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鴴

鎖定
金鴴(學名:Pluvialis fulva):屬中型涉禽。體重98-140克,體長230-252毫米。夏季全身羽毛大都呈黑色,背上有金黃色斑紋。翅膀又尖又長,飛行能力很強,秋天遷徒飛到很遠的地方去越冬。跗蹠修長,脛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長,趾間具蹼或不具蹼,後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長,第1枚初級飛羽退化,形狹窄,甚短小;第2枚初級飛羽較第3枚長或者等長。三級飛羽特長。尾形短圓,尾羽12枚。
棲息於海濱、島嶼、河灘、湖泊、池塘、沼澤、水田、鹽湖等濕地之中。是遷徙性鳥類,具有極強的飛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線、河道遷徙。生活環境多與濕地有關,離不開水。以甲蟲、鞘翅目、直翅目和鱗翅目昆蟲、蠕蟲、小螺、軟體動物和甲殼類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分佈於亞洲和北美洲靠近北冰洋及北緯高緯度的沿海地區。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學名
金鴴
拉丁學名
Pluvialis fulva
別    名
金斑鴴,太平洋金斑鴴,金背子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鴴形目
鴴科
斑鴴屬
金鴴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Gmelin, 1789
外文名
Pacific Golden Plover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金鴴形態特徵

金鴴
金鴴(40張)
金鴴嘴形直,端部膨大呈矛狀。冬羽:上體滿布褐色、白色和金黃色雜斑;下體亦具褐、灰和黃色斑點。飛行時,翅尖而窄,尾呈扇形展開。夏羽:額白色,向後與眼上方寬闊的白斑匯合,向下與胸側相連;上體餘部淡黑褐並密雜以金黃色點斑;下體從喉至腹呈黑色。腋羽灰褐色。後趾缺如。 [3] 
成鳥(繁殖羽):額基棕白,向兩側與白色眉紋相連;頭、後頸、背至尾上覆羽黑褐色,滿布金黃和淺棕白色點斑,尤以金黃色點斑為濃著;尾羽具黑褐與淡棕白色相間的橫斑;初級和次級飛羽黑褐色;翅上大覆羽黑褐色,羽端綴白;翅上小覆羽和三級飛羽與背同色;頸側的白色與眉紋貫通,並向下延伸至胸側;頰、頦、喉至下胸和腹部中央黑色;兩脅、肛周羽和尾下覆羽淡棕白色,具黑色及灰褐色雜斑;腋羽褐灰色,羽端綴白;翼下覆羽淺褐色。 [3] 
成鳥(非繁殖羽):與繁殖羽相似,但頰側和喉、胸黃色,雜有淺灰褐色斑紋,下胸和腹部中央變成灰黃色,不呈黑色。 [3]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脛、跗蹠與趾淺灰黑色,爪黑褐色。無後趾。 [3] 
大小量度:體重♂100-137克,♀98-140克;體長♂230-252毫米,♀235-252毫米;嘴峯♂21-26毫米,♀21-25毫米;翅♂155-170毫米,♀150-171毫米;尾♂60-66毫米,♀58-67毫米;跗蹠♂41-45毫米,♀42-45毫米。(注:♂雄性;♀雌性) [3] 

金鴴棲息環境

棲息於沿海海濱、湖泊、河流、水塘岸邊及其附近沼澤、草地、家口和耕地,喜結小羣活動於海岸線、河口、鹽田、稻田、草地、湖濱、河灘等處。 [3] 

金鴴生活習性

金鴴在中國甘肅和內蒙古根河地區偶有繁殖。在台灣為普遍的冬候鳥,從9月至翌年5月數量較多。金鴴的春秋兩季的遷徙路線不完全一致,至少在局部地區會有一些變化。相當數量的遷徙種羣出現在內陸或大洋上。
常單獨或成小羣活動。性羞怯而膽小,見人立即跑開,若人迫近,則立刻起飛,邊飛邊叫。飛行快速,活動時常不斷地站立和抬頭觀望,行動極為謹慎小心。善於在地上疾走。
鳴叫聲是一種突然,呼嘯的一系列快速的音符,也使用了各種不同的聲音,其中包括吹哨聲“tuu-U-EE”。
主要以甲蟲、鞘翅目、直翅目和鱗翅目昆蟲、蠕蟲、小螺、軟體動物和甲殼類等動物性食物為食。 [3] 

金鴴分佈範圍

金鴴世界

原產地:美屬薩摩亞、澳大利亞、巴林、孟加拉國、文萊、柬埔寨、加拿大、中國、聖誕島、科科斯(基林)羣島、科摩羅、庫克羣島、吉布提、厄立特里亞、斐濟、法屬波利尼西亞、加蓬、關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日本、哈薩克斯坦、肯尼亞、基里巴斯、朝鮮、韓國、吉爾吉斯斯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馬爾代夫、馬紹爾羣島、毛里求斯、馬約特島、墨西哥、蒙古、緬甸、瑙魯、尼泊爾、新喀里多尼亞、新西蘭、紐埃、北马里亞納羣島、阿曼、巴基斯坦、帕勞、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卡塔爾、俄羅斯聯邦、薩摩亞、沙特阿拉伯、塞舌爾、新加坡、所羅門羣島、索馬里、斯里蘭卡、蘇丹、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托克勞羣島、湯加、土庫曼斯坦、圖瓦盧、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美國、美國本土外小羣島、瓦努阿圖、越南、瓦利斯羣島和富圖納羣島和也門。 [4] 
旅鳥:阿富汗、阿爾及利亞、巴巴多斯、比利時、百慕大、布隆迪、智利、剛果民主共和國、科特迪瓦、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厄瓜多爾、埃及、埃塞俄比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格陵蘭、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約旦、科威特、黎巴嫩、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耳他、納米比亞、荷蘭、挪威、南非、西班牙、瑞典、突尼斯、土耳其、英國和贊比亞。 [4] 

金鴴中國

遷徙季節見於北京(西郊)、天津(大港、塘沽、靜海)、河北(唐山、北戴河、昌黎、新安)、山西(太原)、內蒙古、遼寧(丹東、大連、營口、大窪)、吉林、黑龍江(興凱湖)、上海(崇明、楊浦江灣、九段沙)、長江流域、江蘇(鹽城、射陽、大豐、南京、浦口)、浙江(杭州、餘杭、湖州、嘉興、安吉、定海、寧波、鎮海、寧海、象山、温州、麗水)、安徽(升金湖)、福建(寧德、福州、閩侯、福清、惠安、廈門、龍海)、江西(鄱陽湖)、山東(墾利、黃河口三角洲、微山湖、青島)、渤海海峽、河南、湖北、湖南(洞庭湖)、廣東(潮安、揭陽、陸豐、海豐、惠東、鼎湖山、番禺、珠江口、深圳)、廣西(北海、合浦)、海南(瓊山、陵水、文昌、樂東、瓊海、萬寧、臨高)、東沙羣島(東沙島)、西沙羣島(石島、珊瑚島)、南沙羣島(太平島)、四川(南充、西昌、理塘)、貴州(威寧、羅甸、遵義)、雲南(昆明、永善、耿馬、騰衝、蒙自、西雙版納)、西藏(普蘭、墨脱、八宿、江孜、拉薩、工布江達、朗縣)、陝西(周至、寧陝)、甘肅(天水、武山、蘭州、黑河流域)、青海(西寧、青海湖、海晏、剛察、瑪多、玉樹)、新疆(喀什、和田河、克里雅河、塔里木河、艾比湖、額爾齊斯河)、台灣及澎湖列島、香港、澳門等地。在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雲南、台灣、香港等地有越冬種羣。 [3] 

金鴴繁殖方式

繁殖期通常在每年的6-7月,營巢於西伯利亞北部和北極苔原地帶苔原上,也在苔原沼澤乾地上和小山坡上營巢。巢甚簡陋,系苔原地上的一小淺坑,內放以苔原颳起的植物物質,特別是乾草,地衣和葉作為築巢的原材料。雌鳥在巢中產4-5枚卵,卵黃色或赭肉桂色,上面佈滿深褐色和黑色斑點,卵的大小為43-52毫米×30-35毫米。雌雄親鳥輪流孵卵,雌鳥一般在白天,而雄鳥夜間孵卵。孵化期約25-27天左右。幼鳥孵大後約22-23天能飛,但在秋季遷徙途時,明顯落後於成鳥。 [3] 

金鴴保護現狀

金鴴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4] 

金鴴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