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銀胎琺琅

鎖定
銀胎琺琅又稱銀燒藍,是以銀為胎,用銀花絲在胎上掐出花紋,再用透明、半透明的琺琅釉料填於銀胎花紋上,經過500度到600度左右的高温多次燒製而成,作品絢麗、明快,別具一格。
中文名
銀胎琺琅
拼    音
yín tāi fà láng
製    作
銀為胎,用銀花絲在胎上掐出花紋
特    點
作品絢麗、明快,別具一格
【注音】:yín tāi fà láng
銀胎琺琅工藝多用來製作盒、罐、瓶或是小型擺件,製品可以根據需要鑲以瑪瑙、松石等作裝飾。 “銀”作為貴金屬具有貴重和堅固性,而琺琅釉料晶瑩、光滑極具裝飾性,同時也具有耐磨性和耐腐蝕性。作為宮廷陳設用品,它能為宮殿增添色彩,作為皇家生活用具,更能體現出封建皇帝的尊貴地位。早期的銀燒琺琅工藝品,是由清代內務府,廣儲司設的“銀作”來生產,這些工藝品都是為皇宮貴族服務的,因此在這類作品上我們是很難看到古代工藝大師們的名字。直到清晚期,民間銀鋪才開始燒製這種器皿,銀胎琺琅的製作,是集冶金、鑄造、繪畫、焙燒、鏨刻、錘揲等多種工藝為一體的複合性工藝,缺一不可,常見的琺琅釉顏色有藍、綠、紅、黃、白五種。
燒藍工藝一般包括以下步驟:
①制器:將銀板錘成或製成器胎,胎面上有銀絲掐出的各式花紋圖案,並焊接成形。
②一次清洗:將銀胎置於一份硝酸鈉溶液中(硝酸鈉與水的比例為1:10)。
③烘乾並加熱:將銀胎放入電烤箱內烘乾,並加温織700℃,待銀胎整體燒成紅色後取出。
④再次清洗:將燒成紅色的胎體放入配比好的稀硫酸溶液(硫酸與水的比例為1:10)泡或煮3-5遍,直至胎體和紋樣焊接處,胎面及花紋上的污垢全部清洗乾淨。
⑤敷點釉料:在乾燥的胎面和紋樣上敷點釉料。
⑥燒製:將敷點釉料的胎體放入爐火中燒製成器。
以上是真正的燒藍工藝,我介紹的是以銀為主,這樣的燒藍,釉色均勻有調,看起來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