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鈎距蝦脊蘭(原變種)

鎖定
鈎距蝦脊蘭(原變種)是一種蘭科、植物界的植物。
中文學名
鈎距蝦脊蘭(原變種)
拉丁學名
Calanthe graciliflora Hayata var. graciliflora
植物界
蘭科

鈎距蝦脊蘭(原變種)形態特徵

根狀莖不明顯。假鱗莖短,近卵球形,粗約2釐米,具3-4枚鞘和3-4枚葉。假莖長5-18釐米,粗約1.5釐米。葉在花期尚未完全展開,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達33釐米,寬5.5-10釐米,先端急尖或鋭尖,基部收狹為長達10釐米的柄,兩面無毛。花葶出自假莖上端的葉叢間,長達70釐米,高出葉層之外,密被短毛;花序柄常具1枚鱗片狀的鞘;鞘寬卵形,長約6毫米,先端漸尖,無毛;總狀花序長達32釐米,疏生多數花,無毛;花梗白色,連同綠色的子房長15-20毫米,弧形彎曲,密被短毛;花張開;萼片和花瓣在背面褐色,內面淡黃色;中萼片近橢圓形,長10-15毫米,寬5-6毫米,先端鋭尖,基部收狹,具(3-)4-5條脈,無毛或背面疏被短毛;側萼片近似於中萼片,但稍狹;花瓣倒卵狀披針形,長9-13毫米,寬3-4毫米,先端鋭尖,基部具短爪,具3-4條脈,無毛;唇瓣淺白色,3裂;側裂片稍斜的卵狀楔形,長約4毫米,基部約1/3與蕊柱翅的外側邊緣合生,先端圓鈍或斜截形;中裂片近方形或倒卵形,長約4毫米,寬3毫米,先端擴大,近截形並微凹,在凹處具短尖;唇盤上具4個褐色斑點和3條平行的龍骨狀脊;龍骨狀脊肉質,終止於中裂片的中部,其末端呈三角形隆起;距圓筒形,長10-13毫米,常鈎曲,末端變狹,外面疏被短毛,內面密被短毛;蕊柱長約4毫米,無毛;蕊柱翅下延到唇瓣基部並與唇盤兩側的龍骨狀脊相連接;蕊喙2裂,裂片三角形,長約1毫米,先端尖牙齒狀,藥帽在前端驟然收狹而呈喙狀;花粉團棒狀,等大,長約2毫米,具明顯的花粉團柄;粘盤近長圓形,長約1毫米。花期3-5月。 [1] 

鈎距蝦脊蘭(原變種)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600-1500米的山谷溪邊、林下等陰濕處。

鈎距蝦脊蘭(原變種)分佈範圍

產安徽(黃山)、浙江(龍泉、遂昌、開化、鎮海等)、江西(永修、德興等)、台灣(北部山地)、湖北(鶴峯、合豐、興山一帶)、湖南(桑植、新寧、龍山)、廣東北部和西南部(乳源、信宜)、香港、廣西(鐘山、融水、全州)、四川西南部(雷波)、貴州(梵淨山、雷山、凱里)和雲南東南部(富寧)。模式標本採自台灣。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