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銀梭島遺址

鎖定
銀梭島遺址,位於雲南省大理市洱海銀梭島上,現存面積約4000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至商朝的故遺址。 [1] 
2003年10月~2004年5月、2005年3月~5月,先後進行了兩次發掘,發掘面積約600平方米。銀梭島遺址屬典型的貝丘遺址,文化堆積豐厚,部分區域堆積厚達6.7米,地層劃分達65層。兩次發掘清理出房子、灰坑、溝、火堆、柱洞等遺蹟,同時發現大量的粗細不等、長短不一的木樁。出土遺物豐富,主要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青銅器、牙器等類,並伴出大量的螺殼及動物骨骼。銀梭島遺址年代從公元前3000年一直延續至公元前400年,時代跨越雲南新石器時代晚期直至青銅時代。該遺址是近年來洱海區域考古最重要的收穫之一,此前大理及其周邊地區雖不斷有重要發現,但始終缺乏一個長跨度、內涵豐富的居住遺址以建立蒼洱地區的考古學年代序列,銀梭島遺址的發掘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為洱海及其周邊地區樹立了史前考古學的年代標尺。 [1]  [4] 
2013年5月,銀梭島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銀梭島遺址
地理位置
雲南省大理市洱海銀梭島上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419-1-419

銀梭島遺址歷史沿革

1972年,當地村民在銀梭島東北發現一批建築木樁,經碳14同位素測定,約2600年曆史。 [3] 
陶罐挖掘現場 陶罐挖掘現場
1973年3月,研究人員在銀梭島遺址西北角地表下2米深處發掘出一個陶罐,罐內有西漢時期的“五銖錢”13枚,王莽時期的“大泉五十”271枚,“大布黃千”61枚。此外,還發現有大量夾砂棕色陶片、靴型陶器和單、雙耳罐及網墜等器物。 [3] 
2000年,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相關單位的研究人員在對銀梭島遺址進行調查時意外發現,銀梭島是一處堆積豐富的貝丘遺址,且遺址正受到嚴重的破壞。 [3-4] 
2002年,國家文物局把銀梭島的發掘列入中國邊境考古的課題之一,同年經上級部門獲批,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相關單位對銀梭島北側300平方米範圍內進行搶救性發掘。 [3] 
2003年10月~2004年5月、2005年3月~5月先後進行了兩次發掘,發掘面積600平方米。 [1]  [4] 

銀梭島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地層堆積 地層堆積
銀梭島遺址屬典型的貝丘遺址,文化堆積極為豐厚,部分區域堆積厚達6.7米,地層劃分達65層。兩次發掘清理出房子、灰坑、溝、火堆、柱洞等遺蹟,同時發現大量的粗細不等、長短不一的木樁。 [1]  [4] 
房址
F3,位於T15中,疊壓第26層。房址為地面式建築,平面呈方形,周邊有大大小小的石塊,應為牆或牆基,面積約為3.8米×3.4米(因牆已倒塌,不知厚度,此面積包括基石)。F3東南角有直徑約1.6米的圓形火堆遺蹟。房內遺留下木棒和松果,火堆遺蹟中尚有數塊未完全碳化的碎木和燒過的動物殘骨,火堆周邊均有一層厚薄不等的黑碳土,附近沙土中也含有大量的炭屑。
F3 F3
F2,位於T9中南部,開口於第36層下,疊壓第37層上。房址為地面式建築,部分壓在T8、T9東隔梁及T4北隔梁下,平面形狀不規則,T4、T8、T10都未見分佈。F2由基槽、柱洞、硬麪組成。基槽東西向,東部為一道,近中部處一分為二,兩道基槽形成一條寬約半米的走廊,可能為門道。基槽口大底小,寬0.1~0.2米,基槽線上有三個直徑0.15米~0.18米的柱洞。基槽南為烘烤形成的硬麪,分兩層。上層為厚0.02~0.1米的紅燒土硬麪,下層為厚0.02~0.08米的青灰色板狀膠結層,有兩個直徑0.05米的小柱洞打破硬麪。從平面結構和位置判斷,F2南牆可能為T4的基岩。 [4] 
木樁
木樁,似為幹欄式建築的基礎部分,主要分佈於主體發掘區北部,直徑多在10釐米以下。以T19為例,共有31個木樁,分別出露於第10、11、12層。木樁呈不規則分佈,有的為挖坑埋柱,有的系末端修尖後直接打入土中,直徑為2~6釐米。 [4] 
火塘
火塘,共1座。開口於T9第51層下,打破第52、53層。其東部被壓於東隔梁下,未完全發掘。平面形狀一頭略尖,另一頭壓於隔梁下,推測應近圓形,尖一端為火道。火塘底部呈圜底,已發掘部分長1.8米、寬0.6~1.9、深0.35米。其堆積可分為六層,無出土遺物 [4] 
墓葬
M1 M1
墓葬,1座。M1在T6內,近長方形。墓口長1.8米、寬0.5~0.65、深0.3米。隨葬有銅矛、陶紡輪、石鏃各1件。 [4] 
灰坑
H6 H6
灰坑,共11座。根據坑口形狀可分為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三類。圓形有4座,橢圓形有4座,不規則形有3座。H16位於T10中部偏南,開口於第25層下,打破第26、27層,又被G1打破。平面基本為圓形,坑壁內弧,填土呈灰褐色,包含大量螺殼、石塊、陶片、炭屑及少量紅燒土,土質較疏鬆。出土石網墜、陶網墜、銅渣、算珠形陶紡輪、陶釜。直徑1.65~1.7米、底徑1.5米。 [4] 
溝,2條(G1和G3)。G1位於主體發掘區東南T10、T11內。開口於T10第23層下和T11第15層下,從包含物看,應開口於同一地層下。G1口南高北低,壁略內收,口大於底,溝底自西南向東北略微傾斜。口寬0.6~1米、底寬0.5~0.8米、長約9米、深0.5~1米。除T9、T10東隔梁下部分未發掘外,其餘均已發掘。溝內堆積疏鬆,東段為灰色淤土,中西段含較多的螺殼。出土較多陶片、石塊等。器物主要有磨製石斧、長方形刀、鏃,陶網墜、紡輪、圈足帶流缽、支座等,以及銅渣。 [4] 
石牆
石牆 石牆
石牆,位於T9、T12內,築於T9第16層上、T12第6層上,應疊壓同一地層。石牆用天然大石塊砌兩側,中間及大石塊之間的空隙用小石塊填補,再填以黃土加固。石牆略成東南-西北走向,位於T9段保存較好,T12內東北部有一段長約0.45米的空缺。殘長約9.05米、寬0.4~0.9米、高0.2~0.6米。 [4] 

銀梭島遺址文物遺存

綜述
銀梭島遺址出土遺物
銀梭島遺址出土遺物(7張)
銀梭島遺址出土遺物豐富,主要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青銅器、牙器等類,並伴出大量的螺殼及動物骨骼。1973年3月,研究人員在銀梭島遺址西北角地表下2米深處發掘出一個陶罐,罐內有西漢時期的“五銖錢”13枚,王莽時期的“大泉五十”271枚,“大布黃千”61枚。 [3-4] 
石器
石器主要有刀、鏃、錛、網墜,以及從磨製精緻的錛、斧上崩落的石片,另有少量的細石器。 [4] 
銅器
銅器有魚鈎、鏃、錐、銅條、鐲殘件及銅渣等。 [4] 
陶片
陶器主要為陶片,完整器較少。大多為夾砂灰褐陶,其次為夾砂黃褐陶。陶器均為手製,火候均較高。器形較為簡單,有長頸罐、折沿罐、缽、匜、盤等。有紋飾的陶片所佔比例減少,主要以各種刻劃紋為主,另有少量的粗點紋、短線紋。 [4] 

銀梭島遺址研究價值

銀梭島遺址年代從公元前3000年一直延續至公元前400年,時代跨越雲南新石器時代晚期直至青銅時代。該遺址是近年來洱海區域考古最重要的收穫之一,此前大理及其周邊地區雖不斷有重要發現,但始終缺乏一個長跨度、內涵豐富的居住遺址以建立蒼洱地區的考古學年代序列,銀梭島遺址的發掘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為洱海及其周邊地區樹立了史前考古學的年代標尺。 [1]  [4] 

銀梭島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銀梭島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銀梭島遺址旅遊信息

銀梭島遺址地理位置

銀梭島遺址位於雲南省大理市洱海銀梭島上。

銀梭島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雲南省大理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銀梭島遺址,路程約10千米,用時約15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