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鉛色水蛇

鎖定
鉛色水蛇,是遊蛇科水蛇屬的爬行動物。體型較小而勻稱,尾短。 [10]  生活時背面為一致的灰橄欖色,鱗緣色深,形成網紋;上唇及腹面黃白色;腹鱗中央常有黑點綴連成一縱線; 尾下中央有一明顯的黑色縱線。頭大小適中,與頸區分不明顯。吻較寬短。鼻孔具瓣膜,位於吻端背面;左右鼻鱗彼此相切。眶上鱗前窄後寬,其長超過眶徑。 [1] 
鉛色水蛇在中國主要分佈在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台灣,國外分佈於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10]  多生活於平原、 丘陵或低山地區的水稻田、池塘、湖泊、小河及其附近水域。多於黃昏及夜間活動,以魚、蛙為食。卵胎生,在海南5月底至6月繁殖,產仔。 [1] 
鉛色水蛇分佈範圍廣泛,數量趨勢穩定,沒有已知的重大威脅,因此並沒有特殊的保護措施。 [2]  鉛色水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0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2]  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易危(VU)。 [6]  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7] 
拉丁學名
Enhydris plumbea
別    名
水泡蛇,Yellowbelly Water Snake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有鱗目
遊蛇科
水蛇屬
鉛色水蛇
亞    目
蛇亞目
亞    科
仰鼻蛇亞科
亞    種
命名者及年代
Boie,1827
保護級別
無危(LC),來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中文學名
鉛色水蛇

鉛色水蛇形態特徵

鉛色水蛇
鉛色水蛇(6張)
體粗尾短。雄性全長370至430毫米,雌性全長392至445毫米 [9]  。蛇體背面為一致的灰橄欖色,鱗緣色深,形成網紋,上唇及腹面黃白色,背鱗外側1至2行鱗片帶黃色,腹鱗中央常有黑點綴連成一縱線,尾下中央有一明顯的黑色縱線。頭大小適中,與頸區分不明顯。吻較寬短,吻鱗寬度超過高度,從背面僅能見到它的上緣。鼻孔具瓣膜,位於吻端背面,左右鼻鱗彼此相切,鼻間鱗寬度超過長度,位於左右鼻鱗之後中央,與頰鱗不相切。前額鱗寬度超過長度,其長等於從它到吻端的距離。眶上鱗前窄後寬,其長超過眶徑。尾下鱗雙行,雄蛇平均38.7對,雌蛇平均33.2對。上領骨後端具溝牙,上頷齒每側4至6枚,一般為5至6,少數為4 [1] 

鉛色水蛇棲息環境

生活於平原、丘陵或低山地區的水稻田、池塘、湖泊、小河及其附近水域,其生存的海拔範圍從從沿海低地至海拔980米 [1] 

鉛色水蛇生活習性

喜歡潮濕的環境,大多為定棲 [2]  ,多於黃昏及夜間活動,每年 4 月開始攝食,6 月為攝食高峯,9 月停止,食物以小形蛙類和蝌蚪為主,其次為小魚 [3] 

鉛色水蛇分佈範圍

分佈 分佈 [4]
分佈廣泛,範圍從印度安達曼羣島和緬甸向東延伸至東南亞半島和中國南部,向南延伸至印度尼西亞 [2]  。在中國,主要分佈在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台灣。國外分佈於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1] 

鉛色水蛇繁殖方式

主要在5月底至6月繁殖,卵胎生 [1]  ,每次產幼蛇9至12條,初生幼蛇全長為127至139釐米,母蛇體長大者其幼蛇亦較長,重量為214至215克,平均214.7克 [3] 

鉛色水蛇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並無亞種分化 [5] 

鉛色水蛇種羣現狀

鉛色水蛇分佈範圍廣泛,數量趨勢穩定,沒有已知的重大威脅,因此該物種被列為低危,並沒有特殊的保護措施 [2] 

鉛色水蛇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0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2]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易危(VU) [6]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7] 

鉛色水蛇主要價值

肉可食,入藥有祛風濕之功效 [1]  。在浙江、廣東、廣西、江蘇一帶用之較多,有用該蛇與米熬粥、與魚煮食的習慣。藥用時幹、鮮均可,主治皮膚濕癢、濕疹、化膿等症,是加工純蛇粉或蛇化妝品的主要原料蛇,又是冬季全蛇火鍋的常用蛇,常食有增加免疫力、調節內分泌、祛濕祛癢的作用。用此鮮蛇和幹品泡酒,可治風濕、關節疼痛、疑難雜症等頑疾,常飲服有通經活絡,定驚療痹等功效,可以治療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其膽有祛濕止風、消痰潤肺、利目養胃之功效,主治咳嗽、風濕和類風濕等症。蛇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治療燙傷、凍傷和無名疔腫等症。蛇蜕有殺蟲、抗毒、止癢、抑痹功效,是治療各種瘡疥疔斑、腮腺炎、牛皮癬等多種皮膚病不可多得的純天然動物藥材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