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靄英

鎖定
金靄英,女,滿族,1940年8月出生,北京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同仁堂中醫藥文化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 
中文名
金靄英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滿族
籍    貫
北京
出生日期
1940年8月
畢業院校
中國農業大學
性    別

金靄英人物經歷

金靄英對同仁堂的傳統制藥技藝、藥學典籍和質量管理方法進行了深入學習和研究。從近二百年供奉清宮用藥歷史的研究中發掘和整理同仁堂中醫藥文化的歷史淵源,把同仁堂中醫藥文化定義為“將同仁堂的中藥炮製技術、傳統制劑方法與中國清朝宮廷用藥標準有機融合形成的富有同仁堂特色的對疾病的認知知識、中藥炮製技術、中醫藥傳統制劑方法以及對供奉清宮用藥‘質量和誠信至上’的擔保形式”。
曾任衞生部第七、八屆藥典委員會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北京市第九、十屆人大代表;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北京市勞動模範;中國共產黨十五大代表。積極對同仁堂的傳統制藥技藝、藥學典籍和質量管理方法進行了深入學習和研究。依靠現代科技手段研究同仁堂傳統中成藥,用環氧乙烷、紫外線、蒸汽等多種滅菌方法探討確保藥品療效的滅菌方法。參加衞生部檢定所牽頭的“60Co輻照中藥滅菌劑量標準的應用研究”工作,該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科技進步二等獎。作為課題負責人完成了“牛黃清心丸微量重金屬元素檢測方法與限量標準研究”,獲得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完成“牛黃清心丸安全有效性研究”,論文在1994年第三屆國際傳統醫藥大會評為A類論文並大會發表。負責並參加《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的整理與研究》工作,確認同仁堂歷史上系統整理傳統配本共三次,參與同仁堂博物館的籌備工作和“清宮御藥房同仁堂檔案資料的整理”。參加國務院發展研究負責的“中藥現代化產業推進戰略研究”、“中藥國際化戰略研究”和“同仁堂發展戰略研究。2007年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同仁堂中醫藥文化”代表性傳承人。 [2] 

金靄英人物成就

主持完成了《樂氏時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的整理與研究》等理論工程,收集了自1669年至1950年的同仁堂《配本》和《藥目》等歷史資料,整理完成傳統配方,對部分品種考證處方來源、簡要方解,總結整理中藥材特殊的炮製技術,編寫《中藥炮製方法》續補本,提出同仁堂傳統配本的現實價值和保護同仁堂無形資產的方法,為同仁堂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