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黃草原毛蟲

鎖定
金黃草原毛蟲是一種毒蛾科,草原毛蟲屬動物。由周堯、印象初1979年命名。
拉丁學名
Gynaephora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鱗翅目
毒蛾科
草原毛蟲屬
金黃草原毛蟲種
中文學名
金黃草原毛蟲

金黃草原毛蟲形態特徵

成蟲雌雄異型。雄蛾體長7-9毫米,體黑色,背部黃色細毛。頭部較小,口器退化,僅留痕跡,被污黃色絨毛包被,不吃東西,觸角發達,羽毛狀。複眼卵圓形,黑色。前後翅均發達,前翅有一短徑室,R3與R4同柄,從徑室端角出發,R5也從同一點出發。後翅基室矛狀,M3與Cu1基部連合成柄,三對足均發達,具有污黃色長毛,跗節5節、各節端部黃色。雌蛾,體長圓形,較扁,體長8-14毫米,寬5-9毫米,頭部甚小,黑色。複眼、口器退化,觸角短小,棍棒狀。三對足較短小,黑色,不能行走,僅能用身體蠕動。前後翅均退化,僅留痕跡,呈肉瘤狀小突起,不能飛行。腹部肥大,全身被黃色絨毛。翅、足等均看不到。腹部末端黑色。由於雌蛾不能行走和飛行,在繭中不外出,一般在地面上見不到。卵:散生,藏於雌蟲繭內,表面光滑,乳白色,直徑1.3毫米左右,上端中央凹陷,呈淺褐色,接近孵化時,顏色逐漸變暗。雄性幼蟲6齡,雌性幼蟲7齡,初齡幼蟲體長2.5毫米左右,體乳黃色,12小時後變成灰黑色,48小時為黑色,背中線兩側,明顯可見毛瘤8排,毛瘤上叢生黃褐色長毛。老熟幼蟲體長22毫米左右,體黑色,密生黑色長毛,頭部紅色,腹部第六、七節的中背腺突起,呈鮮黃色或火紅色。蛹雌雄異型。雄蛹橢圓形,長7.6-10.2毫米,寬3.8-5.1毫米。背部密生灰黑色細長毛。腹部背面有3條淡黃色結晶狀腺體,腹部末端尖細。初羽化的蛹帶嫩綠色,經一日後變為黃褐色,兩日後呈黑色,翅芽,觸角遠較雌蛹為大。蛹外具繭,繭長12.0-15.7毫米,寬6.8-8.3毫米。橢圓形,灰黑色。繭由老熟幼蟲吐絲和脱落的毛組成,外觀似一粒羊糞。雌蛹紡錘形,較雄蛹肥大,長9.5-14.1毫米,寬4.6-7.1毫米。全身比較光滑,深黑色。背部具有稀疏的灰黑色毛。翅芽很小,僅見痕跡。蛹體也被繭包住,繭被雄繭大,長14.5-19.5毫米,寬7.5-11.3毫米。 [1] 

金黃草原毛蟲分佈範圍

金黃草原毛蟲 金黃草原毛蟲
海拔3000-5000米的高山草原,主要分佈在青海、甘肅、西藏、四川等地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