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針刺反應

鎖定
針刺反應又稱皮膚非特異性過敏反應,是針刺引起的皮膚創傷的過敏反應,被認為是白塞病的特異性表現。在無菌條件下針刺後12~48小時開始出現米粒大小的紅色斑丘疹,繼而發展為水皰、膿皰和結痂,1~2周消退,有時1個月還有明顯痕跡。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皮下血管炎和皮膚的高敏反應。本試驗特異性比較高,陽性率為60%~70%,且與疾病活動有關,在亞洲及中東地區陽性率比其他地區高。男性患者的陽性率明顯高於女性。
中文名
針刺反應
適應症
白塞病的診斷
別    名
皮膚非特異性過敏反應

針刺反應適應證

在白塞病的診斷中已將陽性針刺反應作為標準之一。

針刺反應臨牀意義

針刺反應陽性有較高的特異性,在活動期陽性率高,是診斷白塞病及判斷其活動性的一個指標。判斷和分級:(-)為僅有紅斑或針眼;(+/-)為有紅斑,丘疹直徑在2毫米以下;(+)為有紅斑,丘疹直徑為2~3毫米;(++)為有紅斑,丘疹直徑>3毫米;(+++)為膿皰1~2毫米; (++++)膿皰>2毫米。

針刺反應檢查方法

以20號無菌針頭或更大針頭,斜行刺入皮內約5毫米或注射0.9%氯化鈉溶液,24~48小時後針刺部位出現米粒大小,直徑2~5毫米的紅色丘疹或膿皰,為針刺反應陽性。有較高的特異性,並在活動期陽性率高,是診斷白塞病及判斷其活動性的一個指標。

針刺反應注意事項

需多部位穿刺觀察;針頭大小對結果有影響,粗針比細針有更高的敏感度和反應強度;如果發現患者恐懼或面色蒼白,是怕針或暈針的表現,應做好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