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銅權

鎖定
銅權,相當於現在的秤砣。權,即秤錘,又叫秤鉈,與衡(秤桿)相佐,也就是稱重量之用,名曰衡器。自人類出現了私有制,便有了權衡理念和雛形實物,成了最原始的物物交換工具。
2014年8月,垣曲縣發現漢代銅權,即秤砣。 [1] 
中文名
銅權
作    用
稱重量
5.5釐米
底    徑
9.8釐米

銅權外形描述

此物是秦統一中國以後,國家度量衡的標準器物。銅權高5.5釐米,底徑9.8釐米,重2053.5克。權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度量衡的40字詔文和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詔文。作為重量衡器的標準,它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銅權歷史記載

據資料,其最早出現於東周。漢代稱權為累,民間呼之為“公道老兒”。清人李光庭在《鄉言解頤》卷四中説道:“市肆謂砝碼為招財童子,謂秤錘為公道老兒”。權衡取其平,平者乃公道之謂也。《漢書》説:“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

銅權考古發現

2014年8月,垣曲縣一尾礦庫擴建工程中,工人在庫區東北段黃土斷崖發現一東漢土穴殘墓。垣曲縣自然博物館工作人員立即對此墓進行搶救性清理,發現銅器兩小件,一為獸鈕銅印章,陽刻篆體“秦宗私印”;一件為高3釐米,底徑4.5釐米,重40克。足底體呈橢圓形,足底部刻鑄有紋飾,由於年代久遠,辨別不清,內有上窄下寬呈梯形的柱狀物,上有一圓孔,無法確定為何物。
近日,經文物專家初步鑑別此銅器為漢代銅權。權,即秤錘,又叫秤砣,材質有銅、鐵、陶、瓷、石等,除用作衡器外,還用作吉祥物、壓鎮等。

銅權文物價值

漢代銅權為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計量的珍貴實物,還可佐證我國古代衡器和青銅器發展史,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歷史研究價值。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