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銅鼓文化

(典型文化代表)

鎖定
銅鼓文化是宜賓歷史上有過很高地位和深遠影響的文化門類。宜賓自古為銅鼓分佈的主要地區之一。
中文名
銅鼓文化
地    區
中國長江以南到東南亞
文    化
器物文化
宜賓自古為銅鼓分佈的主要地區之一。舊府縣誌等有關於銅鼓的記載,從宋景德三年(1006)至清末,900年間的銅鼓資料即有三四十處,文獻所記宜賓銅鼓有200多具。由於歷代戰亂影響,宜賓古代銅鼓已很少遺留,現存的十餘面銅鼓中,包括漢代、魏晉、唐代、明代產物。其中,水洞坎銅鼓出土於清嘉慶三年(1798),橫江石城山銅鼓出土於民國年間,其餘均出土於1950年以後,宜賓現存銅鼓中,最重者為“雙龍銅鼓”和橫江石城山銅鼓,各重31公斤;最輕者“建武銅鼓”,僅重14.8公斤。明代生活在宜賓的都掌人首領阿大曾對銅鼓作過評價:“鼓聲宏者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擁鼓二三,可僭號稱王。鼓山巔,羣蠻畢集。”今宜賓尚保留有許多以銅鼓命名的地名:銅鼓山、銅鼓寺、銅鼓洞、銅鼓鄉、銅鼓村等等。宜賓於清代方開始銅鼓收藏,1949年後逐步開始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今全市銅鼓專門研究人員已漸多,近年已有部分科研成果引起國內外矚目,如宜賓博物館李伯章提出的“三型九式分類法”等,受到省內外專家重視。 [1] 
參考資料
  • 1.    銅鼓文化  .中共宜賓市委黨史研究室(市地方誌辦公室)[引用日期2021-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