為露出一點房屋;彩霞似的欄干曲折迴轉,祥雲般的石階五色燦爛;畫中人的肌膚容顏潔白如冰雪,身上所穿衣服都繡有星月圖案。從岸往南,有五人,衣服相貌如彩虹美玉,左右有書童玉女,扎着如角的髮髻,侍立在旁,有十二人。他們的神態都逍遙飄逸,像十來片雲,油然而生,忽然而逝。畫面高處有祭壇,層層台階像重重疊疊的玉石冰塊。祭壇上面冒出着爐灶,灶口吞吐火焰,上面升騰雲氣,五顏六色都有。中間有溪水,小船漂浮其上,船上一人鬢眉花白如雪,身穿秦朝的衣服,手裏划動短短的船槳,神情姿態深遠不凡。
總的看來,這幅畫大致是山勢高峻,河流淵深,人物相貌魁梧清奇,仙鶴情態悠閒,雲霧山嵐花草樹木如帶香氣。如果仔細賞玩,便會感到骨骼像清潔美玉般鏗鏘悠揚,如身入幻境,不像在人世間,渺渺然有高蹈出世的念頭湧出胸懷。
稍坐片刻,道士把畫卷起藏好,頓使我感到跌落凡塵之中。看那剛剛掛畫的牆壁,又疑心是有頑石變幻出來,堵塞斷了進入仙境的道路。我所看過的畫卷不算很少,但像這樣的畫還不曾見過,這才知道畫技的精湛竟已達到這般境地!葉君應當珍重此畫。考慮到將來沒法再請求觀賞,於是我用筆墨記下畫上的種種景物,以備來日作畫時不至於謬誤太多。 [5] 

錄桃源畫記創作背景

自陶淵明作《桃花源記》,虛構出武陵桃源之後,經南朝詩人渲染,流傳日廣。而道教則將它列為三十六洞天之一支,摻進神仙色彩,桃花源變成世外仙境、神仙福地。隋唐之際,武陵桃源名聲大噪,寫詩作文者有之,以畫圖寫者有之。舒元輿這篇畫記便是其中之一,作者因觀四明山一道人所藏繪有世外桃源之景的古畫,為其超塵拔俗的意境傾倒,遂作此文。至於所敍記的《桃源畫》,已不可考,既稱之為“古畫”,恐非唐人所作。 [1] 

錄桃源畫記作品鑑賞

錄桃源畫記文學賞析

如題所示,作者目的在於記畫,故而開頭兩句交代出畫的收藏者之後,立即轉入畫面景物的敍錄。從文中所寫和文末“某所見畫不甚寡”來看,作者是很有鑑賞經驗和審美眼光的,他看出整個畫面的武陵溪為中心脈絡,沿溪南北兩岸進行構圖,布繪景觀,故而敍記也從溪水寫起。武陵之水雖名之曰“溪”,但它卻是浪激波湧,勢同江河,顯出小中見奇的特徵。溪流上下,又是深淺不一,色彩不同,沖流激石,翻騰起白色浪花。而那深綠處的一泓清潭,猶如鏡落溪中,明澈可鑑。作者用簡潔明快的語言寫出武陵溪的深度、色彩、形態,有動有靜,繪聲繪色,辭清意美。
接下去,作者寫溪岸景色。他先寫南北兩岸的山景,次寫夾岸樹景。那兩岸的青山,峯巒相連,形如翠屏,峯勢直而不險,樹色穠而不浮,別具風韻。而夾岸之樹,繁多而又整齊,“列立如揖”四字,形容生動,妙語傳神。“丹色鮮如霞,擢舉欲動,燦巖舒顏”三句,極寫樹色、樹姿、樹容之美。那火紅的楓葉像彩霞一樣鮮豔,那參天大樹的擢拔之勢像要聳動起來,而它那燦爛明麗的形貌,則像是開顏歡笑。寫景有神,用詩一般的語言將畫中樹景生動地再現出來,優美如畫,而又有畫所不到處。在作者清辭麗句的點染之下,畫中一切景物歷歷在目,栩栩如生,“山鋪水底,草散茵毯”兩句,描繪出溪水清澈,山巒倒映,山光水色,交輝疊彩和綠草如茵,鋪繡大地的清幽景色。在這綠色的原野上,不是一片空曠,而是佈列着鸞鶴雞犬。寫它們的毛色,謂之“青其衿”“丹其頂”“玉其羽”“金其色”,將其本生自然之色變為自為之色,彷彿它們有意修飾,使其毛色為青為紅,為玉碧金黃。可謂筆姿搖曳,點而化之,妙趣橫生。
觀畫作記,既要照顧到畫中景物的位置經營,又要安排好文章的層次結構,技巧難度較大。但作者處理得很巧妙,井然有序,層次分明。在總寫兩岸景物之後,便分寫南北岸不同景觀。北岸有巖門深曲,屋宇微露,木欄、石磴則在五色雲霞繚繞之中,隱然間透露出神仙之氣。繼而寫人物,則是“雪冰肌顏,服身衣裳皆負星月文章”,已是神仙風采。這和陶淵明所寫的耕作於桃源的秦人子孫已迥然不同了。至於南岸的人物、爐灶、雲氣,更是十足的仙家氣派。儘管其中的鬢眉雪華的老者“身著秦時衣服”,然而其深遠的意狀神情早已不復見其原有黎民風貌。這種以桃源為仙境、境中人為神仙的圖畫,自唐而宋均有之,故王十朋説:“世有圖畫桃源者,皆以為仙也”。雖然韓愈斥之曰:“神仙有無何渺茫,桃源之説誠荒唐”,但人們寧信其有而不願信其無,這也是古代普遍存在的一種文化心理。
文章的二三段,是觀而記之的總結性文字。畫中景是奇景,境是仙境,山高水深,草木煙嵐彷彿飄溢出香氣;畫中人則非凡夫俗子,而是飄飄然有神仙之概。故而觀覽之後,作者覺得靈氣入骨,鳴如擊玉,有脱胎換骨之感。又如身入鏡中,一片空明,不似在塵世之間,杳杳渺渺中獲得了一種高遠出世的靈性。這是以自身的感受從正面寫出畫的強烈美感,具有巨大的感召力。而在道士將畫收卷之後所產生的如跌落塵土中的失落感,以及像是見到牆上頑石化出阻塞仙境之路的幻覺,則是從反面渲染畫的藝術魅力。最後又以所見雖多而不及此畫的議論再作稱讚。這反覆的譽美,既是對畫的評論,也是對桃源仙境的嚮往與追求,而這正是作者人生的憧憬、心靈的光照。
這篇畫記,多為四字排句,且多偶句駢語,婉轉流利,如珠走玉盤,晶瑩潤潔,一氣流轉,而又變化多姿,充分顯示出作者駕馭文字的功力。 [1] 

錄桃源畫記名家點評

上海市原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張撝之《唐代散文選注》:記畫的文章必須做到形象鮮明,使人讀了文章,可以想見原畫。本文能做到這點,不僅僅因為作者有高明的文學技巧,主要由於他對於原畫確能心領神會。文中説他看畫直看到覺得此身“不似在人寰間”,把畫收掉後,又有回到塵世的感覺,就是很好的證明。 [2] 

錄桃源畫記作者簡介

舒元輿(791年—835年),字升遠,婺州東陽(今浙江金華)人,也有説是江州(今江西九江)人。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進士,授鄠縣尉,後召為左司郎中,升御史中丞,以本官兼刑、兵兩部侍郎,同平章事。“甘露之變”時被宦官仇士良腰斬,家人遭族誅。有集已佚,《全唐詩》收詩六首,《全唐文》錄存其文十六篇,《唐文拾遺》存文一篇。 [3] 
參考資料
  • 1.    臧維熙主編.中國遊記鑑賞辭典.山東:青島出版社,1991年11月:第219—221頁
  • 2.    張撝之選注.唐代散文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7月:第205—206頁
  • 3.    黃仁生,羅建倫校點.唐宋人寓湘詩文集.湖南:嶽麓書社,2013年8月:第689頁
  • 4.    王先霈等編撰.中國曆代美文精典.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366—367頁
  • 5.    顧歆藝譯註.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晚唐小品文選譯·修訂版.江蘇:鳳凰出版社,2011年5月:第8—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