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鈕先銘

鎖定
鈕先銘(1912-1996),江西九江人。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後又留學法國,學習軍事。七七事變後,鈕先銘奉命返回國內,參加了淞滬會戰。在南京保衞戰中,他率部負責守衞光華門、中山門一帶。後南京被日軍佔領,他化裝隱於南京一所名為永清寺的小廟中。1938年8月,鈕先銘在師父守志和尚的幫助下,終於找到逃脱的機會,返回了位於上海公共租界的家裏。9月,他又趕到武漢,重新加入到了抗戰的隊伍,繼續抗日殺敵,後任國民政府軍令部二處少將處長。抗戰勝利後,鈕先銘曾參加芷江受降;後任北平軍調部副參謀長;1949年赴台;1996年去世。 [1-2] 
中文名
鈕先銘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江西九江
出生日期
1912年
逝世日期
1996年
畢業院校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代表作品
《佛門避難記》

鈕先銘人物生平

鈕先銘,出生於1912年1月,江西九江人,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後又留學法國,學習軍事。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鈕先銘奉命返回國內,參加了淞滬會戰。在南京保衞戰中,他率部負責守衞光華門、中山門一帶。 [2] 
鈕先銘 鈕先銘
11月12日,上海失守後,國民政府首都南京便成為日軍攻擊的首要目標。蔣介石決定派唐生智率10萬部隊固守南京。12月初,南京外圍陣地已有多處被日軍突破,守軍在城垣附近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12月8日晚,南京衞戍司令部作出了收縮防禦陣地的部署。緊接着,在日寇的緊追猛轟之下,唐生智只能疲憊應對,經過3天的激戰,光華門、雨花台一帶戰事逐漸吃緊。12月12日下午,南京衞戍司令部發出總撤退命令。當鈕先銘接到上級的撤退命令時,他已經指揮戰鬥一天一夜沒有閤眼。於是,他開始率領工兵營向挹江門方向撤退。 [2] 
因守軍撤退時組織無序、指揮失靈,軍令也傳達不暢,致使有的部隊收到了撤退命令,有的沒有接到命令。當時,從城中心往江北方向的各條道路出現嚴重擁堵,無法順利通行。挹江門作為通向下關江邊的主要通道也早已是人滿為患。“逃難的人擠滿了城門洞……被擠躺下去的就爬不起來,給踩死在下面……”鈕先銘的妻兄,時任教導總隊第一旅第二團團長謝承瑞,就是在這場混亂的撤退中,因身體虛弱被擁擠失控的人羣踩踏而亡。 [2] 
鈕先銘好不容易擠出挹江門,來到長江邊時,卻又發現這裏已沒有任何可以渡江的工具。原來,負責守衞南京的最高長官唐生智為表示“背水一戰”誓死守衞南京的決心,早前已命第36軍宋希濂部撤走了幾乎所有的渡江船隻。這樣一來,大量守軍被阻擋在長江邊上,只能自謀出路。 [2] 
鈕先銘佇立江邊苦想辦法,一時卻無頭緒,手下官兵在等待無望的情況下也只得四散自行尋找生路。最後,鈕先銘找來幾根木頭紮了一個簡單的木筏企圖渡江,但離岸不久便從木筏上掉落水中,幸好他在江中撲騰掙扎時抓住了一根圓木。於是,藉助這根“救命木頭”沿江而下,他遊靠到了下游的上元門附近。 [2] 
由於堅壁清野,所有沿江的民房都已被日寇破壞。鈕先銘上岸後,隻身找到了附近的一所小廟永清寺,敲開了寺廟的大門。該寺廟佔地約6畝,廟宇有3小間。廟內住有3僧兩俗,除1名30歲左右的年輕和尚外,其餘都是70多歲的老者。 [2] 
廟裏僧俗們一開始因怕受到牽連生出事端,並不願意收留鈕先銘。然而,鈕先銘的温文爾雅和彬彬有禮感動了廟裏管事的人,最終他還是被收留了下來。老和尚把自己的僧衣借給他穿,併為他剃了發,讓他入了僧,取法名為“二覺”。 [2] 
隨後的日子,日軍進行了為期月餘的野蠻大屠殺。當時,寺廟的日子也並不太平。躲避在寺廟附近的士兵、老百姓越來越多。日寇知道有很多軍人已混入和尚或平民隊伍,因此,常會不定期地進行搜查。 [2] 
一天,日軍照舊來到永清寺搜查,要求大家出來一字排開。鈕先銘攙扶着一位年紀最大、眼睛失明的和尚出來後站在排頭,保持着鎮定。此時,一個日本兵頭目嘴裏咕噥了一句:“都是和尚?”但他還是對老和尚進行了仔細檢查,甚至還用手摸了摸老和尚的眼皮,確認老和尚是否真瞎了。鈕先銘比較幸運,日軍對排頭的老和尚進行過例行檢查後,到了他這裏便直接忽略過去了。 [2] 
日本兵一個個進行着檢查,緊張的氣氛中似乎只能聽見每個人的呼吸聲。忽然,日本兵發現排在和尚隊伍後面的一個人在大衣裏面穿了一身警服。也許他確實是一名警察,也許只是因為天氣過於寒冷而從死人身上扒下警服用來禦寒的,但是日軍絲毫不聽任何解釋,一槍便讓這名“警察”斃了命,這是南京淪陷後,鈕先銘親眼所見的第一個被日軍虐殺的人。據廟內和尚統計,南京淪陷後,僅小小的永清寺周圍的屍體便有46具之多。在此期間,鈕先銘以和尚身份多次被日軍徵用,去做運送樹枝、繩子之類的雜活。後來他才得知,這些要求運到指定地點的樹枝、柴火和繩子之類的物品,都是日軍用來集體屠殺中國軍民時所使用的工具。 [2] 
軍人生當保家衞國,而不是苟且偷生。鈕先銘實為軍官身份,卻又迫不得已換上僧衣做了一名“和尚”。他雖身在寺廟,但仍心繫部隊,並時刻盼望着能找到部隊,重回戰場繼續殺敵。 [2] 
1938年8月,鈕先銘在師父守志和尚的幫助下,終於找到逃脱的機會。當時,偽政府正忙着為聚斂錢財開徵契税。守志和尚藉口其轄管的雞鳴寺地契在上海,從而獲得了從南京去上海的通行證。8月11日,鈕先銘在南京下關火車站上車,返回了位於上海公共租界的家裏。9月,他又趕到武漢,重新加入到了抗戰的隊伍,繼續抗日殺敵,後任國民政府軍令部二處少將處長。抗戰勝利後,鈕先銘曾參加芷江受降;後任北平軍調部副參謀長;1949年赴台;1996年去世。 [2] 

鈕先銘人物事蹟

1943年,美國《紐約時報》登載了關於鈕先銘的專訪,將此事首次公佈於世。日軍軍官、曾任“中國派遣軍”副參謀長的今井武夫據此才得知,自己當年曾與鈕先銘在雞鳴寺邂逅過,但沒有察覺到什麼,“懊悔”不已。這段極具冒險的經歷也成就了鈕先銘的傳奇人生。 [2] 
抗戰時期,鈕先銘的這段經歷還曾被張恨水崔萬秋等文學大家作為創作素材,寫成了小説《大江東去》《第二年代》,一時得以廣為流傳。1971年,鈕先銘將其佛門避難的經歷寫成自傳《空門行記》《還俗記》等在台灣出版,也引起了島內讀者的廣泛關注。由於他的經歷實在過於傳奇,很多人都把他的書當作小説來讀。 [2] 
記錄南京大屠殺的小説《佛門避難記》 記錄南京大屠殺的小説《佛門避難記》
20世紀80年代,鈕先銘在南京大屠殺中的經歷開始在大陸受到關注。他受邀以原國民黨將領身份,將其避居佛門期間親眼所見日軍暴行寫成《南京大屠殺目擊記》一文,載於《南京保衞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一書。晚年移居美國後,鈕先銘一直關心祖國統一,強烈呼籲深入研究南京大屠殺歷史,並留下了許多珍貴的一手史料。2005年,在鈕先銘之子鈕則誠博士的支持和配合下,南京大學張生教授將鈕先銘原著《還俗記》進行了重新校對編注,以《佛門避難記》之名在南京出版,再次以鐵的史實,揭露了日軍在我國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