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銅牆鐵壁

(張自薿創作的面布油畫)

鎖定
《銅牆鐵壁》是張自薿於1972年創作的一幅畫布油畫,現收藏於中國美術館。 [1] 
該畫作描繪了毛主席帶領一部分軍民轉戰陝北時與羣眾支前隊伍相遇的情景,表現的是1947年在粉碎胡宗南圍剿陝北革命根據地的戰鬥中,人民羣眾以人力、物力支持反圍剿戰鬥,成為人民軍隊戰勝敵人的“銅牆鐵壁”的歷史事實。 [1-2] 
中文名
銅牆鐵壁
作    者
張自薿
規    格
縱138釐米,橫253.5釐米
材    質
畫布
創作時間
1972年
畫作類型
油畫
現收藏地
中國美術館

銅牆鐵壁畫作內容

銅牆鐵壁 銅牆鐵壁
清晨的陽光給大地灑上一片金黃色,畫面上蜿蜒不斷的隊伍,沿着陝北綿延起伏的山嶺向前,一派緊張備戰的氛圍,然而畫面的前景卻是另一番景象。毛主席與支前的隊伍相遇,朝氣蓬勃的民兵簇擁在他周圍,表達親切的問候,聆聽領袖的諄諄教導,歡聲朗語,領袖和羣眾親如魚水,對未來的勝利充滿信心,預示着勝利在望的光明前景。 [2] 

銅牆鐵壁創作背景

《銅牆鐵壁》是以1947年解放戰爭沙家店戰段為時代背景,取材於即將由防禦轉入進攻的關鍵時刻的一個情節創作的。“毛主席轉戰陝北”是美術作品中經常表現的題材。當張自薿接受這個創作任務後,便多次到延安和陵北地區深入生活,沿着毛主席當年走過的路線,訪同當地老區的民兵、幹部和羣眾。在收集素材的過程中,張自薿始終銘記毛主席的教導:“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羣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羣眾。這是真正的銅牆鐵壁,什麼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們,我們卻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圍團結起千百萬羣眾來,發展我們的革命戰爭,我們就能消滅一切反革命, 我們就能奪取全中國。”於是,在創作構思的過程中,張自薿緊緊扣住“銅牆鐵壁”這個主題,在領袖形象的創作上,她不是把毛主席偶像化和神化,而是表現他的豐富的內心世界,塑造他的個性化的藝術形象。 [3]  [2]  [4] 

銅牆鐵壁藝術鑑賞

銅牆鐵壁主題

張自薿為扣住“銅牆鐵壁”這個主題,突出表現了毛澤東與革命羣眾的血肉聯繫——把領袖歸還到人民中,歸還到真實的歷史環境中,使得“人民是歷史的主人”也得到了突出的表現。畫面採用暖色調,背景的緊張氣氛恰恰做了前景歡樂氣氛的有力陪襯,令人信服畫面表達的內容,讓觀眾留下無限的避想,這是軍民團結戰鬥生動的寫照,是任何力量也打不破的銅牆鐵壁。 [2]  [3]  [4] 

銅牆鐵壁形象

局部圖冊
局部圖冊(2張)
羣眾是該畫作的主體,毛主席的形像帶着樸素的歷史風采融合在普通勞動人民之中。張自薿以温暖明亮的色調,輕鬆樸實的人物形象刻劃,營造出一個和諧熱烈的場面,烘托出毛主席與支前隊伍相遇時的歡愉氣氛,預示了勝利就在服前的光明前景。儘管是在艱難的抗戰年代,陝北民兵們的臉上卻都顯露出朝氣蓬勃的話力,體現了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又為了體現羣眾運動的廣泛性.,張自薿還特意在民兵隊伍中塑造了個充滿朝氣的小民兵形象。他們緊密地團結在毛主席周圍,聆聽毛主席的教導,築成了一道堅固的“銅牆鐵壁”。畫面構圖和人物佈局精心,又巧妙地通過毛主席的灰色軍裝及其領袖氣度的描繪使之成為畫面的中心視點。另外,理想化的人物造型和光色表現,對戰爭條件的艱苦性的弱化,雖然都帶有“文革”時期審美時尚的印痕,但仍不失為一件有特色的作品。 [1]  [3]  [4] 

銅牆鐵壁歷史傳承

《銅牆鐵壁》原為延安革命紀念館所作,1972年參加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30週年的全國美展後,由中國美術館收藏。 [3] 

銅牆鐵壁重要展覽

1964年,《銅牆鐵壁》在“第四屆全國美展”中被展出。 [5] 
1972年5月23日,《銅牆鐵壁》在“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發表三十週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會”中被展出。 [1] 

銅牆鐵壁作者簡介

張自薿 張自薿
張自薿,1935年生於江蘇南京。195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195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班,畢業後曾在陝西省藝術館、美協陝西分會、陝西省美術創作組、西安美術學院從事創作和教學。1981年應聘到浙江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學院)任教。現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4] 
參考資料
  • 1.    銅牆鐵壁  .中國美術館[引用日期2018-09-17]
  • 2.    周昭坎主編.中國油畫全集 下卷: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08:第238頁
  • 3.    魯虹主編.新中國美術60年 1949-1979 上=ART 60 YEARS IN CHINA:河北美術出版社,2009.03:第158頁
  • 4.    鐵錚、謝京湘等.中國女教授:中國城市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第第346、348頁
  • 5.    鄒躍進,鄒建林著.百年中國美術史(1900-2000):湖南美術出版社;嶽麓書社,2014.05:第250-2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