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鋸齒龍科

鎖定
鋸齒龍科(學名:Pareiasauridae),又譯頰龍,是一類副爬行動物,繁盛於二疊紀中期至晚期,是晚古生代非常特別的植食性副爬行動物。
據研究表示其包含的瘤頭龍屬(Bunostegos)是最早實現四足完全直立的羊膜動物 [1] 
中文名
鋸齒龍科
拉丁學名
Pareiasauridae
別    名
頰龍
巨齒龍科
外文名
Pareiasaur(英文)
パレイアサウルス科(日文)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前稜蜥形目
鋸齒龍科
亞    目
前稜蜥亞目

鋸齒龍科物種學史

在1997年,有科學家提出鋸齒龍類最終進化成烏龜。它們都屬於無孔類,具有很多相似的特徵,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數種鋸齒龍類的甲片已經進化成骨板,也許是龜殼的前驅。 [2]  在2005年的大規模鋸齒龍類演化關係研究,則提出烏龜是小型鋸齒龍類的近親,例如:Pumiliopareia [3]  然而,批評者指出這理論有問題,例如鋸齒龍類的鱗甲與烏龜的龜殼的不相似,這可能是同源演化的後果。 [2]  最新的分子學實驗研究支持龜鱉類起源於雙孔類的觀點 [4]  ,其導致龜鱉類起源於鋸齒龍類的理論破產。

鋸齒龍科形態特徵

鋸齒龍科動物的體型矮胖,中型到大型(身長60cm到3m長),有非常大的身體(推測重達600公斤)、強壯的四肢、寬大的腳掌、相對小的頭部、短尾巴。它們由皮膚上的骨質甲片所保護,形成對掠食動物的防護。但它們的最奇特處,是笨重頭骨延伸出奇特突起物與隆起物。
鋸齒龍類的牙齒呈葉狀、多尖頭,類似鬣蜥、卡色龍科與其他草食性爬行動物的牙齒。它們的肋骨寬大形成寬廣的體腔(可能具有龐大的消化系統),顯示這些有着恐怖外表的爬行動物,其實是植食性動物。 [6-7] 

鋸齒龍科下級分類

2013年,Tsuji等人認為鋸齒龍科的下級分類: [5] 
緩龍屬 Bradysaurus
瘤頭龍屬 Bunostegos
維亞三角洲龍屬 Deltavjatia
趨鈍龍屬 Embrithosaurus
河南龍屬 Honania
副鋸齒龍屬 Parasaurus
迅猛龍屬 Velosauria
侏鋸齒龍類 Pumiliopareiasauria
  • 矮鋸齒龍屬 Nanopareia
  • 原罩龍屬 Provelosaurus
  • 侏鋸齒龍屬 Pumiliopareia
  • 花君龍屬 Anthodon
Therischia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