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針灸理療

鎖定
針灸理療應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種物理因子,如電、光、聲、磁、熱和力等因素作用於機體,以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物理療法,簡稱“理療”。
中文名
針灸理療
應    用
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種物理因子
稱    為
物理療法
簡    稱
理療

針灸理療療法簡介

針灸理療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我國古代的針灸、推拿、拔罐、氣功等療法一直沿用至今,可見,理療在防治疾病中起了積極的作用,已成為臨牀綜合治療中重要組成部分。用理療治療某些疾病比藥物治療療效好,副作用少,不用住院,治療費用低。

針灸理療原理

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
根據中國傳統醫學,健康的身體取決於一種極其重要的能量循環,這就是身體中的“氣”。這種能量存在於全身的脈絡中(十二經),穴位便坐落在這些脈絡之上。當一個器官過渡活躍或是機能減退的時候,能量的循環則變得不正常。經脈當中產生了一個堵塞的地方,必須將之打通。所以通過針刺則可以治療病患,使脈絡的循環恢復正常。

針灸理療治療範圍

頸椎、腰椎退化、間盤突出、慢性腰背疼痛、肩關節疼痛、四肢關節疼痛、面癱、中風偏癱、小兒腦癱等疾病

針灸理療針灸工具

針灸理療毫針

毫針 毫針
九針之一。《靈樞·九針論》雲:“七曰毫針,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痹在絡也。”又形容其治針之形“令尖如蚊虻喙”。《黃帝內經》各篇所載“微針”,皆指此而言。
毫針為現代臨牀常用主要針具,是用高級合金不鏽鋼製成(其中以鉻鎳不鏽鋼者為最佳)。這種針硬度強,堅韌而富有彈性,不易折斷,且鋒利無比。毫針種類發展很快,根據針身長度不同,有0.5寸、1寸、1.5寸、2寸、2.5寸、3寸、4寸等。除此以外還有5寸至10寸或更長者,稱為芒針。現根據針體粗細規格又可分為26號、28號、30號、32號等數種。更有粗於26號者,稱為巨針。臨牀最多用者為28號及30號,其長為1寸或1.5寸。

針灸理療圓利針

圓利針又作員利針。系九針之以一。《靈樞·九針十二原論》雲:“員利針者……且員且鋭,中身微大,以取暴氣。”今所用之圓利針,針體粗於毫針,一般為26號鋼絲製成,其尖圓鋭,質堅硬,多用於寒邪客體着痹疼痛。臨證多於針後(不留針)配以拔罐法,其治驗速效。亦可用於較小癰癤,其膿已成,點刺適當深度(以勿傷皮肉為度),將膿排出,或配以拔罐排膿。成人暈厥及小兒疾患亦常用此針。

針灸理療三稜針

三稜針古稱鋒針。系九針之一。《靈樞·九針十二原》雲:“鋒針者,刃三隅以發痼疾。”又《靈樞·九針論》説:“四曰鋒針,取法於絮針,筒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明·楊繼洲所著《針灸大成》也載有:“今所謂三稜針者是也。”三稜針宗鋒針之制,針體為圓柱形,即“筒其身”,針鋒呈三稜,三面合而至尖,即“刃三隅”。
三稜針可作點刺、散刺、挑刺之用。《靈樞·官針》有:“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即點刺放血之法,運用於高熱驚風,昏迷搶救,乳蛾點刺等。又云:“贊刺者,直入直出,數髮針而淺之出血。”亦為較深部瘀血之散刺放血療法,或用於癰膿之排除。又云:“豹文刺者,左右前後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亦為散刺之法,適用於丹毒、外傷瘀血等。挑刺為後世醫家之發展,是將左手捏起或按壓施術部位皮膚,右手持三稜針挑刺所治之腧穴或局部皮膚,深入皮內,再將針身傾斜,輕輕挑斷該局部結締組織纖維,稱挑治療法。如挑痔點,治痔之法即是。

針灸理療梅花針

梅花針系皮膚針之一。因以五枚短針集束一起,右手拇、食指捏、持直接刺向皮膚;或將集束之針安裝於針柄,叩打皮膚,故又有稱從針者。因其五枚針尖圍列似梅花而得名。此針由古之毛刺、楊刺發展而來。《靈樞·官針》雲:“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又云:“楊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也。”其“刺浮痹皮膚”已明言皮膚針;其“正內一,傍內四”恰如梅花五枚針。若裝七枚短針者,即稱七星針。除此外,《靈樞·官針》還載有:“半刺者,淺內而疾髮針,無針內傷,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今人在此基礎上,又發明了滾刺筒,即能達到刺激皮膚面積廣的目的,又能刺激均勻,不致刺傷皮肉。
施用皮膚針選用梅花針法較多,也有人稱作七星針療法、神經刺激療法,臨牀適用於高血壓、頭痛、失眠、神經麻痹、腸胃病、皮膚病、神經痛、以及婦科、兒科等疾患。因尤重用於兒科,故又稱小兒針。

針灸理療芒針

毫針加長後稱做芒針,因其形似麥芒而得名。系沈金山於解放前創制。其針形如毫針,針身長5寸、7寸、8寸、1尺、1.5尺、2尺、2.5尺、3尺不等。粗細型號有28、29、30、31、32等號。可以根據病情需要、取穴不同而選用。其進針方法不同於毫針,必須雙手操作,右手拇、中、食指捏持針柄,做捻轉手法,左拇、食指捏持近尖端之針體,中指與無名指、小指緊貼皮膚,選定所針穴位,徐徐刺入 、捻進,直到有針感為止。亦可以做各種運針手法,其針刺角度、方向、深度均隨病情需要及所取穴位之不同而定。久病、體虛、孕婦、過敏體質及小兒禁用此針。

針灸理療皮內針

皮內針系微型特製小針。因為其只針在皮內而不達皮下,故又稱皮內針。此法由古代毛刺及留針方法發展而來。目前皮內針有兩種類型,一種稱為麥粒型針(也稱顆粒式針);一種稱撳釘型針。二種針均由合金鋼絲製成,一般選用較細的30號或32號合金鋼絲其長度一般為1~1.5釐米。針柄小如半顆麥粒者為麥粒型針;若將針尾製成圓型,尖如圖釘向下,針長僅0.3~0.5釐米,即為撳釘型針。二種皮內針,臨牀皆用於皮內埋針,但針法不同,麥粒型針橫行斜向刺入皮內,撳釘型針垂直刺入皮內。
總而言之,針具的發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其最終目的是為更有效的治療疾病服務。臨牀上只有靈活的運用,才可以明確的為疾病治療做貢獻。

針灸理療針灸治療作用

針灸理療疏通經絡

疏通經絡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經絡通暢而發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針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療的作用。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運行氣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經絡不通,氣血運行受阻,臨牀表現為疼痛、麻木、腫脹、瘀斑等症狀。針灸科選擇相應的腧穴和針刺手法及三稜針點刺出血等使經絡通暢,氣血運行正常。

針灸理療調和陰陽

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就是可使機體從陰陽失衡的狀態向平衡狀態轉化,是針灸治療最終要達到的目的。疾病發生的的機理是複雜的,但從總體上可歸納為陰陽失衡。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是通過經絡陰陽屬性、經穴配伍和針刺手法完成的。

針灸理療扶正祛邪

針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機體正氣及驅除病邪。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正邪相爭的過程。針灸治病,就是在於能發揮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針灸理療針灸功效

針灸理療改善血液循環

某染化工廠內部分生產工人因與有害化學物品接觸,出現疲乏和全血下降。經四花穴、足三里按揉和擔脊等推拿治療一階段後疲乏現象明顯好轉,血象普遍回升。實驗證明,推拿能增加毛細血管的數量,增大管徑,使血液循環大大改善。同時還能促進病變組織血管網的重建,恢復血管壁的彈性,改善管道的通暢性能,降低血液流動的外摩擦力等。由於推拿手法能夠改善血液和循環系統,所以在臨牀上對高血壓病、冠心病、腦供血不足等疾病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還是很受歡迎的。

針灸理療幫助消化

針灸對背部脾俞、胃俞穴針灸約l~2分鐘後大多引起胃蠕動增強;足三里穴推拿後則大多引起胃蠕動減弱。值得提出的是,推拿足三里穴對消化系統具有興奮和抑制的雙向調節作用,在胃蠕動增強時,推拿足三里穴往往使胃蠕動減弱,而當胃蠕動減弱時,推拿後則增強。

針灸理療針灸穴位

補肺益腎的列缺穴
兩手虎口交叉相握,這時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於三經交會處,因此不僅對於肺經,還對大腸經和任脈的經氣都具有調節作用。
列缺穴補肺益腎的功效還來源於其與任脈連接,任脈本身就是“陽脈之海”,可以補肺腎之陰虛。因此,列缺穴也沿襲了任脈的作用,對於腎陰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鳴、眼睛乾澀等症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防止失眠的神門穴
神門穴位於手腕內側(掌心一側),小指延伸至手腕關節與手掌相連的一側,是針灸經常取用的穴位之一。對於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舒服腰背的委中穴
屈腿時,膝關節後側也就是窩的位置出現橫紋,而橫紋的中點處即是委中穴。在針灸的“四總穴歌”裏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見,委中是治療腰背病症的要穴。
補血養肝的血海穴
血海位於大腿內側,請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在膝蓋內側會出現一個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則有一塊隆起的肌肉,順着這塊肌肉摸上去,頂端即是血海穴。
古代,人們不經意間發現刺破這個地方就可以祛除人體內的淤血,因此用它來治療體內淤血的病症。它不僅能祛淤血,還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給它起名叫“血海”。
增強胃動力善待天樞穴
天樞是胃經上的一大要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與肚臍同處於一條水平直線上,左右各有一穴。
天樞是大腸的“募穴”。所謂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臟六腑之氣的胸腹部穴位。因為與臟腑是“近鄰”,所以內外的病邪侵犯,天樞都會出現異常反應,起着臟腑疾病“信號燈”的作用。從位置上看,天樞正好對應着腸道,因此對此穴的按揉,必然會促進腸道的良性蠕動,增強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