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銅爵妓

鎖定
《銅爵妓》是南朝文學家江淹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借伎人之口寫詩人對曹操遺命的看法和感受。起筆兩句交代事由,後兩句寫曹操去世後銅雀台上蕭條景象的總貌,敍述造成這種淒涼狀況的原因,為全詩定下悲涼的基調。“秋至”以下四句表面是寫景,其實是緊扣《遺令》中決定妾伎們命運的內容,並由寫景轉入寫她們的孤獨寂寞,過渡自然,不見痕跡。最後六句由同情到表達憤慨,先寫她們只能顧影自憐,心中充滿悲傷;之後進一步深入,玉顏總要衰老,美人作樂也有盡頭,表面是同情妾伎們的悲慘生活,其實含有對曹操的批判;最後,詩人發出深沉的感慨,總收全詩,更見悲涼。全詩交代清楚,情意真切,尤其是最後幾句,不僅僅停留在感到悲哀的消極感情上,而是發出呼聲,激憤地指出湮沒的命運,這是此詩高於其它用《銅雀妓》作題,只“悲其事”或“悲其意”的地方。詩歌在敍事中抒發複雜的情感,具有濃郁的抒情性。
作品名稱
銅爵妓
作    者
江淹
創作年代
南朝
出    處
江文通集
作品體裁
五言古詩

銅爵妓作品原文

銅爵妓
武皇去金閣,英威長寂寞
雄劍頓無光,雜佩亦銷爍
秋至明月圓,風傷白露落
清夜何湛湛,孤燭映蘭幕
撫影愴無從,惟懷憂不薄
瑤色行應罷,紅芳幾為樂
徒登歌舞台,終成螻蟻郭 [1] 

銅爵妓註釋譯文

銅爵妓詞語註釋

⑴銅爵(què)妓:曲名,也作“銅雀台”,屬樂府相和歌辭。銅爵,即銅雀,銅雀台。漢末建安十五年(210)曹操所建,故址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銅雀台高十丈,周圍殿屋一百二十間。於樓頂置大銅雀,舒翼若飛,故名銅雀台。妓,婢妾歌伎。曹操在《遺令》中雲:“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台,善待之。於台上安六尺牀,施繐帳,朝晡上脯糒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台,望吾西陵墓田。”後代文人因以銅雀妓為題材形諸吟詠。
⑵武皇:指魏武帝曹操。曹丕稱帝后,追尊其父魏王曹操為武帝。金閣:樓台殿閣的美稱,此指銅雀台。
英威:英靈威風。
⑷雄劍:春秋時吳王闔閭干將造了兩把劍,雄的叫干將,雌的叫莫邪。此處用雄劍代指曹操所佩帶的劍。頓:頓時。
雜佩:多種玉器組成的佩飾。《詩經·鄭風·女曰雞鳴》:“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詩集傳》:“雜佩者,左右佩玉也。上橫曰珩,下系三組,貫以蠙珠。中組之半,貫一大珠曰瑀。末懸一玉,兩端皆鋭曰衝牙。兩旁組半,各懸一玉,長博而方曰琚。其末各懸一玉,如半璧而內向曰璜。又以兩組貫珠,上系珩兩端,下交貫於瑀,而下繫於兩璜,行則衝牙觸璜而有聲也。”銷爍:銷熔,這裏是蕩然無存的意思。
⑹明月圓:暗喻曹操《遺令》中“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
⑺風傷:涼風悽悽。白露:秋天的露水。
湛湛:清朗的樣子。
⑼蘭幕:散發蘭香的帳幕。
⑽撫影:顧影自憐。愴(chuàng):悲傷,失意。
⑾憂不薄:即憂思深厚。
瑤色:似玉美色,指歌舞伎人。行應罷:行將衰老。
⒀紅芳:即紅花,指美人的紅顏。幾為樂:為樂能有幾時。
⒁歌舞台:即銅雀台。這裏是對《遺令》中的“汝等時時登銅雀台,望吾西陵墓田”而言的。
⒂螻蟻郭:螻蟻的穴,其外壅土如城郭,故稱。螻蟻,螻姑和螞蟻,常代指微不足道的東西。 [2]  [3]  [4-5] 

銅爵妓白話譯文

武帝離開了銅雀金閣,英武神威已久久寂寞。
稱雄的寶劍頓失光彩,多樣的佩飾損壞消磨。
秋季到來明月團圓了,風聲傷感白露已飄落。
清朗的夜空多麼深遠,燭影孤單映照着蘭幕。
撫弄燭影身單無所從,只有這憂情不會衰薄。
美玉的色澤總會消褪,紅豔的花草幾回賞樂?
白白登上這歌舞高台,此台終成為螻蟻城郭。 [6] 

銅爵妓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江淹遭建平王劉景素黜逐後。在漢末紛爭的時代,曹操逐鹿中原,飲馬江漢,橫槊賦詩,文韜武略,堪稱“一世之雄”。但他在臨終之時,卻戀戀於生時的聲色之奉,不甘心就此撒手而去,在《遺令》中一再叮囑死後要諸妾、伎皆住銅雀台,時常供奉他,並按時歌舞作樂。這一舉動在古代帝王中可謂絕無僅有,其不恤生者、惟念一己的帝王淫威令人驚歎不置。這一悲劇性的主題也牽動了後世不少騷人詞客的惻隱之心、滄桑之感,紛紛形諸篇詠,江淹此詩即為其中之一。 [1]  [2]  [7] 

銅爵妓作品鑑賞

銅爵妓文學賞析

這首詩描寫銅雀女子的不幸遭遇,流露了詩人的深深同情,抒發了對此事感到悲哀及憤慨的感情。
詩的開頭四句寫曹操身後寂寞,雄風已逝,給人以悲涼冷落之感。“金閣”,猶言金闕。銅雀台“西台高六十七丈,上作銅鳳,窗皆銅籠,疏雲毋幌,日之初出,乃流光照耀”(《藝文類聚》卷六十二引《鄴中記》)。浮光躍金之樓觀,以“金”狀之,確也非常貼切。但是,如今人去樓空,已無復當年的英風雄威、歌舞昇平,留給後人的只是一片淒涼寂寞。開頭兩句就強烈地渲染出一種物是人非的氣氛。“雄劍”,代指曹操所佩之劍。這劍當年曾伴隨他南征北戰,削平羣雄,而今卻已埋沒於塵封之中而黯然失色了。“雜佩”亦指曹操所佩飾物。古人述及人之佩戴物常以劍佩對舉,故此處劍佩連類而及。這兩句由曹操的遺物引出,再申前意,補足文氣。銅雀台與曹操有密切關係,故曹操死而銅雀台寂寞空荒,了無生氣;銅雀女子的命運也與曹操息息相關,曹操一死,則命運難測,寂寞難捱。詩中描寫銅雀台荒涼寂寥,有深長的意味,為下面的描寫做了鋪墊,銅雀台的命運也就是銅雀女子的命運。
接下去“秋至”四句,則從《遺令》中的“月朝十五”生髮而出。三五之夜,皓月當空,正是曹操要求諸伎向帷帳歌舞作樂之時。試想活生生的人幽閉於荒台孤館,且要侍奉空牀虛帳,這是怎樣的一種人生悲劇。這些歌伎無異是奉獻於帝王祭壇上的活的犧牲,因而對她們説來,皎潔的秋夜只會更增加內心的悲感淒涼。這四句寫景恰似“主觀鏡頭”,展現出她們眼中特有的悲涼的夜景:風露悽悽,清夜湛湛,孤獨搖曳的燭光,將她們的身影分明地投於蘭幕之上。對秋夜特定環境的渲染,使詩歌自然地由對客觀世界的描寫向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寫過渡,有利於對人物心理進行開掘。全詩悲劇的氣氛,至此越加濃重了。
最後六句轉入直抒怨憤,比起上面的託物訴情,感情更為強烈。“撫影”二句承上“孤燭”句,轉接相當自然。眾伎顧影自憐,悲從中來,無所適從,但覺心中的憂思,綿綿不絕,難以消解。“愴無從”是她們由此而想到自己的失去依傍,因而無限悲傷。“惟懷憂不薄”,更進一步,銅雀女子想到自己前途茫茫,未來只有一片空虛。“瑤色”二句互文見義,渲染強烈。詩人感嘆着伎人的青春難駐、紅顏易老,不禁要為她們的不幸生涯灑一掬同情之淚,發一曲不平之歌。最後兩句應《遺令》中“時時登銅雀台,望吾西陵墓田”的意思,感情由悲而怨,由怨而憤,達到高潮。這裏着一“徒”字,實藴含無窮的悲思與怨憤。登台歌舞,遙望西陵,對銅雀妓來説,只是侍奉幽靈,虛擲青春的徒勞之舉,而對死去的帝王來説,也同樣是毫無意義了,因為他最終也成了一堆“螻蟻郭”。此處用“螻蟻郭”,一方面説明皇陵雖高,無異於蟻垤一堆,藐視之意可見;另一方面也表示,貴為天子者最終也要與平民百姓同歸丘墓,而曹操卻要作威福於死後,其自私冥頑雖到了荒謬絕倫的地步,但到頭來還不是黃土一抔,又復何益。這兩句和第一層詩意恰好遙相呼應,使同情歌伎與批判帝王的兩個方面渾然統一於詩歌的主題之中。
江淹此詩流麗中有悲壯之氣,而這種悲壯又是通過強烈的對比突現出來的。在寫曹操時,將其生時的威武雄壯與死後的寂寞蕭條作對比;而在寫歌伎時,則以青春、自然之美與其生活、命運之悲作對比。帝王的淫威自私與歌伎的痛苦犧牲則是此詩最根本的一個對比。綺麗的辭藻與悲劇的氣氛相反相成,形成此詩悽豔的風格,沉博絕麗之中迴盪着幽怨之氣,這正是楚辭的傳統。 [1]  [7]  [8] 

銅爵妓名家點評

天津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沛霖:《銅爵妓》是一首憑弔古蹟銅雀台之作,它不是尋找古代遺蹟,也不是描寫原來的建築,而是就與銅雀台有關的魏武帝曹操的荒誕行為和為他殉葬的銅雀妓的悲慘命運發出了深深的感慨:一方面,不可一世的曹操死後也像草民一樣化為土灰,從而對他死後大逞淫威,繼續享樂的虛妄和愚昧,做了有力的嘲諷;另一方面,從對銅雀妓孤獨、淒涼處境的描寫中,表現出對於她們悲慘命運的極大同情。詩人對於歷史人物的把握,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表現了卓越的歷史見識。全詩風格凝重而洗練,清麗而悲抑,與沉思歷史的詩歌內容和諧統一。(《八代三朝詩新選》) [3] 
國家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古代文學教授韓傳達:全篇重點在悲悼銅爵妓的寂寞悲慘的命運,她們禁錮終身,香消玉殞,老死台中,令人愴然。蒼茫的懷古之情與古質的敍事風格融為一體,是此詩特點。(《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 [9] 

銅爵妓作者簡介

江淹 江淹
江淹(444—505),南朝梁文學家。字文通。濟陽考城(今河南民權東北)人。少有才思。舉秀才,對策上第。歷仕、梁三代。梁時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早年即以文章著名,晚年詩文不進,時謂“江郎才盡”。其詩長於模擬,賦以《恨賦》《別賦》為代表。後人輯有《江文通集》。 [10] 
參考資料
  • 1.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 古詩三百首鑑賞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7:469-471.
  • 2.    曹鼎著. 齊梁體詩傳 上[M].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274-275.
  • 3.    趙沛霖著. 歷代詩文名著新選 八代三朝詩新選[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7:411-412.
  • 4.    鄧魁英,袁本良主編. 古詩精華[M]. 成都:巴蜀書社, 2000:710-711.
  • 5.    劉文忠,劉元煌選注. 漢魏六朝詩選[M]. 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 2004:251-252.
  • 6.    鄭竹青,周雙利主編. 精裝中華詩詞經典 第2卷[M]. 北京:學習出版社, 2010:1182-1183.
  • 7.    賀新輝主編. 古詩鑑賞辭典 圖文修訂版[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9:819-820.
  • 8.    蕭滌非,姚奠中,胡國瑞等著. 漢魏晉南北朝隋詩鑑賞詞典[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9:978-979.
  • 9.    王筱雲,韋風娟等.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 2 詩歌卷 2[M].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4:285.
  • 10.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 古文鑑賞辭典 魏晉 南北朝[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