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鋼鐵戰士

(1950年成蔭執導的電影)

鎖定
《鋼鐵戰士》是中央電影局東北電影製片廠1950年拍攝的戰爭影片,由成蔭導演,張平杜德夫孫羽等人蔘加演出,於1951年2月正式在中國公 [5] 
該片根據武兆堤蘇里、吳因創作的歌劇《鋼筋鐵骨》改編,講述解放戰爭期間,解放軍排長張志堅、炊事員老王、通訊員小劉均在執行掩護主力部隊轉移的任務時受傷被俘後威武不屈、堅持鬥爭的故 [1] 
中文名
鋼鐵戰士
外文名
Steel Soldier
類    型
劇情、戰爭
出品公司
中央電影局東北電影製片廠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導    演
成蔭
編    劇
成蔭
主    演
張平
杜德夫
孫羽
片    長
96 分鐘
上映時間
1951年2月 [5]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    彩
黑白

鋼鐵戰士劇情簡介

1946年夏,國民黨當局集結大量兵力進攻解放區。解放軍某部排長張志堅奉命率部於某鎮外高地進行阻擊以掩護主力部隊轉移。經過五晝夜血戰, 彈盡糧絕,處境十分危急。在突圍中 ,張排長、炊事員老王、通訊員小劉均受傷被俘。敵政工處長為了查找解放軍埋藏的糧食和軍工器械,採用軟硬兼施的辦法審訊張排長等三人。但他們威武不屈。敵人又讓叛徒齊德貴誘降老王與小劉,亦未奏效。老王終因傷勢過重去世;小劉奪槍未成,以鋼筆刺傷敵政工處長的眼睛後壯烈犧牲。張排長的堅貞不屈,使敵兵魏見吉深受感動,在他的幫助下,張排長幸得脱身,逃至村裏隱蔽。敵人為捕捉張排長,威逼鄉民。張排長不忍連累鄉親,挺身而出,又遭逮捕。敵人又施一計,抓來張排長的母親勸降。但張母深明大義,鼓勵兒子忠於人民 ,令敵人一籌莫展。不久,解放軍攻克該鎮,張排長得以生還。領導授予他“鋼骨鐵筋”錦旗 [1] 

鋼鐵戰士演職員表

鋼鐵戰士演員表

    • 張平 飾 張志堅
      備註  解放軍排長
    • 杜德夫 飾 老王
      備註  炊事員
    • 劉儒  飾 王小栓
    • 王楓 飾 一班長
    • 張敬平 飾 戰士甲
    • 張克  飾 戰士乙
    • 趙萬德 飾 戰士丙
    • 張越  飾 王團長
    • 魯非 飾 一參謀
    • 李林  飾 匪政工處長
    • 劉影  飾 匪科長
    • 賀高英 飾 匪女秘書
    • 吳必克 飾 魏見吉
    • 陳翔 飾 匪兵老陳

鋼鐵戰士職員表

原著 武兆堤蘇里、吳因
導演 成蔭
編劇 成蔭
攝影 王春泉
配樂 張國昌
剪輯 明偉
道具 金雲鵬、趙永順
造型設計 辛漢文
服裝設計 項玉環
燈光 王文起
錄音 陳文淵
劇務 陳述希、張樸實
場記 華永莊
佈景師 盧淦、李雲明
展開
洗印
李存邦、錢仲選
特技
龐貴
特技攝影
賀靖
音響
崔仁杰
演奏
東影樂隊
指揮
尹升山
演職員表參考資 [3] 

鋼鐵戰士角色介紹

  • 張志堅
    演員 張平

    解放軍某部排長,負責堅壁清野和掩護大部隊轉移的任務。他深沉剛毅,英勇不屈,不管敵人是施以酷刑還是以美人計誘惑,或者用骨肉之情勸降,他都不為所動。

  • 老王
    演員 杜德夫

    炊事員,細心沉穩,對革命無比忠誠。他識破了敵人造謠離間的詭計,機智地誘使叛徒説出真相,和小劉一起嚴懲叛徒。最終,他因重傷而光榮犧牲。

  • 劉海泉
    演員 孫羽

    通訊員。他雖年幼天真但英勇無畏,受傷被俘後,面對敵人逼問兵工廠機器埋藏地點,他佯裝寫供辭,卻寫下“劉海泉革命到底”七個大字,並伺機用鋼筆刺瞎敵人的眼睛,最後英勇就義。

  • 齊得貴
    演員 張錫奇

    地主家庭出身的解放軍新戰士,參軍只是為了逃避“鬥爭”。他貪生怕死,被捕後馬上就可恥地叛變了,還奉敵人之令回到牢房,向老王和小劉謊稱排長已經投敵,企圖實施離間計。

  • 張母
    演員 胡朋

    張志堅的母親,被敵人抓來勸説張志堅投降。她善良正直、深明大義,即使是遭到敵人的嚴刑拷打,仍鼓勵兒子一定要堅強、要堅持鬥爭。

  • 魏見吉
    演員 吳必克

    國民黨士兵。共產黨的隊伍曾到過他的家鄉,他知道共產黨是為窮人求解放的。他不滿國民黨的劣跡,更為小劉捨生取義、張排長英勇不屈的行為所感動,於是冒着生命危險將張排長救出。

角色介紹參考資 [1]  [3]  [5-6] 

鋼鐵戰士幕後花絮

  • 張平為扮演張志堅一角,深入部隊瞭解像張志堅一樣的指戰員的事蹟,尋找塑造英雄形象的真實榜樣,並且調動了在延安主演秧歌劇《周子山》時積累的經 [5] 
  • 扮演小劉的孫羽在拍該片時正患口周皮真菌病,滿嘴長瘡痂,每天化妝時都要揭下來再抹油彩,但他忍着痛堅持演 [5] 
  • 看了該片的送審樣片後,時任電影局藝術委員會主任的蔡楚生親自為該片起名,將原先的《不屈服的人》改為《鋼鐵戰士 [5] 

鋼鐵戰士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獲獎獎項
獲獎方
結果
1951年
第六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2] 
和平獎
《鋼鐵戰士》
獲獎
1956年
1949-1955年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4] 
故事片一等獎
《鋼鐵戰士》
獲獎

鋼鐵戰士幕後製作

創作源起
新中國成立後,導演成蔭就萌生了為那些在革命戰爭中對革命無限忠誠的英雄人物拍攝影片的想法。在邀約東北軍政大學文工團合作拍片時,他曾看過該團為配合部隊開展階級教育而編演的歌劇《鋼骨鐵筋》。這部取材於新聞報道的歌劇令成蔭頗受觸動,認為《鋼骨鐵筋》的思想內容正符合他的企望。於是,他親自動手對歌劇進行改編。在基本保持原劇面貌的基礎上,他按照電影化要求進行了豐富和完善。因切合東北電影製片廠“寫工農兵”為主並把重點放在“寫兵”上的要求,《鋼鐵戰士》的劇本很快獲得通過,於1950年1月投拍 [5] 

鋼鐵戰士影片評價

該片思想上的成就和藝術上的造詣是應該給以高度評價的。它的成功,主要原因是不只寫出了英雄行為,而且描繪了產生這英雄的時代背景、羣眾基礎,也就是英雄自己的思想基礎。這也是該片勝過歌劇《鋼骨鐵筋》的地方。該片更加強了對環境的烘托、英雄的內心刻畫,和他在不同環境中不同的反映,而突出了他的堅強的性格。導演和演員很懂得怎樣區別不同人物的形象,而又強烈地烘托了主題。該片描寫了英雄,又強烈地鼓舞了千百萬戰士和羣眾的鬥爭意志,觀眾更增加了勇氣。它本身雖然有些缺點,如最後對兩個死難的烈士表彰得不夠,團政委不一定要擦眼淚等等,但這些是可以修改的,而且不能影響影片本身的成 [6] (中國作家協會前理事侯金鏡評)
從敍事結構角度來看,該片有一個簡化與穩定的敍事框架,導演將張志堅帶領全排戰士執行堅壁清野,掩護機關、羣眾撤退任務的過程,鋪展為主線高度集中、枝蔓剪除、段落遞進、首尾分明、衝突明確激烈的封閉性結構。在這一結構中,敍事重心集中在張志堅身上,敍事目的直接指向銀幕英雄形象的塑造。情節的推進和場景的展現都緊密地圍繞這一目的,整個敍事極力凸顯以英雄塑造中心的展示性的鏡語特徵。在具體敍事過程中,“展示”既是將英雄性寓於鏡頭構成的銀幕實演,也是英雄形象在情節流程裏實現歷時性拼貼,最終獲得完成形象的主要手段方法。該片以自身銀幕敍事的踐行,建構出了“十七年”的“英雄電影的展示模式 [7] (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教授虞吉評)
參考資料
  • 1.    《鋼鐵戰士》劇情  .1905電影網[引用日期2012-11-13]
  • 2.    中國電影家協會編.中國電影年鑑1981:中國電影出版社,1982年:296
  • 3.    王功璐,王天競主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編.中國影片大典 故事片·舞台藝術片 1949.10-1976: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06:10-11
  • 4.    1949-1955年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電影數字節目管理中心[引用日期2022-01-08]
  • 5.    朱安平.《鋼鐵戰士》堅貞不屈[J]黨史博採(紀實版),2016(2):54-57
  • 6.    陳波兒等.中國電影評論集:中國電影出版社,1957年:10-13
  • 7.    虞吉.“國營電影廠新片展覽月”:新中國電影文化模式與敍事範式的創生[J]文藝研究,2014(3):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