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銀葉樹

(錦葵科銀葉樹屬植物)

鎖定
銀葉樹,梧桐科銀葉樹屬植物,常綠喬木,高約10米;樹皮灰黑色,小枝幼時被白色鱗秕。葉革質,矩圓狀披針形、橢圓形或卵形。圓錐花序腋生,密被星狀毛和鱗秕;花紅褐色。果木質,堅果狀,近橢圓形,光滑,干時黃褐色,背部有龍骨狀突起;種子卵形,長2釐米。花期夏季。 [7] 
銀葉樹原產熱帶亞洲,太平洋諸島 [8]  。中國產廣東、廣西和台灣。印度、越南、東埔寨、斯里蘭卡、菲律賓和東南亞各地以及非洲東部、大洋洲均有分佈 [9]  。生長於高潮線附近的潮灘內緣,或大潮和特大潮才能淹及的海、河灘地以及海陸過渡帶的陸地,屬於典型的海陸兩棲紅樹植物 [10]  。銀葉樹為陽性植物。性喜高温、濕潤、向陽之地,生長適宜温度22—32℃,日照70—100%。生性強健,耐熱也耐寒、耐旱,耐鹽,抗風。栽培介質以沙質壤土為佳。成樹板根粗大,移植土團範圍需寬大,移植前需斷根處理。 [11] 
銀葉樹為熱帶海岸紅樹林的重要樹種。優質木材來源,可用於建築和橋樑。嫩枝含鞣質,可做牙刷 [12]  。《海洋中藥學》載:味甘、澀,性平;歸大腸經。澀腸止瀉。主治大便溏薄,腹瀉,消化不良。 [13] 
中文名
銀葉樹
拉丁學名
Heritiera littoralis Dryand.
別    名
銀葉板根
大白葉仔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錦葵目
錦葵科
銀葉樹屬
銀葉樹
命名者及年代
Dryand.,1789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5] 

銀葉樹形態特徵

銀葉樹
銀葉樹(10張)
常綠喬木,高約10米;樹皮灰黑色,小枝幼時被白色鱗秕。葉革質,矩圓狀披針形、橢圓形或卵形,長10-20釐米,寬5-10釐米,頂端鋭尖或鈍,基部鈍,上面無毛或幾無毛,下面密被銀白色鱗秕;葉柄長1-2釐米;托葉披針形,早落。
圓錐花序腋生,長約8釐米,密被星狀毛和鱗秕;花紅褐色;萼鍾狀,長4-6毫米,兩面均被星狀毛,5淺裂,裂片三角形,長約2毫米;雄花的花盤較薄,有乳頭狀突起,雌雄蕊柄短而無毛,花葯4-5個在雌雄蕊柄頂端排成一環;雌花的心皮4-5枚,柱頭與心皮同數且短而向下彎。果木質,堅果狀,近橢圓形,光滑,干時黃褐色,長約6釐米,寬約3.5釐米,背部有龍骨狀突起;種子卵形,長2釐米。花期夏季。 [1]  [6] 

銀葉樹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斯里蘭卡、菲律賓和東南亞各地,以及非洲東部和大洋洲,在東太平洋的夏威夷和湯加羣島也有引種的種羣;在中國分佈於廣東(葵涌(王國棟等6027)、大鵬(張壽洲等4370)、排牙山(張壽洲等2188)、台山、崖縣和沿海島嶼)、廣西(防城)、海南、雲南南部、香港和台灣等地。具抗風、耐鹽鹼、耐水浸的特性,既能生長於潮間帶,又能生長在陸地上。 [1-2]  [3]  [14] 
銀葉樹 銀葉樹

銀葉樹繁殖方法

銀葉樹種子採集

選擇10年以上、生長良好、發育健壯、冠形良好、粗壯、無病蟲害的實生母樹,在9-12月採集自然成熟呈暗褐色的果實。果實採回後用清水沖洗乾淨後攤曬於陰涼通風處,人工剪去蒴果一小角(約佔1/7,以不傷種子為準),再將種子泡浸於40-50℃温水中12小時左右,即可播種;若要在明春播種,則採用常温沙藏法,即採用潔淨河沙,將潔淨種子與河沙按1:5比例均勻混合,沙子濕度以用手握成團不出水、鬆手觸之即散為準,每天適當灑水,保持濕潤。 [2] 

銀葉樹整地播種

苗圃地選擇交通方便,地勢平坦,背風向陽,土質較疏鬆肥沃,土層深度在50釐米以上、pH值在6.0-7.0間且排灌方便水源無污染的耕地或旱園地。播種前先清理苗圃地上的植被、石塊等雜物,深耕細耙後打碎並混入防治白蟻藥作牀,用藥量為10克/平方米,苗牀寬以100-120釐米、高20-25釐米為宜,留30釐米寬的步道,並作排水溝。當年9-10月或次年3月份。採用點播方式,均勻播種,播種量為5千克/平方米。播種後覆蓋火燒土5釐米,淋足水,再用化學除草劑50%的丁草胺500倍液均勻噴灑苗牀,然後用農用薄膜覆蓋牀面,保持封閉。播種後,每10天揭開農用薄膜淋水1次,使用花灑淋水或噴霧,以防衝出種子和衝倒幼苗,然後再將農用薄膜覆蓋,保持土壤適度濕潤,不積水。當年播種的,播種後100-120天左右,當10%以上的幼苗出土後,揭除農用薄膜;次年3月份播種的,播種後40-55天,當10%以上的幼苗出土後,揭除農用薄膜。及時做好除草、鬆土等管理工作,晴天每天需對苗牀淋水,保持土壤濕潤。及時疏除苗牀中過弱、過密的幼苗,可與移苗上袋相結合進行。 [2] 

銀葉樹栽培技術

銀葉樹小苗培育

移植上袋:根據苗木規格、育苗期限選擇容器的種類和規格。培育小苗基質可用70%黃泥心土(或水稻土)、20%河沙、10%火燒土均勻混合,裝袋備用;培育容器大苗時,基質用火燒土20%,圃地土40%,泥炭土20%,河沙10%,腐熟廄肥10%,外加過磷酸鈣2%。容器呈品字形擺放,株行距(1.5-2)米×(1.5-2)米。當70%以上的幼苗出土後,苗高5-10釐米開始把幼苗移入營養袋。移植宜於陰天或晴天早、晚進行。移苗前將苗牀和營養袋中的營養土淋透水,移苗時分級分批選擇壯苗,先用竹籤在基質中打孔,再將芽苗沿小孔種植下去,幼苗移入的深度稍高於芽苗根莖處,然後壓實並澆透水。上袋後用透光度50%的遮陽網搭棚遮蔭,上袋45天后拆除陰棚。視苗木根系穿袋情況,每半年左右將容器苗移動換牀1次。塑料薄膜容器苗一般每年換袋1次,每次更換高一級規格的容器。陽光猛烈時,移苗或換袋後用50%遮陽網遮擋1個月。遇低温季節,採取覆蓋薄膜防霜凍。移植後1周要堅持每天早、晚澆水,直至其恢復生長;其後,根據天氣狀況,晴天每天澆水1次,陰天2-3天澆水1次,儘量採用噴灌或滴灌。移植15天生長穩定後,可每30天噴施1次0.5%的尿素肥。 [2] 
苗木質量分級:無檢疫對象病蟲害,苗木各部分結構完整,充分木質化,苗幹通直,無機械損傷,頂芽發育飽滿、健壯,枝葉和根系生長正常,色澤正常,土球完整。苗木出圃前須進行質量分級,起苗後,按規格將苗木分級並做好等級標誌,把同一等級的苗木分類集中於庇廕背風處。容器苗1.5年生質量以地徑、苗高確定Ⅰ(地徑≥0.6釐米,苗高≥40釐米)、Ⅱ(地徑0.4-0.59釐米,苗高30-39釐米)等級;容器小苗按地徑劃分為2個等級,不同等級的苗木要求相應的規格。容器小苗Ⅰ、Ⅱ級苗為出圃合格苗。同一批苗木Ⅰ、Ⅱ級苗百分率不得低於95%,經質量檢驗合格後,方可出圃。 [2] 

銀葉樹大苗培育

整地:應選擇土層比較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種植。種植地應深耕作畦,畦寬2米、高0.4米,畦中間高出0.2米,兩邊平緩傾斜,種植時每穴施入複合肥(含氮22%、鉀13%、磷5%)50克作為基肥。 [2] 
移植時間:容器苗長至30-50釐米時即可移入苗圃培育大苗,最佳栽植時間為3-5月,成活率95%以上。 [2] 
大苗移植:選擇Ⅰ、Ⅱ級容器小苗,初植株行距一般為0.8米×0.8米,即15000株/公頃,植穴規格以30釐米×30釐米×25釐米為宜。移植時小心撕開營養袋,保持其根系完整,移栽時扶直苗木莖幹,栽植深度以容器土面略低於大田土面為宜,覆土後踏實植苗周圍的土,再用水或泥漿灌實。移植後淋透水,隨時檢查成活情況,及時補苗。3-4年後待樹苗胸徑長至3-4釐米時,可在早春(2-3月)樹苗萌動前間苗,間苗50%,保留7500株/公頃。6-7年後再間苗50%,保留3750株/公頃,以培育胸徑8釐米以上綠化大苗。 [2] 
移植後期管理:旱天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以保證苗木成活;雨季要及時清通畦溝,確保不積水。定植成活後,第90天施第1次,以後每100天追施1次複合肥(含氮22%、鉀13%、磷5%),施肥量為50克/株。每年在苗木生長期除草、鬆土,苗木生長過程中出現歪斜現象,應採取立柱護杆等措施進行扶正,及時剪除主幹1.3米以下的側枝,保持樹幹通直,以提高其價值。 [2] 

銀葉樹主要價值

經濟:該種為熱帶海岸紅樹林的樹種之一。木材堅硬,為建築、造船和制傢俱的良材 。 [1]  種子可榨油。 [3] 
觀賞:銀葉樹樹型優美,深綠色的葉面與銀白色的葉背相輝映,夏季又有紅花相襯,是紅樹林的主要造林樹種和中國熱帶、南亞熱帶濱海地區城鄉綠化美化的喬木型景觀樹種。 [2] 
藥用:樹皮可熬汁治血尿症、腹瀉和赤痢等,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3] 
銀葉樹 銀葉樹

銀葉樹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易危(VU)。 [4] 
參考資料
  • 1.    銀葉樹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馬化武,林雄,鄭建宏,陳旭冬,吳武彬. 半紅樹種銀葉樹栽培技術[J].現代園藝,2017(第2期):36-37
  • 3.    鄭洲翔,葉欣安,顏小清,劉德浩,陳智濤,彭逸生.銀葉樹實生苗培育試驗[J].亞熱帶植物科學,2017,(第1期):76-82
  • 4.    銀葉樹  .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系統[引用日期2021-06-09]
  • 5.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IUCN[引用日期2023-03-15]
  • 6.    銀葉樹|Heritiera littoralis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5-06]
  • 7.    銀葉樹 Heritiera littoralis|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引用日期2023-06-21]
  • 8.    葉子.原來喬木這麼美[M].2018:70.
  • 9.    徐曄春,朱根發編著.觀賞植物原色圖譜4000種權威版[M].2018:411.
  • 10.    劉濤.中國常見海洋高等植物圖鑑[M].2018:81.
  • 11.    薛聰賢,楊宗愈編著.景觀植物大圖鑑2觀賞樹木680種[M].2015:243.
  • 12.    珞小玥主編.野菜野果圖鑑[M].2019:308.
  • 13.    鄧家剛,郝二偉,侯小濤主編.海洋中藥學[M].2018:232.
  • 14.    李沛瓊、李勇藏 主編.《深圳植物誌第二卷》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年09月:第17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