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白象鎮中心小學

鎖定
北白象鎮中心小學,創辦於1807年,前身是鄭瑞雲(瑞裏村人)、戈印清(磐石西門人)等22位鄉賢,在白象山金鰲峯南坡山腰文昌閣旁築舍五楹創辦了的“金鰲書院”。
中文名
北白象鎮中心小學
創辦時間
1807年
主要獎項
獲得“全國紅旗大隊”榮譽稱號
前    身
金鰲書院
培養學生
2.5萬多
所屬地區
白象地區

目錄

北白象鎮中心小學學校簡介

白象小學及其前身金鰲書院的創辦,是白象地區有史以來第一個面向社會的教育機構,開創了我們白象地區社會化教育之先河。
1907年,金鰲書院改辦成“白象鄉第一國民初級小學”,地點在白象山“鼻樑”北側山麓的“三聖閣”(白象禪寺旁)。首任校長位黃挽臣先生。是年,乃白象小學誕生之年。從此,白象教育的發展,開始了嶄新的篇章。
1927年,白象及附近地區的有識之士王錦帆、倪悟真、黃挽臣、高興樸等13位先賢,考慮到“三聖閣”範圍小,且“初小”的四年學制不能滿足兒童進一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需求,發起創辦了“樂清縣立第六高等小學”(倪悟真先生為校長),並籌資在現今的教育東路南興建了校舍。這是白象小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一位革命家預言“試看明日之中國,必是赤旗之天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了。樂清縣人民政府接管了白象小學。從此,白象小學的歷史,翻開了全新的一頁。
但是,學校在前進的道路上也曾幾經曲折。
1942年前後,日寇兩次把校舍焚燒成廢墟。然而,教育前輩們在曲折和困難面前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堅毅和奮鬥。正如老校歌所唱的“雖幾經浩劫,雖幾經浩劫,卻依舊精壯依舊精壯而年青。”
1966年,爆發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學校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改革開放後,迅速增長的國民經濟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經濟支持。1995年,白象中學遷至西巉村,其佔地15畝的老校園整體有償並歸白象小學。至此,白象小學校園的範圍由9畝多擴至約24畝,實現了學校發展的又一次飛躍。
歷史的車輪滾滾,實際的鼙鼓聲聲。2001年,學校迎來了充滿機遇與挑戰的21世紀。如今,校園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有的帶着歲月滄桑印記的老校舍轟然倒地,只能成為歷史的記憶了。以啓智樓、科技綜合樓為標誌的一座座大樓拔地而起;校園網,多媒體,100多台電腦組成的辦公、教學系統等現代化教育設施紛紛進入校園;師資隊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大學本科、大學專科畢業的達70%以上。近十多年來,學校獲得全國紅旗大隊、省百年名校、温州市示範小學、温州市文明學校、縣中小學田徑運動會小學組“三連冠”、市教科研先進學校(連續7年)、市首批“三星級”小學等100多項榮譽。教育教學質量名聞遐邇。
白象小學誕生至今已100年了。100年,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只不過是短短的一瞬,然而,白象小學卻走過了一條從小到大,從原始到現代,從幾度浩劫到幾度復興,從只有少數富家子弟就讀到全面普及,從一所普通的農村小學到名聞樂清、温州乃至浙江的學校的創建之路,發展之路,輝煌之路!
百年滄桑,實際輝煌。100年來,以為國育才為己任的白象小學,共培養了2.5萬多學子。他們烙着母校的胎記,從這裏起步,走向更加廣闊的人生舞台。這其中,不乏有政治家、科學家、教授、書畫家、詩人、企業家等。可謂人才濟濟,英才輩出。張淮南(國民黨前中央執委、中共摯友)、吳澄宇(抗戰期間滇緬公路設計總工程師之一、工程處處長)、鄭亦同(國民政府前駐伊朗王國大使)、陳洛漣(抗戰女英烈)、王俊(温州市第一個英國牛津大學博士生)等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他們及廣大校友,在民族解放、民族復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等各個時期各條戰線上發揮着重大的作用,默默奉獻着自己壯麗青春與寶貴年華!

北白象鎮中心小學創辦人

金鰲書院創辦人:
姓名 出身 住址
鄭瑞雲 廩生 白象鎮瑞裏村
戈印清 國學生 磐石鎮東門村
徐濟川 庠生 三山鄉西岑村
鄭琳 國學生 白象鎮瑞裏村
鄭邦芹 鄉賓 白象鎮瑞裏村
蔡名世 國學生 萬家鄉車岙村
鄭翔雲 庠生 白象鎮瑞裏村
李名傳 國學生 白象鎮塘下村
黃溪圭 庠生 長安鄉尚家垟
倪秉均 國學生 萬家鄉萬南村
徐璧光 介賓 三山鄉西岑村
黃中選 庠生 長安鄉尚家垟
林栽培 廩生 長安鄉尚家垟
黃大龍 國學生 長安鄉尚家垟
黃伯琥 國學生 磐石鎮東門村
戈印凱 職員 磐石鎮東門村
楊光兆 國學生 茗嶼鄉前黃村
劉向榮 庠生 白象鎮石傳村
陳登瀛 國學生
張高標 庠生
葉祥堯 國學生
林穎蘭 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