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鉅野縣誌

鎖定
《鉅野縣誌》為官修地方誌,是專門記載鉅野縣歷史地理風俗人物文教物產氣候等的志書。該書首編時間為明朝萬曆之前,但今未見存本。
中文名
鉅野縣誌
讀    音
Jù Yě Xiàn Zhì
歸    類
官修地方誌
記載內容
鉅野歷史地理風俗

鉅野縣誌簡史

鉅野縣誌明朝之前

據史籍記載,鉅野縣在明朝萬曆之前就有縣誌,今未見存本。

鉅野縣誌明朝版本

萬曆年間版本,縣令呂鵬雲主持,呂鵬雲、呂封齊主編;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本;
天啓三年(1623年)方時化刻《鉅野縣誌》10卷,原本(三至十卷)存國家圖書館。

鉅野縣誌清朝重修

鉅野縣誌 鉅野縣誌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縣令章弘將萬曆志增修複製,仍10卷,原本存國家圖書館。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章弘又將呂鵬雲本增修為15卷,國家圖書館、天津圖書館存有原本。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縣令黃維翰、袁付裘主編的《鉅野縣誌》24卷,現存北京、南京、武漢、大連、復旦大學、山東大學等圖書館以及鉅野縣誌辦公室。

鉅野縣誌民國續修

民國十年(1921年),縣長鬱賐生主編的《續修鉅野縣誌》8卷,台灣版本,山東省圖書館、台北圖書館及縣誌辦有存本。

鉅野縣誌建國之後

新中國成立後,1965年8月,鉅野縣人民政府曾組織編寫了《鉅野縣誌資料》21期。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時中止。
新編《鉅野縣誌》,始於1982年5月,1996年6月正式出版。志書除卷首和卷尾(附錄、雜記)外,共27編,依次為:行政區域、地理環境、人口、農牧業、林業·水產、水利、工業·供電、交通·郵電、商業、財政·税務、金融、城鄉建設、經濟管理、政黨·羣團、政權·政協、軍事、政法、人事·勞動、民政、信訪·監察、僑務·外事、科技、教育、文化、衞生·體育、民俗·方言、人物。編下設章、節,節下列目,計139章、383節。上限為1840年,下限至1990年。

鉅野縣誌內容

鉅野縣誌縣情縣貌

鉅野縣政區圖 鉅野縣政區圖
鉅野縣,古作鉅野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是菏澤市下轄的一個縣,東臨濟寧市嘉祥縣,西瀕菏澤市牡丹區、定陶縣,南毗成武縣、金鄉縣,北接鄆城縣。
郵編:274900,區號0530.
總面積:1308平方千米。
1990年,全縣轄6個鎮、21個(含張表鄉),1060個自然村,有26個民族,總人口:813986人。

鉅野縣誌歷史沿革

鉅野縣地圖 鉅野縣地圖
鉅野,因古為大野澤而得名。
原始社會時期,伏羲氏族曾在大野澤農耕漁獵。上古部落首領,都曾在此留下寶貴足跡。
春秋時期,鉅野為武城地,魯國西境。公元前475年,鉅野屬宋國,至公元前286年,改屬齊國。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設置昌邑縣(治所在今大謝集鎮前昌邑村),屬碭郡(碭郡就是今天的安徽省)管轄。
西漢初期鉅野縣境內有昌邑縣西漢中期增置鉅野縣和乘氏縣。昌邑縣:始建於秦,前漢為昌邑王國、山陽郡,後漢兗州刺史皆治此,治所在今鉅野縣昌邑集,所轄包括金鄉、鉅野、成武、單縣4個縣的邊界地區。乘氏縣:漢置侯邑。漢景帝中元六年封梁孝王少子劉買,漢和帝封梁商為乘氏侯。治所在今龍固鎮西南甘泉寺一帶,其轄區包括鉅野東南、菏澤東南、定陶東北部。公元前144年(漢景帝中元六年),昌邑、鉅野屬山陽國。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建元元年),改山陽國為山陽郡。昌邑、鉅野兩縣屬山陽郡,乘氏縣屬濟陰郡。公元前97年(漢武帝天漢四年),改山陽郡為昌邑國,昌邑、鉅野為其屬縣。公元前73年(漢宣帝本始元年),撤銷昌邑國,復為山陽郡,昌邑、鉅野仍為其屬。
鉅野縣城 鉅野縣城
王莽新朝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撤銷山陽郡,改為鉅野,以鉅野縣城為治所。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撤銷鉅野郡,恢復山陽郡,治所在昌邑,鉅野、昌邑兩縣兼屬山陽郡和兗州。乘氏縣仍屬濟陰郡。公元192年(東漢初平三年),曹操任兗州牧,以昌邑為治所。
三國時期,鉅野和昌邑兩縣屬山陽郡,乘氏縣屬濟陰郡。
晉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改山陽郡為高平國,治所在昌邑,鉅野、昌邑為屬縣,乘氏縣仍屬濟陰郡。
鉅野地圖 鉅野地圖
南北朝時期,鉅野縣為多方割據勢力統轄。南朝劉宋初年改高平國為高平郡。公元420年(南朝劉宋永初年間),撤銷昌邑縣,併入金鄉縣。公元488年(北魏太和十二年),乘氏縣移置今菏澤市。公元518年(北魏孝明帝神龜元年),分高平郡,置任城郡。在此期間,鉅野縣先屬南朝高平郡,後屬北魏任城郡。北齊撤銷鉅野縣。
隋文帝開皇年間,鉅野東北部屬鄆州東平郡,鉅野西南部屬曹州濟陰郡,鉅野東南部昌邑一帶屬金鄉縣。開皇十六年,恢復鉅野縣和昌邑縣。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撤銷乘氏縣,併入鉅野縣;撤銷昌邑縣,併入金鄉縣。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鉅野縣屬鄆州東平郡。公元621年,在鉅野縣城置麟州,復置乘氏縣為屬縣。公元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撤銷麟州,復置昌邑縣,鉅野、昌邑兩縣屬戴州(治所金鄉)。公元625年,撤銷昌邑縣,併入金鄉縣。公元643年,鉅野縣改屬河南道鄆州。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四代,鉅野縣仍屬鄆州。
廣順二年(公元952年),移濟州於鉅野縣城,並轄鄆城、任城、金鄉為屬縣。
北宋初年,鉅野縣屬濟州。公元997年(宋太祖至道三年),屬京東路。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改屬京東西路。
金朝徙濟州治任城縣,屬山東西路。公元1147年(南宋紹興十七年、金朝皇統七年),析任城縣以西、鉅野縣以東地區置縣,治所設在山口鎮。借春秋時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的故事,取其祥瑞之意,定名為嘉祥縣,時屬山東西路濟州。公元1150年,黃河大決,淹沒鉅野,撤銷鉅野縣。
公元1269年(蒙古至元六年),恢復鉅野縣,遷往任城的濟州,還(huan)治鉅野縣。
公元1271年(元朝至元八年),升州為濟寧府。
公元1272年(元朝至元九年),移府治於任城,移州治於鉅野,是年末仍以府治於鉅野,復以州治於任城。
公元1279年,升府為濟寧路,轄兗、濟、單三州。
公元1348年,黃河大決,淹沒鉅野城,遷濟寧路於濟州(任城),遷縣治於城北邢家務。
公元1368年(明朝洪武元年),設濟寧府於任城,鉅野為屬縣,隸屬於山東布政使司。同時,朱元璋把大批山,居民搬遷至鉅野,至今鉅野人多為山西那批搬遷而來的人的後代。據傳,這些後代的一個特徵就是小腳趾有兩個腳趾蓋。現在鉅野新一中附近一村莊仍樹立有記錄搬遷的石碑。
公元1374年,黃水淹沒鉅野,至洪武九年消退,縣治由邢家務遷入鉅野,重建縣公署。
公元1385年,兗州升為府,濟寧降為州,鉅野縣屬兗州府濟寧州。
清朝初年,鉅野縣屬兗沂曹濟道、兗州府、濟寧州。公元1724年(清朝雍正二年),改濟寧州為濟寧直隸州,鉅野為屬縣。公元1730年(雍正八年),改屬曹州直隸州。公元1735年,改曹州直隸州為曹州府,鉅野仍為屬縣。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鉅野縣屬山東省濟寧道。國民黨政府把鉅野縣劃為9個區:城區、鳳鳴區、新城區、順應區、大義區、忠義區、龍堌區、柳林區、大康區。
1928年廢除道制,鉅野縣直屬山東省政府。
1929年,鉅野縣屬山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抗日戰爭時期,鉅野縣主要由國民黨和日偽政府管轄。按照鉅野縣公署建設科在1943年繪製的行政區劃圖,全縣分為8個區、16個鎮、41個鄉。第一區:駐所在鉅野城內,包括東隅鎮、西隅鎮、南隅鎮、北隅鎮、獲麟鄉、麟安鄉、彭澤鄉、盟台鄉、新城鄉、大興鄉。第二區:駐所在玉山(今獨山),包括玉山鎮、六營鎮、劉樓鄉、王橋鄉、蔣寺鄉、順興鄉、金山鄉、金安鄉、截河鄉。第三區:駐所在營裏集,包括營裏鎮、昌邑鎮、忠義鎮、揚固鎮、鼎新鄉、金言鄉、固邊鄉。第四區:駐所在大義集,包括大義鎮、忠義鄉、大成鄉、等讓鄉、德化鄉、合藥鄉、棠林鄉。第五區:駐所在龍堌寺,包括張表鄉(政府駐地張表集)、柳林鄉(政府駐地柳林集)、柳西鄉、肖樓鄉、豐樂鄉。第六區:駐所在龍堌,包括龍堌鎮、觀音鎮、李海鄉、臨河鄉、同治鄉、清泉鄉。第七區:駐所在新興集,包括安興鎮、太平鎮、五界鄉、太康鄉、三和鄉、新興鄉、三義鄉。第八區:駐所在蘇集,包括蘇集鎮、第一鄉、第二鄉、第三鄉、第四鄉、第五鄉、第六鄉。
1938年,鉅野縣屬山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十行署。12月9日,日軍侵佔鉅野城。
1939年春,建立日偽縣政府。5月,建立中共鄆巨工委和抗日縣政府,歸中共運西專署領導。11月,建立中共鉅野工委和鉅野縣抗日政府,屬運西專署。
1940年11月,屬魯西二專署。
1941年2月,屬巨、菏、金、嘉、成5縣聯合辦事處。
1943年,屬晉魯豫第17專署。
1944年6月,屬冀魯豫第11專署,同時還有巨菏縣,於1941年建立,1942年12月撤銷。金巨縣,於1943年9月建立,1945年3月撤銷。鄆巨縣,1944年12月建立。巨南縣,1945年3月建立。
解放戰爭時期,鉅野境內有鉅野、鄆巨、巨南三個民主縣政府,其隸屬變革為:(1)鉅野縣1945年9月至1946年1月,屬冀魯豫第11專署(湖西)。1946年1月至1946年3月,屬冀魯豫第7專署(魯西南)。1946年3月至1948年5月,屬冀魯豫第2專署(運西)。1948年5月至1949年8月,屬冀魯豫第7專署(運西)。(2)鄆巨縣1945年9月至1946年2月,屬冀魯豫第8專署(運西)。1946年2月至1949年8月屬冀魯豫第2專署(臨河)。(3)巨南縣1946年2月建立,至1949年8月,先後屬冀魯豫第11專署(湖西)和第3專署(湖西)。
1946年,鉅野縣屬第二行署。6月8日,冀魯豫行署決定將抗日縣政府改為民主縣政府。
1949年5月,調整行政區劃,鉅野縣轄6個區、427個村。8月20日,平原省人民政府成立。鉅野縣隸屬平原省湖西專區。9月,鉅野縣轄11個區,巨南、鄆巨兩縣撤銷。
1952年12月24日,全縣建立鄉鎮148個,12月撤銷平原省,鉅野縣隸屬山東省湖西專區。
1953年7月20日(舊版縣誌一説1953年8月20日),撤銷湖西專區,鉅野縣改屬山東省菏澤專署。
1955年8月13日,全縣1~12區分別改稱城關區、沙土區、太平區、大義區、龍堌區、柳林區、章縫區、棠林區、營裏區、謝集區、獨山區、六營區。
1956年4月,縣行政區劃由148個鄉調整為73個鄉鎮。新中國成立後至1958年撤區並鄉前,全縣分11區(建國初期一度設立棠林店區,不久撤銷),73鄉。第一,城關區:包括曹廟鄉、五里墩鄉、新城鄉、姚店鄉、呂官屯鄉、閻莊鄉、三里廟鄉。第二,沙土區:包括田莊鄉、高莊鄉、小寧莊鄉、楊官屯鄉、沙土集鄉、姚莊鄉、丁官屯鄉。第三,太平區:包括太平鄉、鄔官屯鄉、田橋鄉、畢海鄉、林屯鄉、畢莊鄉、白李莊鄉。第四,大義區:包括大義鄉、比干廟鄉、人祖廟鄉、龐庵鄉、胡堌堆鄉、東營鄉、葛店鄉、棠林鄉、孔樓鄉。第五,龍堌區:包括龍堌鄉、三里廟鄉、郝莊鄉、李集鄉、觀集鄉。第六,柳林區:包括柳林鄉、王水坑鄉、龍寺鄉、陳集鄉、後陳樓鄉、蔣海鄉、張表鄉。第七,章縫區:包括章縫鄉、高坊鄉、曹海鄉、董官屯鄉、焦順屯鄉、肖樓鄉、馮沙窩鄉。第八,謝集區:包括謝集鄉、趙廟鄉、前昌邑鄉、謝莊鄉、陶廟鄉、王衚衕鄉。第九,營裏區:包括營裏鄉、前店子鄉、大袁樓鄉、畢堂鄉、趙集鄉、劉集鄉。第十,獨山區:包括獨山鄉、高海鄉、金山屯鄉、王樓鄉、馬河鄉、華營鄉、雙廟鄉。第十一,六營區:包括六營鄉、大屯鄉、夏官屯鄉、劉樓鄉、魏集鄉。
1958年3月,公佈撤區並鄉方案,撤銷11個區,將過去的76個鄉鎮合併為23個鄉鎮。7月23日,進行並社工作,將全縣原620處、平均每處180户的農業社,合併為每個1000户左右的大社。9月,合併23個鄉,成立11處人民公社:城關公社、田莊公社、夏官屯公社、龍堌公社、柳林公社、章縫公社、營裏公社、大義公社、獨山公社、謝集公社。780個大隊,2625個生產隊。10月,撤銷菏澤專署,鉅野縣改屬濟寧專署。11月撤銷嘉祥縣建制,西部仲山公社及酒莊、孟姑集一帶90個自然村劃歸鉅野縣。11月1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菏澤專區建制,所屬各縣劃歸濟寧專區(一説1959年1月)。
1959年6月(一説7月30日),恢復菏澤專署,鉅野縣復屬菏澤專署。
1962年1月6日,因恢復嘉祥縣建制,原嘉祥縣的仲山公社及劃歸鉅野縣夏官屯、田莊兩公社的部分村莊,復歸嘉祥縣,共69個生產大隊,391個生產隊、90個自然村。
1967年1977年,鉅野縣屬菏澤地區“革命委員會”所轄。
1978年,撤銷各級“革命委員會”,鉅野縣改屬菏澤地區行政公署
1978年9月13日,中共董官屯工委建立。12月13日,中共呂官屯工委、太平工委、張表工委(駐地張表集)同時成立。同月,新建上述4個人民公社。12月,調整社隊體制,劃為21處公社,804個大隊,3510個生產隊,增加10處公社:丁官屯公社、呂官屯公社、太平公社、李集公社、張表公社(駐地張表集,簡稱張表)、夏官屯公社、葛店公社、薛扶集公社、萬豐公社、陶廟公社。
1983年4月29日,山東省政府批准,鉅野由原21處公社改為25個鄉、1個鎮(城關鎮)、大義鄉、龍堌鄉、大謝集鄉、章縫鄉,田莊鄉、丁官屯鄉、呂官屯鄉、田橋鄉、太平鄉、大李集鄉、張表鄉(駐地張表村)、王平坊鄉、柳林鄉、陳集鄉、萬豐鄉、營裏鄉、昌邑鄉、葛店鄉、獨山鄉、夏官屯鄉、薛扶集鄉、董官屯鄉、新城鄉、雙廟鄉、陶廟鄉。至9月底,原826個生產大隊,改建為850個行政村。
1984年1月20日,大義、龍堌、章縫、大謝集4個鄉改為鎮。至此,鉅野轄21鄉、5個鎮。
1985年10月24日城關鎮更名為鉅野鎮。
1990年1月1日,嘉祥縣的核桃園鄉劃歸鉅野縣管轄。全縣共27個鄉鎮。
1994年12月29日,撤銷核桃園鄉、獨山鄉,設立核桃園鎮、獨山鎮。
1995年10月23日,撤銷柳林鄉、夏官屯鄉,設立柳林鎮,夏官屯鎮。
1996年9月5日,將夏官屯鎮更名為麒麟鎮(魯地名委[1996]9號)。
2000年3月15日,撤銷太平鄉,設立太平鎮(魯政函民字[2000]27號)。6月21日,撤銷萬豐鄉、田莊鄉,分別設立萬豐鎮、田莊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魯政函民字[2000]50號)。6月23日,設立地級菏澤市,鉅野縣屬菏澤市管轄。此時,鉅野縣轄12個鎮、15個鄉,總人口839438人,各鄉鎮人口:鉅野鎮72580,龍堌鎮27045,柳林鎮30466 ,章縫鎮39544 ,大義鎮37447 ,大謝集鎮26445, 獨山鎮31253, 麒麟鎮34155 ,核桃園鎮27249,太平鎮40569 ,田莊鎮27214 ,萬豐鎮28869 ,丁官屯鄉27122 ,呂官屯鄉27910 ,田橋鄉34291 ,大李集鄉26482,張表鄉25511 ,王平坊鄉14976 ,陳集鄉29395 ,營裏鄉34308, 董官屯鄉41975 ,葛店鄉29502, 昌邑鄉23392 ,陶廟鄉33130 ,雙廟鄉24694 ,新城鄉19363 ,薛扶集鄉24551(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鉅野 鉅野
2001年2月6日,撤銷新城鄉、呂官屯鄉,其行政區域併入鉅野鎮;撤銷葛店鄉,其行政區域併入大義鎮;撤銷大李集鄉,其行政區域併入龍堌鎮;撤銷昌邑鄉,其行政區域併入大謝集鎮;撤銷薛扶集鄉,其行政區域併入麒麟鎮;撤銷雙廟鄉,其行政區域併入獨山鎮;撤銷張表鄉,其行政區域併入柳林鎮;撤銷丁官屯鄉,其行政區域併入田莊鎮;撤銷田橋鄉、營裏鄉、陶廟鄉,分別設立田橋鎮、營裏鎮、陶廟鎮;撤鄉設鎮後,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至此,鉅野縣轄16鎮:鉅野鎮、大義鎮、章縫鎮、龍堌鎮、大謝集鎮、麒麟鎮、獨山鎮、核桃園鎮、柳林鎮、田莊鎮、田橋鎮、太平鎮、萬豐鎮、董官屯鎮、營裏鎮、陶廟鎮。
2002年2月22日,省政府批覆同意:鉅野縣撤銷董官屯鄉,設立董官屯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8月16日,省政府批覆同意:鉅野縣撤銷營裏鄉,設立營裏鎮;撤銷田橋鄉,設立田橋鎮;以上2鄉撤鄉設鎮後,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截止12月31日,鉅野縣轄16個鎮。現有開發區,作為和鎮相同級別的行政區劃。
2010年夏,省政府批覆同意:鉅野縣撤銷鉅野鎮,設立鳳凰街道辦事處、永豐街道辦事處。至8月,鉅野縣轄2個街道辦事處、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15個鎮。
鉅野縣境內有古昌邑國遺址、麒麟台、齊魯會盟台、秦王避暑洞、永豐塔等30多處名勝古蹟。
全境為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屬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距黃河僅50千米,水系健全,既有充足的地表水、地下水,又可常年引流黃河水。盛產小麥、棉花、玉米、大豆,種植高粱、穀子、花生、綠豆、芝麻、地瓜等雜糧,還有蘋果、葡萄、大棗、桃、李、杏、梨等果品。其中核桃紋大棗是傳統名優特產。魯西南黃牛、青山羊及其肉皮產品久負盛名,享譽國內外。礦產資源主要有煤、山石、天然氣、礦泉水等,具有極高的開採價值。鉅野煤田為華東地區最大的煤田,儲量為55億噸。鉅野人民艱苦創業,改革開放以來各項事業發展迅速。農業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糧棉產量大幅度提高, 農民收入逐年增加。1990年,年產糧食41.8萬噸,棉花3.6萬噸, 被國家列為商品糧基地縣和優質棉基地縣。瓜菜四季豐盛,年總產量6.69萬噸。 果樹面積1.33萬公頃,年產優質果品6.3萬噸。畜牧業發展前景廣闊,是國家“魯西黃牛”繁育基地,青山羊、長毛兔生產基地。全縣農業形成了糧棉、果品、瓜菜、畜牧四大主導產業。 鉅野工業基礎比較薄弱。新中國成立後,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通過轉變生產經營機制,初步形成棉紡、醫藥、釀造、化工建材、製革、服裝加工等10大行業80多個生產門類的工業體系,工業產品1000多種,其中部優、省優產品23種。多種產品打入國際市場。電力除工業用電外,全縣已建成農村電網。鉅野交通發達,石(臼所)新(鄉)鐵路東西橫貫全境,公路四通八達。鄉鄉通公路、電話,村村通郵。村有小學、鄉有中學、縣有專業技術學校。醫療衞生從縣到村已形成完整的網絡。隨着經濟的發展,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大大提高。
王禹偁 王禹偁
鉅野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名人輩出。孔夫子獲麟絕筆,獲麟之地就在今天縣城以東的獲麟台。孔子的學生曾參、閔損、澹台滅明,孟子的學生鹹丘蒙都是鉅野人。北宋時期,對古文運動做出貢獻的王禹偁,“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獨步當時文壇,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影響。蘇軾曾以“至今東魯遺風在,十萬人家盡讀書”的詩句,稱讚鉅野在齊魯文化中的地位。鉅野歷史上曾有文武進士48人、舉人99人。

鉅野縣誌特色

新編《鉅野縣誌》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時代特點,用濃墨重彩勾畫出鉅野作為“農民繪畫之鄉”“武術之鄉”“戲曲之鄉”興起、發展的輪廓。
新編《鉅野縣誌》2005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誌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