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針眼

(瞼腺炎通稱)

鎖定
針眼病,中醫病名。是眼科疾病裏面比較常見的症狀之一,主要多因內熱外毒攻竄上炎導致.其主要特點是胞瞼近瞼緣部生小癤腫,局部紅腫疼痛起硬結,易於潰膿,本病與季節、氣候、年齡、性別無關。可單眼或雙眼發病,現代醫學裏面的麥粒腫可參考本病進行辨證治療。
中文名
針眼
發病部位
胞瞼近瞼弦部
相關西醫疾病
麥粒腫
主要病因
內熱外毒攻竄上炎
其他名稱
眼瞼炎、土疳、土瘍、偷針
疾病分類
眼科—胞瞼病類
傳染性

針眼名詞解釋

針眼是指胞瞼邊緣生癤,形如麥粒,紅腫癢痛,易成膿破潰的眼病。可單眼或雙眼發病。

針眼歷史沿革

針眼之見出《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諸病源候論·目病諸侯》對其症狀作了簡明的載述,書中謂:“人有眼內眥頭忽結成皰,三五日間便生濃汁,世呼為偷針。” [1] 

針眼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針眼相當於西醫學的瞼腺炎,又稱麥粒腫。睫毛毛囊或附屬的皮脂腺感染稱外麥粒腫;瞼板腺感染稱內麥粒腫。均為細菌感染所致,多見於葡萄球菌感染。

針眼病因

1、風熱之邪直襲胞瞼,滯留局部脈絡,氣血不暢,發為本病。
2、喜食辛辣炙煿,脾胃積熱,火熱毒邪上攻,致胞瞼局部釀膿破潰。
3、餘邪未清或脾氣虛弱,衞外不固,又感風熱之邪,則引起本病反覆發作。

針眼病機

胞瞼屬五輪學説中之肉輪,內應於脾,脾與胃相表裏,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有節,胃納脾輸,則目得其養。胞瞼位於眼珠前部,易受六淫之邪侵襲,內因恣食肥甘厚味,以致脾胃鬱遏濕熱,上壅胞瞼,致胞瞼紅腫、疼痛、釀膿潰變。

針眼診查要點

針眼診斷依據

胞瞼局部癢,紅腫疼痛;胞瞼邊緣捫及麥粒樣硬結,壓痛拒按。

針眼病證鑑別

1、胞腫如桃胞瞼皮膚紅赤,高腫難睜,狀如桃李,腫痛拒按,白睛赤腫。相當於西醫學的眼瞼炎性水腫。
2、眼丹發病部位同針眼,但眼瞼赤痛漫腫,質硬拒按,常有惡寒發熱、頭痛等全身症狀。
3、眼癰發病部位在眼瞼皮下,較針眼病勢兇猛,紅腫熱痛甚,化腐成膿範圍大,可波及全部眼瞼。並有畏寒高熱、頭痛等全身症狀。

針眼相關檢查

1、眼部檢查:初起胞瞼局部腫脹、微紅,按壓疼痛,且可捫及形似麥粒的硬結。甚者紅腫焮熱,胞瞼硬結壓痛拒按,繼之紅腫侷限,硬結軟化成膿,隨之膿點潰破(外麥粒腫膿成潰破在眼瞼邊緣,內麥粒腫潰破在眼瞼內的瞼板面)。若病變靠近外眥部,則疼痛明顯,可見患側白睛紅赤,甚至白睛紅赤腫脹嵌於瞼裂,同側耳前可捫及腫核。
2、實驗室及特殊檢查:血常規檢查可見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

針眼辯證論治

針眼辯證要點

風熱之邪初犯胞瞼,風邪為甚,故辨證以胞瞼腫脹、癢甚以及舌脈為要點;熱毒上攻胞瞼,故辨證以其局部紅腫癢痛及脾胃積熱的全身症狀為要點;脾胃虛弱,正氣不固,時感外邪,辨證以針眼反覆發作及脾胃虛弱之全身症狀為要點。

針眼治療原則

未成膿者內外兼治,促其消散;已成膿者切開排膿。

針眼證治分類

內治
(一)風熱外襲
症狀:病初起,局部微有紅腫癢痛,並伴有頭痛、發熱、全身不適等,舌苔薄白,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
方藥:銀翹散加減。
常用藥:薄荷、豆豉、荊芥、桔梗、牛蒡子、銀花、連翹、竹葉、蘆根、甘草。
(二)熱毒上攻
症狀:胞瞼局部紅腫,硬結較大,灼熱疼痛,伴有口渴喜飲,便秘溲赤,苔黃脈數等。內熱重,故伴口渴喜飲,便秘溲赤,苔黃脈數等症。
治法:清熱瀉火解毒。
方藥:瀉黃散合清胃散加減。
常用藥:石膏、炒山梔、黃連、生地、丹皮、藿香、當歸、升麻。
(三)脾胃伏熱或脾胃虛弱
症狀:針眼反覆發作,但諸症不重。
治法:清解脾胃伏熱,或扶正祛邪。
方藥:屬脾胃伏熱者,宜選清脾散加減。屬脾胃虛弱者,宜選四君子湯加減。
常用藥:石膏、梔子、黃芩、防風、薄荷、升麻、赤芍、枳殼、藿香、陳皮、甘草。
人蔘、白朮、茯苓、甘草、當歸、白芍、山楂、神曲、麥芽。
外治
1、手術:膿已成者,應行麥粒腫切開引流排膿術。外麥粒腫在眼瞼皮膚面切開,切口與瞼緣平行,必要時應放置引流條,每日換藥至愈;內麥粒腫則在瞼結膜面切開,切口與瞼緣垂直。
2、針刺法:針用瀉法為主。選取太陽、風池、合谷、絲竹空,以疏風清熱、消腫止痛。脾虛者可加足三里、脾俞、胃俞。每日1次。
3、放血法:耳尖或合谷、太陽穴三稜針點刺放血,有較好的瀉熱止痛消腫效果。每日1次。
4、針挑法:適用於針眼反覆發作者。在背部肺俞、膏盲俞及肩胛區附近尋找皮膚上的紅點或粟粒樣小點1個或數個,皮膚常規消毒後以三稜針挑破,擠出少許血水或黏液。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針眼其他療法

1、滴眼藥水:患眼滴0.5%熊膽眼藥水或抗生素滴眼液,每日4-6次。
2、塗眼藥膏:晚上睡前可塗抗生素眼膏。
3、 濕熱敷:適用於本病初期,局部濕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以助炎症消散。

針眼轉歸預後

本病一般預後良好。只要及時治療,避免對患部用力擠壓,併發症也較少。若能在釀膿後及時切開排膿,愈後可不留明顯疤痕,但嚴重者,有少數可發展為眼丹。

針眼預防調護

平時應注意眼部衞生,增強體質,避免偏食,有屈光不正者應及時矯治。發病後切忌對局部用力擠壓,要及時治療。見膿頭後及時切開排膿,以免自潰後瘡口不齊,留下明顯疤痕,但嚴重者,少數可發展為眼丹

針眼文獻摘要

《審視瑤函·土疳症》:“此症謂胞上生毒也,俗號為偷針。有一目生而傳兩目者,有止生一目者。有微邪不出膿血而愈者,有犯觸辛熱燥膩、風沙煙火,為漏、為吊敗者,有竅未實,因風乘虛而人,頭腦俱腫,目亦赤痛者。所病不一,因其病而治之。” [2] 
[3] 
參考資料
  • 1.    巢元方(隋).《諸病源候論》: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年8月1日第1版
  • 2.    傅仁宇(明).《審視瑤函》:人民衞生出版社,2006年8月1日 第1版
  • 3.    廖品正.《中醫眼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