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鈞紅

鎖定
鈞紅,瓷器釉色名。也稱均紅。屬銅紅釉。釉層較厚,兩次燒成,往往紅中帶紫,有開片和流釉現象。《中國陶瓷史》:“‘鈞紅’,雖也屬於紅釉範疇,但通體都呈紅色的比較少見,且其色調往往紅中帶紫,而不是純正的紅色。此外,鈞窯器還存在不少缺點,如釉面有細小裂紋,釉有垂流現象,工藝上需要二次燒成等。” [1-2] 
宋代以來,景德鎮都有鈞紅的仿作。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均紅器,古作者土質粗疏,微黃,釉色雖肖,究非佳品。今鎮陶,選用淨細白埴土,範胎為之,再上均紅釉,故紅色襯出愈滋潤。所謂玫瑰、海棠、騾肝馬肺等樣,皆勝於往古所造。”《景德鎮的顏色釉》:鈞紅“工藝比較複雜,分二次燒成。第一次將坯蕩好內釉(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它採用白色碎紋釉做為內釉,少數產品也有用鈞紅色釉做為內釉),置於窯內高温處(約攝氏1300℃)燒成石胎後,然後在器外掛上紅色釉,為了使釉層達到一定的厚度,待釉幹後,應補吹一二次,第二次再在窯內高温處燒成”; 已往“鈞紅釉配方所使用的原料大部分為預製成熔塊或燒料的熟料, 為鉛晶料、錫晶料、窯渣、紅燒料、綠燒料、白燒料、紅珠子、白玻璃、綠玻璃等”。 [2] 
中文名
鈞紅
外文名
jun red glaze
別    名
均紅
概    念
瓷器釉色名

目錄

鈞紅簡介

因它最初為宋時河南禹州鈞窯(現河南禹州市)所燒造,故稱“鈞紅”,鈞紅釉瓷器屬我國最早出現的一個銅紅 釉品種,它的誕生,結束了當時青瓷獨佔鰲頭的局面,這在我國瓷業發展史上,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其意義深遠,不僅是鈞瓷工藝的一大創舉,而且開闢了陶瓷美學的新境界,為元、明、清時期出現的釉裏紅、鮮紅、郎窯紅、豇豆紅、霽紅等名品奠定了基礎。

鈞紅發展歷史

鈞紅瓷器
鈞紅瓷器(20張)
瓷上色釉,源於商代陶器黃釉。漢末晉初,創青釉瓷器。到唐代,則又創造了以黃、紫、綠為主的三彩,宋代又出現天青釉、粉青釉、紅寶釉、紫寶釉和黑釉。到了明代,便有了鈞紅、祭紅、郎窯紅、胭脂紅、美人醉等名貴色釉。鈞紅是我國最早出現的銅紅釉瓷,宋時鈞窯(現河南禹州)以氧化銅為着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銅紅釉。因為當時的釉料配置不夠精細、準確,除了銅以外,還混雜着其他金屬氧化物,因此鈞紅釉具有紅裏泛紫的色調。鈞紅釉的出現,為陶瓷的裝飾工藝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明代的寶石紅、霽紅,清代的郎窯紅、桃花片及一些窯變釉的出現,都與鈞紅有關。
鈞紅釉瓷器釉層肥厚,清乾隆鈞紅釉燈籠瓶紅而且濃,滋潤均勻,華而不俗,釉層中有細小的龜裂紋理。此釉在高温焙燒的過程中雖會向下淌流,但色釉一般不脱口。色調紅裏泛紫,又稱“玫瑰紫釉”、“海棠紅釉”。歷史上.鮮紅釉瓷器曾倍受人們以及歷代帝王的珍愛.其中清代的乾隆皇帝對鮮紅釉瓷更是喜愛有加,每每摩挲把玩,倍加讚賞。他的詩:“雨過腳雲婪尾垂,夕陽孤鶩照飛時。泥澄鐵鏇丹砂染,此碗陶成色肖之。”就是在吟詠明代宣德時期的寶石紅釉碗。

鈞紅分類

象耳海棠花口瓶 象耳海棠花口瓶 [3]
鈞紅按其髮色,又有“玫瑰紫”、“海棠紅”、“牛肝馬肺”、“紅霞”等品種,鈞紅豔麗悦目,還常出現紅、蘭、紫三色互相交錯,如火如霞的絢麗畫面,自古以來鈞紅釉瓷極受器重,視為珍品,價如黃金,有“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紅一片”的讚語。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景德鎮也成功地仿燒鈞紅釉。
象耳海棠花口瓶 象耳海棠花口瓶 [3]

鈞紅工藝

在工藝處理上,均紅釉的燒成對燒成温度、開温曲線,冷卻保温時間都十分敏感,條件稍偏離規定要求就得不到正常的紅色,技術難度大。燒成前釉層很厚,要求厚度1.5—2.5mm,釉料在燒成過程中流動性大,成瓷後的厚度卻也只有0.2—0.3mm,釉面透亮,可照見人影,具有玻璃一樣的光澤,同時色彩豐富多變,陽光之下,流光溢彩,美不勝收。常出現紅、藍、紫三色互相交錯、如火如霞的絢麗畫面。
參考資料
  • 1.    吳山 主編.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9.第49頁.
  • 2.    石奎濟,石瑋 編著.景德鎮陶瓷詞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第385-386頁.
  • 3.    紅釉收藏佳作:象耳海棠花口瓶  .國家文化市場調查評估中心.2014-11-06[引用日期201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