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放射性金屬元素)

鎖定
鉝(Livermorium)(鉝),金屬元素原子序數為116,元素符號是Lv。一種放射性人造元素,屬於弱金屬之一。
俄羅斯杜布納核研究聯合科研所和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合作於2000年合成了元素週期表上的第116號元素, [1-2]  從而確認了這一新元素的存在。2000年7月19日,專家首次直接在加速器上合成了第116號元素,但該元素存在了0.05秒後便衰變成了其他元素。
2012年,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宣佈第116號元素命名為鉝(Livermorium),以紀念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對元素髮現作出的貢獻。
中文名
外文名
Livermorium
符    號
Lv
原子量
[293]
發    音
半衰期
約60ms

基本信息

英文名:Livermorium
符號:Lv
VI A族 第7週期 p區
原子量:293
鉝是16族最重的元素,但至今仍沒有足夠穩定的同位素能用在實驗當中,以證明它和的特性相似。
鉝於2000年第一次被發現,至今約有30個原子被成功製造,它們是直接合成的,或是⿹氣奧(Og)的衰變產物。他們的同位素質量為290至293,而鉝是當中最穩定的,半衰期為約60ms。

發展歷史

發現

2000年7月19日,位於俄羅斯杜布納聯合核研究所(JINR)的科學家使用鈣離子撞擊鋦靶標,並探測到一個鉝原子的一次單獨的衰變。結果於2000年12月發佈。這次α衰變活動能量為10.54MeV,起初指定到鉝的衰變,因為產物和先前指定的鈇有互相的關係。然而其後又更改為鈇,所以這活動也指定到鉝。他們於2001年4至5月進行的第二次實驗裏,再有兩個原子被發現。
同樣的實驗裏,他們也探測到了符合第一次觀測到的鈇衰變,並將此次衰變活動指定到鈇。在重複進行相同的實驗後,並沒有觀測到這個活動。不過,這可能是一個鉝的同核異能素Lv的衰變,或是已知的鉝一條較罕見的衰變支鏈,其中第一顆α粒子丟失了。進一步研究仍需進行。
研究團隊在2005年4月至5月重複了實驗,並探測到8個鉝原子。記錄的衰變量據證實了所發現的同位素是鉝。同時他們也通過4n通道第一次觀測到鉝。
2009年5月,聯合工作組報告了鎶的發現,並承認了同位素Cn的發現。因為承認了其衰變產物Cn,意味着鉝的正式發現(見下);儘管實際的實驗如上。一份聯合工作組報告將會討論這些問題。
命名
鉝此前被提名為moscovium,以莫斯科為名,但由於這兩種新元素是俄羅斯和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研究人員合作的產物,美國研究人員最終在命名上贏得了勝利,因此最終定名Livermorium(Lv),以實驗室所在地利弗莫爾市為名。

實驗

德國重離子研究所本來預計進行一項實驗(2010年6月24日至7月25日),研究鉝在Cm(Ca,xn)反應中如何產生,作為日後以Cm目標進行的實驗的第一步,並最終合成Ubn。
位於杜布納的團隊表示有意利用(Pu)和(Ti)的反應合成鉝。通過這項實驗,他們可以研究以Z>20的發射體來合成Z>118的超重元素的可能性。雖然原定計劃是在2008年,但這項實驗至今仍未開始。
也有計劃使用不同發射體能量重複Cm反應,以進一步瞭解2n通道,從而發現新的同位素Lv。另外,他們計劃未來完成4n通道產物鉝的激發函數,並估量N=184核殼層對產生蒸發殘留物的穩定效應。

同位素與核特性

核合成

能產生Z=116複核的目標、發射體組合下表列出各種可用以產生原子序為116的目標、發射體組合。
如下表:
人造元素反應表
Se
Lv
至今失敗
Fe
Lv
尚未嘗試
Cr
Lv
至今失敗
Ti
Lv
尚未嘗試
Ca
Lv
反應成功
Ar
Lv
尚未嘗試
Pb(Se,xn)Lv1998年,重離子研究所嘗試了輻射俘獲產物(x=0)以合成鉝。他們限制截面為4.8 pb,並未發現任何原子。

熱聚變

U(Cr,xn)Lv有粗略的證據顯示重離子研究所在2006年曾經嘗試過這個反應。他們沒有發佈實驗結果,表示很可能並沒有發現任何原子。
Cm(Ca,xn)Lv(x=3,4)1977年Ken Hulet和他的團隊在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首次進行合成Lv的實驗。他們並未發現任何鉝原子。Yuri Oganessian和他的團隊在Flerov核反應實驗室之後在1978年嘗試了這個反應,但最終失敗。1985年,伯克利實驗室和在重離子研究所的Peter Armbruster團隊進行了實驗,結果依然是失敗的,計算出來的截面限度為10至100pb。
2000年,杜布納的俄羅斯科學家終於成功探測到一個Lv原子,指向到同位素鉝。2001年,他們重複了這一個反應,再次合成了2個原子,驗證了此前的實驗結果。另外也不確定地探測到一個鉝原子,因為其首次α衰變未被探測到。2004年4月,團隊又再使用較高能量重複實驗,並發現了一條新的衰變鏈,指向到鉝。根據這個發現,原先的數據就被重新指向到鉝。不確定的衰變鏈因此可能是這個同位素的稀有的一條分支。這個反應另外有產生了2個鉝原子。
Cm(Ca,xn)116(x=2,3)為了找出合成出的鉝同位素的原子量,在2003年3月至5月期間杜布納的團隊用Ca離子撞擊Cm目標。他們觀察到了兩個新的同位素:鉝和鉝。這個實驗在2005年2月至3月成功重複進行,其中合成了10個原子,其衰變量據與2003年實驗報告中的相符。
作為衰變產物鉝也在Uuo的衰變中被探測到。2006年10月,在一個用鈣離子撞擊鐦的實驗中,3個Uuo原子被發現,並迅速衰變成鉝。
觀察到鉝,意味着成功合成了Uuo,也證明了成功合成元素Uuo。
原子量為116的複核的裂變位於杜布納的Flerov核反應實驗室在2000至2006年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Lv複核的裂變特性。實驗使用了4條核反應:Cm+Ca、Ca+Ca、Pu+Ti和Th+Fe。結果反映了這種原子核裂變的方式主要為放出閉殼原子核,如Sn(Z=50,N=82)。另一發現為,使用Ca和Fe發射體的聚變裂變路徑產量相似,説明在未來合成超重元素時,可以使用Fe發射體。另外,比較使用Ca和Ti發射體合成鉝的實驗,如果用Ti,聚變裂變產量約少3倍,表示未來能用於合成超重元素。
撤回的同位素鉝1999年,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在《物理評論快報》中宣佈成功合成Uuo(見Uuo)。所指的同位素鉝經過了11.63MeV能量的α衰變半衰期為0.64ms。翌年,他們宣佈撤回此前的發現,因為其他研究人員未能複製實驗結果。2002年6月,實驗室主任公佈,原先這兩個元素的發現結果是建立在Victor Ninov編造的實驗數據上的。因此,這一鉝同位素至今仍是未知的。
鉝的同位素
Lv
2002年
Cf(Ca,3n)
Lv
2003年
Cm(Ca,2n)
Lv
2004年
Cm(Ca,4n)
Lv
2000年
Cm(Ca,3n)

同位素產量

熱聚變下表列出直接合成鉝的熱聚變核反應的截面和激發能量。粗體數據代表從激發函數算出的最大值。+代表觀測到的出口通道。
同位素產量
Ca
Cm
Lv
/
1.1pb,38.9MeV
3.3pb,38.9MeV
Ca
Cm
Lv
0.9pb,33.0MeV
3.7pb,37.9MeV
/

理論計算

利用量子穿隧模型的理論計算支持合成鉝的實驗數據。
蒸發殘留物截面下表列出各種目標-發射體組合,並給出最高的預計產量。
DNS=雙核系統;σ=截面
鉝的理論計算







Se
Lv
1n(Lv)
0.1pb
DNS

Se
Lv
1n(Lv)
0.5pb
DNS

Cr
Lv
2n(Lv)
0.1pb
DNS

Ca
Lv
4n(Lv)
5pb
DNS

Ca
Lv
4n(Lv)
2pb
DNS

Ca
Lv
3n(Lv)
3pb
DNS

Ca
Lv
3n(Lv)
1.5pb
DNS

化學屬性

氧化態

鉝預計為7p系非金屬的第4個元素,並是元素週期表中16族(VIA)最重的成員,位於釙之下。這一族的氧化態為+VI,除了缺少d-軌域的氧外。硫、硒、及釙的氧化態都是+IV,穩定性由S(IV)和Se(IV)的還原性Po(IV)的氧化性。Te(IV)是碲最穩定的氧化態。這表示較高氧化態穩定性較低,因此Lv應有氧化性的+IV態,以及更穩定的+II態。同族其他元素亦能產生−II態,如氧化物硫化物硒化物碲化物和釙化物。

化學特性

鉝的化學特性能從釙的特性推算出來。因此,它應在氧化後產生二氧化物LvO2。LvO3也有可能產生,但可能性較低。在LvO中,鉝會展現出+II氧化態的穩定性。氟化後它可能會產生四氟化物LvF4和/或二氟化物LvF2。氯化和溴化後會產生LvCl2和LvBr2。碘對其氧化後一定不會產生比LvI2更重的化合物,甚至可能完全不發生反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