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鋭,漢語常用字 [1]  ,讀作ruì,注音是ㄖㄨㄟˋ,最早見於《説文》:鋭,芒也 [2]  。其本義是芒,後延伸至精鋭的軍隊或士卒,又可形容勇往直前的氣勢。
(信息欄參考資料: [3] 
中文名
拼    音
ruì
部    首
鄭    碼
PUJR
筆    順
311154325135
字    級
常用字 [4] 
注    音
ㄖㄨㄟˋ
筆    畫
12
四角碼
88712
倉頡碼
opcru
五筆碼
qukq
統一碼
9510
異體字
鋭、㓹、𨦣、鋭、𨧨
韻    部
八霽 [5]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 字形演變 [6]
字符表 字符表 [6]
鋭,籀文“圖A形”=“圖B形”(廠,“礪”的省略)+“圖C形”(炎,煅燒)(刀,鋒刃)。篆文“圖E形”=“圖F形”(金,金屬)+“圖G形”(兑,兑變),強調鋒刃變利。造字本義:名詞,金屬燒鍛磨礪後的鋒刃。隸化後楷“圖H形”將篆文字形中的寫成,將篆文字形中的“圖I形”寫成“圖J形”。《漢字簡化方案》中的簡體楷書“鋭”,依據類推簡化規則,將正體楷書字形中的“金”簡化成“釒”。 [6] 
形聲字。 《説文》:“鋭,芒也。從金,兑聲。籀文鋭從廠剡。”段玉裁注:“芒者,草耑也。草耑必鑯,故引申為芒角字,今俗用鋒鋩字。”徐灝段注箋:“鋭,古但作兑,説見兒部。《書·顧命》:‘一人冕執鋭。’傳曰:‘鋭,矛屬。’”張舜徽《説文解字約注》:“籀文鋭從廠剡,本書刀部:‘剡,鋭利也。’㓹從之,會意。”按:凡植物、器物鋭利尖細的末端為鋭,引申為鋭利、細小之義。 [2]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ruì
名詞
形聲。從金,兑聲。本義:芒
awn
鋭,芒也。——《説文》。

精鋭的軍隊或士卒
crack troops
趙王出輕鋭以寇其後,秦數不利。——《戰國策
瑜等率輕鋭繼其後。——《資治通鑑

鋭氣,勇往直前的氣勢
vigour
武夫奮略,戰士講鋭。——蔡邕《釋誨

力量,勁
energy

養精蓄鋭
鋭利的兵器
sharp weapons
夫被堅執鋭,義不如公。——《史記
將軍身披堅執鋭。——《史記·陳涉世家》

sharply
其進鋭者,其退速。——《孟子 · 盡心上》
夫進取之情鋭,而安民之譽遲,是故侵百姓以利己者,在位所不憚。——西晉 · 陸機《五等諸侯論》

形容詞
鋒利
sharp
鋭,利也。——《廣雅
鋭喙決吻。——《周禮·考工記》
長其尾而鋭其剽者邪?——《荀子·賦》
柔而不剛,鋭而不挫。——《淮南子·時則訓》

精明
astute

鋭密
精鋭
hard-hitting
秦特出鋭師取地而韓隨之。——《韓非子·存韓》

物體下大上小
taper off at the top

鋭頭
勇猛;急速
hasty
其進鋭者,其退速。——《孟子·盡心上》

急切
eager
夫進取之情鋭,而安民之譽遲,是故侵百姓以利己者,在位所不憚。——陸機《五等諸侯論》

堅定;堅決
firm
是時,上方征討四夷,鋭志武功,不暇留意禮文之事。——《漢書·禮樂志》

參考資料: [3]  [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芒也。從金兑聲。㓹,籒文鋭從廠剡。以芮切。 [3] 

康熙字典

唐韻》以芮切。《集韻》《韻會》俞芮切。《正韻》於芮切。𠀤音叡。《説文》:芒也。
又《·顧命》:一人冕執鋭。傳:鋭,矛屬也。《釋文》:鋭,以税反。又《左傳·成二年》:鋭司徒免乎。注:鋭司徒,主鋭兵者。《釋文》:鋭,悦歲反。
又《廣韻》:利也。《史記·武安侯傳》魏其鋭身為救灌夫。《前漢·淮南王傳》:於是王鋭欲發。注:王意欲發兵,如鋒刃之鋭利。
又劉向《説苑》:哀公問取人,孔子對曰:毋取口鋭。口鋭者,多誕寡信。
又《左傳·哀十一年》:子羽鋭敏。注:鋭,精也。《桓十一年》:我以鋭師,宵加於鄖。王褒《講德論》:各採精鋭,以貢忠誠。
又《正字通》:今凡物鑯利曰鋭。《前漢·天文志》:下有三星鋭,曰罰。注:上小下大,故曰鋭。《爾雅·釋丘》:再成鋭上為融丘。注:纖項者。《釋文》唯歲反。
又《釋山》:鋭而高嶠。《疏》:鋭,鑯也。言山形鑯峻而高者,名嶠。
又《正韻》:細小也。《左傳·昭十六年》:且吾以玉賈罪,不亦鋭乎。注:鋭,細小也。《疏》鋭是鋒鋩。《釋文》鋭,悦歲反。
又姓。《姓苑》:昇平申鮮裏,有御史中丞鋭管。
又《韻會》《正韻》𠀤徒外切。音兑。矛屬。
又《集韻》都外切。音祋。義同。
又《五音集韻》弋雪切。音悦。揚子《方言》:盂,宋楚魏之閒或謂之銚鋭。《集韻》:籀作㓹。或作税。 [8]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説文解字詁林》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3]

書法演示

書法演示 書法演示 [3]

書法展示

篆書鋭 篆書鋭
篆書鋭書法 [9] 
隸書鋭書法 [10] 
楷書鋭書法 [11] 
行書鋭書法 [12] 
草書鋭書法 [13]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次濁
以芮切/杜外切
0juæi

全濁
杜外切/弋税切
dʰuɑi
韻略






俞芮切

增韻






俞芮切







徒外切

中原

去聲
齊微



次濁

ɽui
中州

去聲
齊微





而贅切

洪武



全濁
杜對切
d‘uei



次濁
於芮切
ouei
參考資料: [14]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
i̯wad
先秦
王力系統
ʎ
ǐwat
先秦
董同龢系統
d
juæd
先秦
周法高系統
r
iwar
先秦
李方桂系統
r
uadh
兩漢
西漢


兩漢
東漢




juad


juad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祭霽

jiwɑd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祭霽

jiwɑd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祭霽

jiwæ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0
i̯wɛi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j
ǐwɛi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0
juæi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0
iuæi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ji
wäi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0
參考資料: [15-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