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銀金礦

鎖定
銀金礦(electrum)是指金的天然合金或人造合金,其中至少含有20%的,西方已知最早的硬幣就是用它製造的。
中文名
銀金礦
外文名
electrum
用    途
是提取金和銀的重要礦物原料
類    別
天然合金
學    科
礦牀學
產    出
中低温熱液礦牀
形    態
呈板狀、薄片狀
顏    色
淺黃到黃白色
晶    系
等軸晶系
礦物成分
通常含銀30%~40%
光    澤
強金屬光澤
透明度
不透明
解    理
無解理
硬    度
2~3
相對密度
12.5~15.6
特    性
延展性強,導電性良好
成    因
與火山作用有關

銀金礦特徵

銀金礦主要成分為(Au,Ag),通常含銀30%~40%。等軸晶系,a=4.084Å。 對稱型m3m,晶體呈板狀、薄片狀,集合體呈樹枝狀、粒狀。顏色淺黃到黃白色, 強金屬光澤,不透明,無解理,硬度2~3,相對密度 12.5~15.6,延展性強,導電性良好。 [1] 

銀金礦成因產出

主要產於中低温熱液礦牀中,成因上與火山作用有關。為提取金和銀的重要礦物原料。 [1] 

銀金礦賦存狀態

金主要以銀金礦形式出現,其次是自然金。銀金礦主要呈粒狀,部分為樹枝狀、脈狀和片狀,其賦存狀態主要是晶隙金,其次是裂隙金和少量為包體金。載金礦物主要為黃鐵礦石英,其次為方鉛礦、黃銅礦閃鋅礦。當金礦物中的銀含量達10-15%時,稱銀金礦。 [1] 

銀金礦舉例

粵西彭西垌—桂東南金山銀金成礦帶地處廣東廉江市和廣西博白縣的交界,銀金礦牀賦存在呈NE向展布的彭西垌—金山斷裂帶內,以銀為主,伴生Au、Pb和Zn等礦化,是典型蝕變構造巖型礦牀。礦牀在中生代形成,經歷了硅化—石英階段、黃鐵礦—石英階段、多金屬硫化物階段、石英—碳酸鹽階段等演化階段。其中,貴金屬礦化與硅化和黃鐵礦-多金屬硫化物化關係最為密切。礦體主要是硅化、多金屬硫化物化的蝕變巖和部分石英脈。 [2] 

銀金礦相關研究

彭西垌—金山銀金礦牀是一構造變形—熱液蝕變—礦化扭結體系。研究表明熱液圍巖蝕變作用導致圍巖的質量總體增加。在熱液圍巖蝕變過程中,貴金屬元素(Ag、Au)和礦化指示元素(As、Bi、Sb、Cu、Pb、Zn、Se、Te)等屬於不斷被帶入元素,而親鐵元素(Ni、Co)和多數親石元素(Nb、Ta、Zr、Hf等)基本保持不變或有弱的虧損或富集。
彭西垌—金山銀金礦牀是多期多階段地質地球化學演化的產物。在前寒武紀-寒武紀礦源層形成期間,成礦元素髮生了初步的富集。前寒武紀-寒武紀沉積變質建造是成礦物質的主要來源;在加里東區域變質作用過程中,礦源層中的元素經歷了活化、遷移,伴隨重新分配;在中生代期間,斷裂構造、岩漿活動伴隨岩石變形和熱液蝕變作用,使礦牀得以最終定位。 花崗岩不是成礦物質的主要來源,但晚燕山期英橋同熔型花崗岩漿活動對成礦作用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為以大氣降水為主混有岩漿熱液的成礦流體的形成和循環提供了驅動力—熱能。 [2] 
參考資料
  • 1.    趙珊茸,邊秋娟,王勤燕.結晶學及礦物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 2.    王祖偉. 蝕變構造巖型銀金礦牀地質地球化學及資源潛力[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