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銅炮

鎖定
傳統意義上,指用作的,叫銅炮。中國古代火炮,曾在歷史上多次使用。而永州市祁陽縣湘江老山灣、安徽省肥西縣都有清代銅炮作為文物被發現。 [3-4] 
中文名
銅炮
最早起源
晚唐時期
定    義
用銅作的炮

目錄

銅炮起源

火器的發明,在兵器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早在晚唐時期,黑色火藥已被運用在軍事上,出現了“飛天”一類的火器。北宋初年,在與契丹、西夏的戰爭中,火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據仁宗朝所編纂的《武經總要》記載,當時的火器有“火箭”、“火藥鞭箭”、“霹靂火球”、“拋石機”等。自宋末元初,古代火炮開始成為中國軍隊的重要裝備,主要用於攻守城塞,也用於野戰和水戰。
古代鍊鋼水平不行,爐温不高,造成鍛造生鐵太脆、熟鐵太軟,也不好掌握熔點,氣泡較多,結構簡陋,強度也不如銅炮。遠不如用銅方便,就是造價貴些,但是用得熟,也安全可靠些。 [1] 

銅炮傳入

明清時期,隨着西方傳教士的來華,西方的科學技術知識開始傳入中國。中國吸收西方火炮設計結構的特點,同時結合中國傳統的製作方法,開始了西洋銅炮的仿製。關於西洋銅炮的製造工藝,孫元化(1581—1633年)撰寫的《西法神機》(1622—1623年)有詳細的記載,其後德意志傳教士湯若望(Johann AdamSchall von Bell,1591—1666年)口授、焦勖撰述的《火攻挈要》(1643年)也作了專門論述。化銅,配製青銅鑄造西洋火炮的材料非常關鍵,其材質主要為青銅熟鐵,要保證所選材料的質量,必需精煉。在《西法神機》、《火攻挈要》兩部書中都強調了金屬冶煉的重要性。
清康熙朝時,南懷仁奉旨進一步研究火炮。康熙二十年(1681),南懷仁製成銅炮320門,康熙欽定名為“神威將軍”。由於南懷仁向士兵傳授了新的西式瞄準法,發炮的準確率大大提高。康熙二十八年(1689),南懷仁又鑄成“武成永固大將軍”。從康熙十四年到六十年(1675—1721),清政府所造的大小銅炮、鐵炮多達905門,其中半數以上是由南懷仁負責設計監造的。就質量而言,其工藝之精堪,造型之美觀,炮體之堅固,為後朝所莫及。這些火炮,在康熙朝最重要的三大政治事件——平定三藩統一台灣、抗擊沙俄侵略中,都發揮了特殊的作用。 [2] 
清代神威無敵大將軍銅炮 清代神威無敵大將軍銅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