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銅雕技藝

(福建省莆田市傳統技藝)

鎖定
銅雕技藝,福建省莆田市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莆田傳統銅雕技藝源於遠古時代。 [1]  早在商代至西周時期,莆田先民就開始生產與使用青銅器。莆田各地保留着大量的宋代佛像、神像,如始建於宋代的湄洲媽祖祖廟、廣化寺、梅峯寺採用傳統失蠟法鑄銅佛像等。莆田傳統金屬銅雕工藝自成流派,體現了較高的民間傳統金屬鑄造和傳統鎏金技術。其造型多成威嚴粗獷、端莊沉穩之態,表現出堅實渾厚、富麗輝煌的質感。 [3] 
2011年12月14日,“銅雕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31。 [2] 
中文名
銅雕技藝
批准時間
2011年12月14日
遺產級別
省級
遺產類別
傳統技藝
申報地區
福建省莆田市
保護單位
莆田市秀嶼區湄州塑畫院
項目編號
Ⅷ-31

銅雕技藝歷史淵源

莆田傳統銅雕技藝源於遠古時代,興於宋,盛於明清,長期以來,薪火相傳。
在商周時期,宋、元、明、清時期,各寺院庵堂的佛像、神像和菩薩像的傳統鑄造廣泛採用大型銅鑄品。官家、富賈的建築飾件也廣泛採用銅類金屬製品。小型銅類金屬製品還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藝術品和實用品,甚至是把玩的娛樂品,都具有豐富的傳統表現力。
到了明清和民國時期,銅金屬鑄件生產已經以分散的家庭作坊,散落在莆仙各村落,其中秀嶼的東莊較多。 [1] 

銅雕技藝工藝特徵

莆田市銅雕技藝包括傳統銅金屬鑄造、傳統敲銅、傳統銅鎏金、傳統銅釦金等技藝。
傳統銅金屬鑄造,是採用紫銅、黃銅、青銅(銅鋅、銅鉛、銅錫等不同成分的合金)為原料,在不同熔爐內,將銅原料熔解,在各種“模”或“範”上倒入銅熔液,通過人工震動,使銅熔液均勻流遍所有細小的角落,再進行修整、打磨、髹漆等,鑄造出各種規格的銅製佛像、神像及其他各種類型的藝術品、工藝品和把玩品。
傳統敲銅,是以銅片為基本原料,採用加熱和人工錘敲的方法,製成各種銅樂器、藝術品和實用成品。
傳統銅鎏金,是將真金溶解在水銀裏,用特製的刷子在銅金屬鑄造出巨型、大型和微型佛像、神像及其他各種類型的藝術品、工藝品和把玩品的銅坯上,晾乾或用炭火烘乾後用瑪瑙軋光。
傳統銅釦金即是在銅製品的表面釦壓上真金,使作品金燦美觀。 [1] 

銅雕技藝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莆田傳統金屬銅雕工藝自成流派,流傳莆仙、福清、惠安等地及東南亞各國,代表着民間傳統金屬鑄造和傳統釦金技術的較高水平。 [1] 
傳承狀況
銅雕傳統技法逐漸缺失,其中傳統銅釦金技術瀕臨失傳。2000年到2005年莆田傳統銅雕技藝出現了繁榮,莆田市催生銅雕生產企業上百家,但多是家庭作坊式,湧現上千人的銅雕從業隊伍,產品覆蓋全國並銷往東南亞、日本、歐美等地。然而,後來由於金屬原材料價格猛漲,利潤低,產業迅速萎縮,從業人數下降到原來的1/3,而工藝老師更是少之又少了。 [4] 
傳承人物
林朝飛,銅雕技藝第七代傳承人。林朝飛等人曾應越南佛教中央邀請,設計並用傳統記憶法制作銅坐佛。 [4] 

銅雕技藝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97年,林勝煌、林朝飛採用紫銅鑄造的藝術品被送往香港收藏。 [4] 
衍生節目
2014年,福建省圖書館與莆田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簽訂《福建文化記憶·莆仙文化》電視紀錄片合作共建項目協議。《福建文化記憶·莆仙文化》是文化部批准立項的2013年度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建設項目,共有10集,每集30分,選取的十個項目,涉及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傳統手工技藝、傳統美術、民俗、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等。其中第五集為《銅雕技藝》。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