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針刺感應

鎖定
針刺感應是指機體接受針刺時局部出現的酸、脹、重、麻或觸電樣的感覺。 [1] 
不同針刺感應的出現,和患者的體質、病種、針刺的部位以及刺激量的大小有關。凡進行針刺治療,一般均要求有適當的針刺感應,才能獲得預期的療效。至於針刺感應的強弱,則應視具體情況而定,通常臨牀上所説的“得氣”,主要是指“針刺感應”。
中文名
針刺感應
外文名
Needling Sensation Response
又    稱
得氣、氣至、針感
定    義
機體接受針刺時局部出現的感覺
臨牀意義
推測人體正氣盛衰等
所屬學科
針灸學

針刺感應簡介

進針後施以一定的行針手法,使針刺部位產生經氣的感應,這種針下的感應叫做“得氣”,現代稱為“針刺感應”。產生針刺感應時,針下有沉重緊澀的感覺,在針刺部位有酸、脹、重、麻感,有時還出現不同程度的感傳現象。 [2] 
針刺不同穴位,往往出現不同的感應。例如,頭額部穴位以局部脹感為多,肌肉豐厚處的穴位比較容易出現酸感。即使在同一穴位上,由於針刺方向、角度和深度的不同也會出現不同的針感。針刺感應與防治疾病的效果有很大的關係。

針刺感應現象

針刺感應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
①病人感覺到針刺的部位有某種特殊的感覺,如酸、麻、脹、重、涼、熱,甚至有觸電樣感覺;有些感覺還會沿經脈的循行路線擴散、傳導,稱為循經感傳。若針感傳導至病變所在,則稱為氣至病所
②醫生持針的手上,也會有一種沉、緊、重、滿的感覺,好似針被輕輕吸住。
臨牀常有酸、麻、脹、重、涼、熱、痛、水流感和觸電感等。
尤以酸脹最為多見,開始多出現於局部,接着可逐漸沿經脈循行路線向遠距離傳導,甚至傳到病變所在處。麻感,呈線狀、條狀或片狀,多可遠傳。
痛感一般不是醫生所尋求的針感應予排除,但對於治療狂躁、昏厥等證而針刺井穴十宣勞宮湧泉、人中等則要求有痛感。
沉重感可出現於某些對針刺不敏感的病人,或在酸脹感尚不明顯的情況下及滯針過程中出現。涼、熱感多出現於施行透天涼、燒山火等手法的過程中。水流感,多在四肢重要穴位出現,有沿神經幹擴散的放電感。

針刺感應臨牀意義

針刺感應有重要的臨牀意義。
首先,根據針刺感應的情況,可以推測人體正氣盛衰、判斷疾病的好轉或惡化趨向,對病人做出預後診斷。
其次,針下得氣,能促進經絡氣血的運行,疏通鬱滯,祛除病邪。一般情況下,得氣越快,療效越好。危重病人如不易得氣,常表示虛衰,預後較差。

針刺感應目的與方法

氣至病所是指局部針刺感應沿經絡走向傳導至病變所在的特殊反應。針刺的目的就是要激發經氣到達病所。激發和控制針刺感應的方法,主要靠醫者有足夠的指力(包括氣功因素在內),雙手配合適宜,針刺的深淺得當,並有選擇地把“循”、“按”、“提插”、“捻轉”等方法組合起來應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針感的性質及傳導。
控制針感的方向主要是為了氣至病所,要達到這個目的,應在針感的基礎上進行,將針尖朝向病所,同時在針刺部位與病所相反的一側,用手按壓(關閉法)。進行這種操作必須保持原有的針感而不使其消失,然後用手捻轉、提插配合,才能使針感向預定方向傳導,從而達到通行氣血、驅邪外出的作用。
參考資料
  • 1.    李劍,曾召.治則治法與針灸學.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6-03-01:144
  • 2.    秋雨.針灸按摩拔罐刮痧特效療法.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08-06-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