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銀杏綱

鎖定
銀杏綱(拉丁文:Ginkgopsida)是裸子植物門下的一個綱,銀杏類植物的統稱,銀杏綱在地質歷史上出現於晚石炭世,在侏羅紀和早白堊世達到極盛,廣佈於歐亞北美大陸的温帶地區,第四紀冰期後,該綱植物在中歐、北美等地全部絕滅,現該綱僅存1種是銀杏(Ginkgo biloba Linn),僅分佈於中國浙江省天目山。是一種典型的孑遺植物。該綱其餘所有物種均為化石植物。葉扇形,先端2裂或波狀缺刻,具分叉的脈序是現生銀杏綱與部分銀杏綱滅絕植物的重要特徵,本綱的化石植物類羣中尚有許多特例。
中文學名
銀杏綱
拉丁學名
Ginkgopsida
植物界
裸子植物門 Gymnospermae

銀杏綱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樹幹端直分枝,次生木質部由管胞組成,無導管。葉為單葉,扇形,具長柄,有多數叉狀並列細脈。球花單性,雌雄異株,生於短枝頂部的鱗片狀葉的腋內;雄球花具梗,葇荑花序狀,雄蕊多數,具短梗,螺旋狀着生,常具2花葯,花粉萌發時產生2個有纖毛能遊動的精子; 雌球花具長梗,梗端常分兩叉,稀分多叉,叉頂具珠座,每珠座生1枚直立胚珠。種子核果狀,具三層種皮,胚乳豐富。 [1] 
該綱物種(包括已經滅絕的銀杏古化石)與現存的物種均有葉扇形,先端2裂或波狀缺刻,具分叉的脈序的三項重要特徵。 [2]  地質歷史上銀杏類植物為高大多枝落葉喬木、具有挺拔的樹幹與獨特的扇形葉片。由於現存大多數銀杏類化石是營養器官,繁殖器官很少見;又由於銀杏綱中化石極為龐雜。所以該段僅對銀杏類植物的營養器官作一般性描述:葉一般具柄,葉片呈扇形,不分裂或分為多條裂片,分叉的脈序。 [3] 

銀杏綱地理分佈

銀杏綱
銀杏綱(6張)
該綱最古老的銀杏類化石是在法國南部早二疊世(距今約2.7億年左右)發現的毛狀葉科(Trichopitys)化石(也有認為晚石炭世的兩歧葉屬(Dichophyllum)是最早的銀杏類化石)。證明銀杏綱在二疊世開始分佈於歐洲西部。種屬和地理分佈都相當侷限。 [4]  該綱的楔拜拉屬(Sphenobaiera)於晚二疊世時出現。 [2]  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使銀杏綱植物瀕臨滅絕。證明銀杏綱在二疊紀中期分佈範圍急劇縮小。 [5]   晚三疊世時,銀杏綱物種快速發展,之後的侏羅紀和早白堊世達到了鼎盛時期,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大洲,北起東格陵蘭以及整個北半球,南到澳大利亞、阿根廷和南非,都有其蹤跡,分佈幾乎遍佈全球但在赤道地區和南極洲沒有發現報道。佔據了地球上的絕大部分地區。 [5] 
當被子植物於早白堊世晚期迅速崛起時,銀杏綱像其它裸子植物一樣也急劇衰落。銀杏類的化石明顯地減少,同時,銀杏屬的分佈面積也逐漸縮小並限制於温帶森林之內。晚白堊世和新生代早期(古近紀)銀杏在歐亞大陸和北美高緯度地區呈環北極分佈,漸新世時由於寒冷氣候不斷向南遷徙,並在此之後不斷衰落。 [6]  中新世末(約1000萬年前)在北美消失,上新世晚期(約170萬年前)在歐洲消失。而東亞是銀杏類植物的最後棲息地。中國目前尚無始新世以後的銀杏大化石記錄。日本直至上新世,甚至更新世早期都有銀杏葉化石發現,但沒有發現繁殖器官。 [7]  該綱唯一的現存物種野生狀態的銀杏(Ginkgo biloba)分佈於中國浙江省西天目山,中國安徽省大別山、中國湖北神農架和大洪山以及廣東省南雄。 [8] 

銀杏綱分類學研究

在學術界至今還沒有找到確確鑿的證據和得出公認的結論。從植物生殖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現代銀杏的生殖方式和胚胎髮育比較原始,和蘇鐵類較為接近(王伏雄等,1983;Hori t et al.,1997):從植物形態解剖學上來看,它的次生木質部威為密木型,生殖短枝腋生,葉片和葉脈兩歧分叉,這些形態特徵都曾出現在古松柏類和科達類中。它們很可能共同起源於距今3.6億年前的泥盆紀的錢裸子植物。也有可能銀杏類是單獨的或經由華麗木目自前裸廣植物演化而來。這些推測都有待於發現關鍵性的化石來驗證。進入21世紀後,在分子系統學方面進行的研究表明,銀杏的某些細胞器(葉綠體和線粒體)基因rAcL序列和核糖體核酸rRNA序列同蘇鐵類近似的程度超過同柏松類等有較密切關係。銀杏類自種子厥植物起源也有一種一度流行的假説,但因存在種種問題,一直未得到學術界廣泛支持。 [9] 
中國和日本很早就開始人工種植銀杏(Ginkgo biloba)。169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Englebert Kaempfer博士首次描述了在日本栽培的銀杏,並建立了銀杏屬(Ginkgo)。1771年,林奈正式描述了銀杏,並以biloba作為種加詞,以表示銀杏葉片二裂的特點。十九世紀後半葉,由於銀杏的種子與榧屬(Torreya)和粗榧屬(Cephalotaxus)的種子相似,銀杏被放入松柏類的紫杉科(Taxaceae)。1896年,日本東京大學的植物學家平瀨作五郎(平瀬作五郎)發現了銀杏具有多鞭毛的遊動精子,而與松柏類的無鞭毛精子明顯不同,顯示出銀杏在進化上的特殊的地位。此後,銀杏長期被歸於裸子植物。但隨着大量化石的發現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人們發現裸子植物並不是一個單系羣,一般把各類裸子植物都被提升到綱的分類階元。由此,銀杏類植物也被提升為銀杏綱。 [4] 

銀杏綱下屬分類

銀杏目 Ginkgoales
銀杏科 Ginkgoaceae Engler
銀杏屬 Ginkgo Linn
銀杏 Ginkgo biloba L.
1、銀杏(本草綱目)
2、洞庭皇(栽培變種):
種子倒卵圓形,豐滿,核平均重3.53克,大小為1.75×2.93×1.48釐米(大小指縱徑×橫縱×厚),為洞庭山銀杏中種子最大的一種。產於江蘇蘇州洞庭西山。蘇州洞庭山所產大佛手(又名大長頭)的種子形狀、核的平均重與洞庭皇相同。
3、小佛手(栽培變種):種子矩圓形,核平均重2.6克,大小為1.62×2.62×1.32釐米。產於江蘇蘇州洞庭山。
4、鴨尾銀杏(栽培變種):核先端扁而尖,形同鴨尾,多為實生。產於江蘇蘇州洞庭東山。
5、佛指(栽培變種):種子倒卵狀矩圓形,核平均重3克,大小為1.7×2.7×1.3釐米,殼薄,仁飽滿,漿 水足,產量高,每個結種子枝上可結種子1-20個不等,一般以2-4個為好。產於江蘇泰興。
6、卵果佛手(栽培變種):種子形如雞蛋,先端略小,中部以下漸寬;核大而豐圓,橢圓形或菱形,兩端微尖。產於浙江諸暨馬店。
7、圓底佛手(栽培變種):種子矩圓形,兩端均圓鈍;核長橢圓形,先端微尖而基部圓鈍,極豐滿。產於浙江諸暨下度。
8、橄欖佛手(栽培變種):種子長倒卵形,先端微圓鈍,中上部最大,下部狹窄;核狹長橢圓形,先端圓,頂端尖,基部極狹窄。產廣西興安。
9、無心銀杏(栽培變種):種子扁圓形,頂端圓鈍而飽滿,基部平而微凹;核寬卵狀扁圓形,稜脊不明顯,大小為2.1×2×1.6釐米,胚乳發育豐富而無胚,無苦味。產於江蘇蘇州洞庭山。
10、大梅核(栽培變種):種子大,近圓形,先端圓鈍,基部微寬;核圓略扁,先端圓鈍或微尖,基部漸狹。產於浙江諸暨。
11、桐子果(栽培變種):種子大,扁圓形,先端圓鈍,基部寬;核近圓形,先端寬,鈍圓無尖,基部較寬,兩側稜脊顯著,底部魚尾狀。產於廣西興安。
12、棉花果(栽培變種):種子橢圓形,先端鈍圓,頂端有細的頂點凸起,頂點附近有“一”字或“十”字形的溝紋,種子基部較寬,常結雙種子;核扁橢圓形,略狹窄,先端圓寬而尖,兩側稜脊顯著,邊緣尖鋭,下部較狹,底部具1個或2個小凸點。產於廣西興安。
13、大馬鈴(栽培變種):種子矩圓形,頂端圓鈍而基部平寬頂端凸起而有尖頭;核橢圓形,肥大,先端鈍尖而基部寬圓,中部以上有稜脊,翼不明顯。產於浙江諸暨夫概。 [10] 
參考資料
  • 1.    銀杏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中生代銀杏類植物系統發育、分類和演化趨向》,作者:周志炎,(2003年由雲南植物研究所出版的第25期《雲南植物研究》)第四節第377頁。
  • 3.    《遼西中生代銀杏目和茨康目植物生殖器官研究》,作者:劉秀羣,2005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
  • 4.    《銀杏演化結構研究》(東北師範大學2004年)第一章第12頁
  • 5.    《中國銀杏志》(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4年)第二章 銀杏類地理分佈的演變和衰落 第54頁
  • 6.    《中國銀杏志》(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4年)第4章 銀杏的自然種羣與栽培區域 第167頁
  • 7.    《華北地區古生物圖冊(二)中生代分冊》作者:地質礦產部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1984年地質出版社在北京出版)第270~281頁
  • 8.    《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出版2010年出版)第8卷 銀杏屬 第187頁
  • 9.    《中國銀杏志》(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4年)第1章 銀杏類植物的祖先、起源的時間以及起源
  • 10.    銀杏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