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鳳扒雞

鎖定
金鳳扒雞最早始於1908年,採用獨特的製作工藝,用蜂蜜對雞進行上色炸制,並用中藥秘方老湯煮制。
具有一定的藥理功效和保健作用,上世紀80年代初,馬家雞的經營者們設計了“金鳳”作為商標,並在1984年正式註冊了金鳳扒雞的商標。
中文名
金鳳扒雞
最早始於
1908年
創始人
馬洪昌
正式註冊
1984年

金鳳扒雞發展歷史

“金鳳扒雞”最早始於1908年,當時一對叫做馬洪昌的回民夫婦在石家莊大橋街開了一家馬家雞鋪,他們做出來的扒雞風味獨特。
雖然當時的店鋪很小,但生意格外興隆,每當熱氣騰騰的扒雞出鍋之後,店內店外總是擠滿了顧客。
因為每天供不應求,去晚了的顧客還常常買不到。
“當時還只是叫大橋街馬家雞,店面也被稱做大橋街扒雞店。”據金鳳扒雞傳人,如今是石家莊洛杉奇食品有限公司肉食分廠廠長季瑞學介紹,製作扒雞的輔料由十八味香辛料組成,而這十八味輔料均具有雙重性,既是香辛料又是中草藥,在《本草綱目》中都有其名。“雖幾經變化,但直到現在還是沿用百年老湯,每天清湯,將浮油和陳渣去除,加續新料。配方屬秘方,過去一直是單傳,清除來的渣子都要用火燒掉。
即使是現在,配方也只有個別人知道,製作時由專人負責配料,其他人迴避。”
據季介紹,這裏面還有一個“偷來之説”,傳説中創始人一開始也是給一家雞鋪當學徒,後來不甘居於人下,將偷學來的制雞秘方加以創新,於是另立一派,自創了“馬家雞”。“由於年代久遠,這種説法已經無據可考了。”

金鳳扒雞經營方式

馬家雞一直堅持着前店後廠作坊式的生產方式,在1956年公私合營後,劃歸當年的石家莊市食品公司。
“當時的生意也非常興隆,市民們買雞都要早早起來排隊,很多出差到石的外地人也要捎回一兩隻作為禮物帶給親戚朋友。”據季瑞學介紹,後來,大橋街改造,1983年老店由原址遷移到南馬路,由於工藝獨特、歷史悠久,故更名為“扒雞老店”。“當時是把大橋街馬家雞與永新回民雞兩家合併,綜合其優點,成立了回民扒雞加工廠。”
“金鳳寓意‘雞窩裏飛出金鳳凰’,盼望能如鳳凰涅盤,讓老字號、老產品走出石門,衝出國門再獲新生。”

金鳳扒雞傳統工藝

馬家雞鋪繼承了我國燒雞的傳統工藝,憑的是自身品質和良好的口碑,但過去那種手工作坊式的生產方式也限制了其進一步發展。於是“金鳳”扒雞的經營者們在繼承老字號的傳統之上,又改進了加工工藝,設計出專門的不鏽鋼夾層鍋取代原來的大鐵鍋,變明火加熱為蒸汽加熱,產品結構也由過去的單一品種改為扒雞、烤雞、清香雞、童子雞、烤鴨等十餘種產品,並推出真空包裝,使產品儲存期由原來的2-3天延長到90-180天。
如今,幾經變遷的金鳳扒雞廠已搬遷到石家莊北二環西路上,扒雞老店經過多次重建整修,店堂環境大為改觀,銷售網點也由原來的扒雞老店一家擴大到省會各大超市及中小型商場等200餘個網點,並在走出石家莊,銷售網絡擴展到周邊地區及保定、太原、京津地區,還出口到日本。

金鳳扒雞扒雞文化

德州扒雞道口燒雞、符離集香雞上海白斬雞……這些極富地域色彩的制雞老字號,如今都已開始“南下北上、到處走動”,在為自身謀求更大發展空間的同時,也給當地“同行們”帶來了一定的衝擊:也許是當地居民對已經習慣了的口味不再“感冒”,也許是外來的和尚的確很會念經,有時候你會發現,掛着外埠牌匾的老字號反而要比當地同樣產品的老字號顯得更受歡迎。
分店:棉七店、育才店、平安店、花都店、棉六店,和平路店、中華大街店等多家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