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針尾鴨

鎖定
針尾鴨,是雁形目鴨科鴨屬動物。體長約75釐米的大型戲水鴨,雄鳥頭暗褐色,頸側有白色紋路,向下與胸部白色相連,中央一對尾羽特別長;背灰色,有黑色細紋;翼鏡綠色,胸腹白色,尾下覆羽黑色;雌鳥體羽大致為褐色,有黑褐色斑,無翼鏡,尾較短,但較尖。別稱:尖尾鴨、針尾鳧。 [5]  因其具有長而尖的尾,形似針狀,針尾鴨因而得名。 [6] 
針尾鴨夏季分佈於中國北方,冬季在中國華東、華南地區越冬,棲息於開闊的江河、湖泊、水庫和沿海地帶中。一般集羣活動,多時數量可達數百隻,常與其他鴨類混羣,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繁殖期多以其他水生動物為食。 [7] 
由於針尾鴨曾經在冬季常被狩獵, [9]  現已列入中國《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野生動物》、中國《江西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8] 
中文名
針尾鴨
拉丁學名
Anas acuta
別    名
尖尾鴨
長尾鳧
長鬧
拖槍鴨
中鴨 展開
別名
尖尾鴨
長尾鳧
長鬧
拖槍鴨
中鴨
北部針尾鴨 收起
外文名
Northern Pintail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雁形目
鴨科
鴨屬
針尾鴨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1] 

針尾鴨形態特徵

針尾鴨
針尾鴨(40張)
針尾鴨雄鳥夏羽頭頂暗褐色,具棕色羽緣,後頸中部黑褐色;頭側、頦、喉和前頸上部淡褐色,頸側白色,呈一條白色縱帶向下與腹部白色相連。背部滿雜以暗褐色與灰白色相間的波狀橫斑,較長的肩羽有寬闊的絨黑羽端,最長的肩羽幾全為絨黑色,具銀灰色或棕黃色羽緣。翅上覆羽大多灰褐色,飛羽暗褐色,翅上具銅綠色翼鏡;翼鏡前緣為大覆羽的磚紅色羽端,後緣為次級飛羽的白色端斑;三級飛羽銀白色以至淡褐色,中部貫以寬闊的黑褐色縱紋。腰褐色,微綴有白色短斑。尾上覆羽與背相同,但各羽具黑褐色羽軸及白色羽緣;外側尾羽灰褐色,外翈具灰白色羽緣,中央2枚尾羽特別延長,呈絨黑色,並具金屬綠色閃光。下體白色,腹部微雜以淡褐色波狀細斑;兩脅與背同色,但較淺淡;尾下覆羽黑色,前緣兩側具乳黃色帶斑。冬羽似雌鳥。 [2] 
雌鳥頭為棕色,密雜以黑色細紋;後頸暗褐色而綴有黑色小斑;上體黑褐色,上背和兩肩雜有棕白色‘V’形斑;下背具灰白色橫斑。翅上覆羽褐色,具白色端斑,尤其是大覆羽的白色端斑特別寬闊,和次級飛羽的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兩道明顯的白色橫帶,飛翔時明顯可見。下體白色,前頸雜以暗褐色細斑;胸和上腹微具淡褐色橫斑,至下腹褐斑較為明顯和細密。尾下覆羽白色。 [2] 
虹膜褐色,嘴黑色,腳灰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660-1050克,♀545-660克;體長435-710毫米,♀525-600毫米;嘴峯♂46-54毫米,♀46-54毫米;翅♂241-274毫米,♀235-267毫米;尾長♂110-202毫米,♀93-126毫米:跗蹠♂36-42毫米,♀36-38毫米。(注:♂雄性;♀雌性) [2] 
(注:針尾鴨圖冊網址 [3] 

針尾鴨棲息環境

越冬期棲息於各種類型的河流、湖泊、沼澤、鹽鹼濕地、水塘以及開闊的沿海地帶和海灣等生境中,繁殖期主要棲息於內陸大型湖泊、流速緩慢的河流、河灣及其附近的沼澤和濕草地。 [2] 

針尾鴨生活習性

針尾鴨遷徙

每年2月末3月初開始遷離中國南方越冬地,3月初至3月中下旬大量到達中國華北和東北地區。4月初至4月中旬已基本到達中國北部繁殖地或遷離中國,亦有少數個體遲至4月末5月初仍停留在中國遼寧省,或許是不參與當年繁殖或是留在中國東北繁殖的個體。9月中下旬已有少數秋季遷徙羣到達中國東北和華北地區,大量在10月初至10月末,少數遲至11月末才往南遷,遷徙時常集成數十甚至近百隻的大羣。 [2] 

針尾鴨習性

性喜成羣,特別是遷徙季節和冬季,常成幾十只至數百隻的大羣。活動和休息多在近岸邊水域和開闊的沙灘和泥地上。游泳輕快敏捷,亦善飛翔,且快速有力。在陸地上行走亦好。性膽怯而機警,白天多隱藏在有水的蘆葦叢中或遠離岸邊的水面遊蕩或休息,黃昏和夜晚才到水邊淺水處覓食,稍有動靜,立即飛離。 [2] 

針尾鴨食性

主要以草子和其他水生植物,如浮萍、松藻、牽牛子、蘆葦、菖蒲等植物嫩芽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到農田覓食部分散落的穀粒。繁殖期間則多以水生無脊椎動物,如淡水螺、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為食。常於黃昏和夜晚在水邊淺水處覓食,秋冬季節偶爾到附近農田覓食。 [2] 

針尾鴨叫聲

甚安靜。雌鳥發出低喉音的kwuk-kwuk聲。 [2] 

針尾鴨繁殖方式

在1齡時性成熟,並可進行交配和營巢繁殖。對的形成過程相當快,多數雌鳥在冬季結束之前即已結合成對,少數求偶行為持續到第二年春季遷徙期間。繁殖期4-7月。營巢於湖邊、河岸地上草叢中或有稀疏植物覆蓋的低地上,通常距水域50-100米遠。每窩產卵6-11枚,通常1年1窩,卵乳黃色,大小為52-58毫米×37-39毫米,重40-51克。最早在4月末開始產卵,也有遲至6月末的。孵卵全由雌鳥承擔,雄鳥通常僅在孵化期開始時在巢附近警戒,當人至巢域時,雄鳥飛到巢上空不斷鳴叫,直到雌鳥離巢,孵化期21-23天。雛鳥早成性,孵出後不久即能行走和游泳,並在雌鳥帶領下經過35-45天即能飛翔。 [2] 

針尾鴨分佈範圍

針尾鴨世界

原產地:比利時、百慕大、百慕大、不丹、不丹、保加利亞、保加利亞、布基納法索、布基納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麥隆、加拿大、開曼羣島、中非共和國、乍得、中國、哥倫比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古巴、捷克、丹麥、吉布提、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埃及、薩爾瓦多、厄立特里亞、愛沙尼亞、埃塞俄比亞、芬蘭、法國、岡比亞、德國、加納、希臘、危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圭亞那、海地、洪都拉斯、匈牙利、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約旦、肯尼亞、基里巴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科威特、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脱維亞、黎巴嫩、利比里亞、利比亞、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馬來西亞、馬裏、馬耳他、馬提尼克島、毛里塔尼亞、墨西哥、黑山共和國、蒙特塞拉特、摩洛哥、緬甸、尼泊爾、尼加拉瓜、尼日爾、尼日利亞、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國、巴拿馬、波蘭、波多黎各、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盧旺達、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羣島、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塞拉利昂、新加坡、斯洛伐克、索馬里、南非、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蘇里南、瑞典、瑞士、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多哥、土耳其、特克斯和凱科斯羣島、烏干達、烏克蘭、英國、烏茲別克斯坦、玻利瓦爾共和國、委內瑞拉、越南、西撒哈拉、也門、贊比亞、津津巴布韋。
繁殖地:奧地利、白俄羅斯、法羅羣島、格陵蘭、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蒙古、俄羅斯聯邦(東亞區)、斯瓦爾巴羣島和揚·馬延、美國。
非繁殖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圭拉、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巴哈馬、孟加拉國、巴巴多斯、伯利茲、貝寧、波黑、哥斯達黎加、塞浦路斯、格魯吉亞、關島、馬紹爾羣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北馬其頓、北马里亞納羣島、 菲律賓、葡萄牙、卡塔爾聖巴託洛繆島、斯洛文尼亞、南蘇丹、西班牙(加那利羣島)、突尼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美國(夏威夷羣島)、美國本土外小島嶼、英屬維爾京羣島、美國維爾京羣島。
旅鳥:巴林。
季節性不確定:土庫曼斯坦。
遊蕩(非繁殖地):安提瓜、巴布達、阿魯巴島和瓜德羅普島。
遊蕩(季節性不確定):澳大利亞和牙買加。
遊蕩:博茨瓦納、巴西、文萊達魯薩蘭國、庫克羣島、科特迪瓦、法屬波利尼西亞、加蓬、馬拉維、馬爾代夫、巴布亞新幾內亞、塞舌爾、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1] 

針尾鴨中國

遍及中國東北和華北各省。中國新疆西北部及西藏南部有繁殖記錄。冬季遷至中國北緯30°以南包括台灣的大部地區。 [2] 

針尾鴨保護現狀

針尾鴨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9年 ver3.1——無危(LC)。 [1]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2] 

針尾鴨種羣現狀

針尾鴨不僅分佈廣,種羣數量亦相當豐富。北美繁殖種羣數量約6百萬只,歐洲西北部越冬種羣數量約5萬隻,在地中海和黑海約25萬隻;非洲塞內加爾9萬隻,馬裏495000只,查德湖22萬隻。在亞洲,據世界水禽研究局1990年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在中國越冬的針尾鴨25277只,日本162681只,朝鮮2695只,韓國2939只,西南亞93205只,南亞321779只,東南亞8114只。總計在亞洲的越冬種羣數量為616690只,中國僅佔4%。據歷史資料記載,針尾鴨在中國不僅分佈廣,數量亦相當豐富,是較為常見的一種重要狩獵對象。數量減少主要是由於狩獵和生態環境惡化。應注意其環境和種羣的保護。 [2] 

針尾鴨規範管理

2020年9月,國家林草局發佈了《關於規範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範圍的通知》,對該動物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養殖活動,除適量保留種源等特殊情形外,引導養殖户停止養殖。 [4] 
參考資料
  • 1.    Anas acuta  .The IUCN Red List[引用日期2020-05-23]
  • 2.    趙正階.《中國鳥類志》上卷 (非雀形目):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6月:179-181
  • 3.    針尾鴨圖冊網址  .flickriver[引用日期2013-12-04]
  • 4.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於規範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範圍的通知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引用日期2020-10-09]
  • 5.    侯銀續著,安徽省鳥類分佈名錄與圖鑑上,黃山書社,2019.03,第110頁
  • 6.    李文華,旭日干,中國自然資源通典,遼寧卷,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第335/336頁
  • 7.    江西省撫州市生態攝影研究會編著,吉光鳳羽,中國攝影出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2019.11,第62頁
  • 8.    江西省撫州市生態攝影研究會編著,吉光鳳羽,中國攝影出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2019.11,第62頁
  • 9.    李文華,旭日干,中國自然資源通典,遼寧卷,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第335/3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