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雄

(朝鮮人民軍高級將領)

鎖定
金雄(1914- ? ),生於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朝鮮慶尚北道(今屬韓國)。1933年9月考入南京中央軍官學校,改名王信虎。1936年去延安,1937年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40年10月作為軍事教員隨八路軍第二縱隊南下蘇北,任新四軍第三師政治部敵軍工作科幹部,抗日軍政大學第五分校教育長。1942年8月,華北朝鮮青年聯合會發展為朝鮮獨立同盟,自動轉為獨立同盟成員。此後,任新四軍第三師第八旅司令部作訓科副科長、科長,第二十二團參謀長。參加鹽阜地區反“掃蕩”戰鬥,黃營、單家港戰鬥和討伐偽軍徐繼泰部戰鬥。1944年1月,協助朝鮮人李成鎬組建了朝鮮義勇軍華中支隊。1945年8月日本宣佈投降後,隨第三師進軍東北,任朝鮮義勇軍南滿第一支隊司令員。1947年奉命回到朝鮮,次年2月任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部訓練局局長。後任人民軍第一軍團軍團長。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後,任中朝聯合司令部副司令員,人民軍前線作戰司令官,負責指揮前線作戰的人民軍部隊,後任民族保衞省副相。1956年3月曾率朝鮮人民軍代表團訪華。 [1-2] 
中文名
金雄
別    名
王信虎
國    籍
朝鮮
出生日期
1914年
性    別

目錄

金雄人物生平

為了改變自己國家的命運,他決心到紅色蘇區去取經
金雄,亦名王信虎,1914年出生於韓國慶尚北道,30年代初,與一批流亡愛國青年一起, 為尋求救國之道來到中國,先後在瀋陽、天津等幾個城市謀生。他胸懷報國之志,1933年9月,考入了南京中央軍官學校(前身為黃埔軍校),在第十期步兵班學習。因為日本人的干涉,當時軍校裏的朝鮮學員都不能公開自己的身份,,紛紛改名為比較中國化的姓名,金雄就改名為王信虎,從此,這個普普通通的中國名字伴隨他十餘年之久。與金雄同班的有兩位朝鮮籍同學,一位是信仰共產主義的朝鮮義勇團團員崔仁(化名王子仁),另一位是來自上海流亡大韓民國政府的崔德新。來自一個共同的國度,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在異國學習,三人的關係自然是很親密的。但是閒暇之餘,崔仁和崔德新卻為了朝鮮光復的途徑和未來的社會制度爭吵不休。金雄此時還沒有接觸過多少政治理論,他總是在一旁傾聽,當兩人吵得實在太過火時則加以勸解。
在軍校裏,金雄接觸了不少進步青年,漸漸對共產主義產生了嚮往,他認為要爭取民族獨立解放,就要革命,就要建立自己的紅色政權,同時他也聽到了中國共產黨在江西創建蘇維埃共和國的消息,這使他更堅定了信念,希望有一天,在自己的國家也開闢一片紅色的天地。
國際友人 與愛國華僑在武鄉
1936年,軍校生活結束了,崔仁回到朝鮮義勇團的改組組織——朝鮮民族革命黨,崔德新也繼續回到流亡政府麾下,後來成了一名光復軍軍官。金雄卻認為現在回國條件並不成熟,既然要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就要學到好的經驗,所以他決心到紅色蘇區去取經。此時,紅軍早已離開江西北上,經過長征到達陝北,於是他通過在軍校結識的地下共產黨同學介紹,秘密前往中國西北的紅色聖地——延安。
由於他出色的學習成績,抗大畢業後留校任軍事教員
金雄到達延安以後,雖然有南京地下黨的介紹,但由於紅軍初到陝北,而且周圍還有國民黨大兵壓境,時常有國民黨特務活動,金雄這樣的外國人的到來,不能不引起懷疑。於是,金雄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等待,實際上是接受中央社會調查部的審查。
幾個月後,中國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中國的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國共兩黨開始了第二次合作,紅軍也改編為八路軍走上了抗日前線。此時,金雄接到通知,中央決定讓他進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抗大是為抗戰形勢需要培養軍事政治骨幹的學校,既重視政治教育,也重視軍事教育,嚴格的軍事生活,包括步兵戰術原則、游擊戰術、軍事地形學、單兵動作等等,同時也有隊列、射擊、投彈、爆破伏擊等。他是第二次進軍校,在南京黃埔的訓練是他軍事專業的基礎,所以在抗大,他很快顯露出了自己的水平,在同班學員中他成為佼佼者。特別是有一次毛澤東主席到抗大視察,還進行了講演,毛主席對抗大學員寄予厚望,要求廣大知識青年在戰爭中學習,也要把知識貢獻於戰爭。他説,你們不遠千里幾千裏來延安的目的,當然不是升官發財,而是抗日救國。
毛主席的話對金雄的震動很大,他更加努力學習了。他- -心想學到豐富的軍事知識,用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爭取朝鮮的解放和獨立。由於他出色的學習成績, 1938年春畢業後,留校任軍事教員。1939 年,根據黨中央命令,抗大總校在副校長羅瑞卿的帶領下東遷晉東南,直接為前線培養高級軍事政治人才,因汾河漲水,轉道晉察冀,於1940年2月,來到武鄉縣蟠龍鎮,金雄也跟隨總校來到武鄉。
要説當教員,是一件艱辛的“苦"差事,是因為抗大的教學對象不同,要求不同,從而增加了教學中的複雜性和艱鉅性。特別是抗大來到武鄉後,學員來自四面八方,他們中有身經百戰的高級幹部,也有來自國民黨統治區的男女青年,而更多的是當地游擊隊及地方幹部,他們年齡不等、文化程度不同,經歷各異,生活習慣不一,由於這種情況,教員就必須從實際出發進行教學,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八路軍中的高級幹部,他們原在紅軍中就成為軍事高級指揮員,有着豐富的作戰經驗,但是文化水平低,有人甚至是文盲,這就需要增加文化課分量;而來自各地的愛國青年有文化基礎,有抗日熱忱,但軍事知識幾乎是空白,,這又需要嚴格進行軍事訓練;對於根據地地方幹部和游擊隊幹部,由於方言土語嚴重不好溝通,形成了障礙。金雄克服了一切困難,除認真授課外,還經常不斷地和學員進行個別交流,瞭解他們的學習需要,但是當時沒有成熟的軍事教材,他就千方百計地從前線部隊作戰的實踐中吸取新的經驗,充實教學內容。同時又要研究日軍的《步兵操典》《作戰綱要》和繳獲的、蒐集到的有關敵軍資料,進行研究。做到知彼知己,把研究的成果運用於教學實踐和戰爭實踐。還要進行正規的隊列訓練和步兵戰術、兵團戰術(高級隊)的訓練,以適應今後戰爭形勢的發展。
在武鄉的日子裏,雖然抗大教學條件比紅軍時期有較大的改善,但仍然是很困難的,教學與生活的條件也很差,例如:沒有像樣的圖書館、資料室、專修室、兵器陳列室,也沒有像樣的課堂、演習場等等,甚至教學用的油墨、蠟紙也沒有,常常是組織學員去山上砍松樹,用松油來自制油墨。更困難的是,老師學員的糧食非常緊缺,沒有蔬菜,每天吃的是黑豆,菜也是用鹽水泡過的黑豆。儘管這樣,他們還是克服困難,堅持教學與軍事訓練,日軍來了就躲在山上學習,等日軍撤走了才能回來。
由於八路軍南下需要軍事幹部,金雄離開抗大到了抗日前線
1940年7月,組織決定,調金雄作為軍事教員隨八路軍第二縱隊南下蘇北,他只好離開武鄉,到達陽城跟隨部隊南下。當時,八路軍第二縱隊大部已經開赴冀魯豫,金雄跟隨部隊來到冀魯豫,為了部隊正規化訓練,分配他到第二縱隊司令部隊列科工作。
八路軍第二縱隊開到冀魯豫之後,根據中央軍委關於協同新四軍發展與鞏固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指示,決定由縱隊政治委員黃克誠率第三四四旅和新編第二旅南下豫皖蘇邊區。5月,上述部隊在冀魯豫邊區會合後,於6月中下旬進抵安徽省渦陽縣新興集地區。7月,與新四軍第六支隊(欠第四總隊)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直屬八路軍總部,彭雪楓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治委員。8月,中共中央中原局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將進入隴海鐵路以南、津浦鐵路以東、淮河以北的皖東北地區活動的八路軍部隊和原在該地區的新四軍部隊及地方武裝,統一整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歸中共中央中原局指揮。由黃克誠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韓振紀任參謀長。
八路軍第四、五縱隊的成立,需要大量軍事幹部,金雄在第二縱隊沒住一個月,就奉命南下,編入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五縱隊主力東渡運河,打退了日偽軍和國民黨頑軍的10多次進攻,初步開闢了淮海區抗日根據地。與此同時,留在皖東北地區的第五縱隊一部,就地堅持鬥爭,配合新四軍第五支隊和地方武裝,進行反“掃蕩”作戰,拔除日偽軍據點多處,抗日根據地發展到淮寶地區,並溝通了與皖東抗日根據地的聯繫。短短几個月,第五縱隊開闢了包括皖東北、淮海和鹽阜地區約1000萬人口的抗日根據地。
在新四軍中,金雄從組織朝鮮獨立同盟到擔任軍事指揮,他的軍事才能開始嶄露頭角
也在此時,蔣介石集團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
1941年1月發生了皖南事變,蔣介石倒行逆施,宣佈新四軍為叛軍,並撤銷新四軍番號,在這樣的形勢下,1月20日,中共中央軍委發佈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聯合總指揮部為基礎,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同時,將八路軍第五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金雄任三師敵工科的幹部。
金雄到新四軍之後,每天忙着偵察、審俘破譯。這時的他,仍然不是什麼風雲人物,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抗日戰士。不久他又擔任新四軍第三師八旅作訓科副科長、科長。1941 年,他和同為敵工科幹部的朝鮮人李成鎬一起,建立了華北朝鮮青年聯合會在蘇北根據地的分會;1942年8月,華北朝鮮青年聯合會發展改組為朝鮮獨立同盟,他自動轉為獨立同盟的成員;1942年,為了發揮他的軍事教育特長與才能,組織上又調他擔任了抗日大學第五分校的教育長,並分管外籍學員隊(主要是朝鮮人),他把在抗大總校的優秀教學經驗,全部運用到教學實踐中.還翻譯了日軍的《步兵射擊教程》,作為抗大的教材。
1943年夏,他又調任二十二團參謀長,與團長陳發鴻一起,帶領該團先後參加了鹽阜地區反“掃蕩”作戰.黃營戰鬥、單家港戰鬥,以及討伐偽軍徐繼泰部戰役。該團勇猛作戰,作風過硬.打得日軍膽戰心驚,所以被譽為“虎團”。1944年10月,鹽(城)阜(寧)地區軍民向合德(今射陽)日偽軍發起進攻,二十二團擔任主攻任務,19日深夜,金雄與團長陳發鴻率團先後奪取南圩門敵碉堡.攻佔偽警察局和四丈河邊敵炮樓。繼而率部攻克陳家炮樓,俘敵65人,斃傷敵30餘人。21日,率部對合德日軍發起總攻,團長陳發鴻在戰鬥中犧牲,金雄繼續指揮部隊,終於打退了敵人,取得勝利。
1944年1月,金雄協助李成鎬在泗洪縣半城鎮組建了朝鮮義勇軍的華中支隊。彭雪楓師長出席了華中支隊的成立大會,並作了《中朝兩民族攜手並肩作戰》的報告.彭師長説:“今天到會的盟員還不多,但革命的力量從來是從無到有,由小到大,新生的力量是永遠不會被消滅,最後一定會勝利的。
朝鮮義勇軍華中支隊全體指戰員,在金雄等人的領導下,與新四軍-一起戰鬥,一同保衞抗日民主根據地,成為抗日力量的中堅,是反法西斯鬥爭中的一支新生的力量。
金雄奉命踏,上了回國的旅程,因赫赫戰功晉升為大將
日本投降之後,第三師奉命進軍東北,而在此同時,朝鮮獨立同盟和朝鮮義勇軍也進入東北。其第一支隊初期僅有 60餘名幹部,爾後經撫順、本溪等地赴通化地區擴軍。1945年底,由通化、柳河、清原3個朝鮮族中隊和集安、桓仁2個朝鮮族大隊,正式合編為朝鮮義勇軍南滿第一支隊, 1946年2月16日,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決定將該支隊易名為李紅光支隊,任命金雄為司令員,崔仁為副司令員。
金雄沒有辜負上級領導的期望,他雖然在職時間不長.卻成績斐然。李紅光支隊成立後,即在通化一帶擔任保衞地方和剿匪任務,到1946年7月,不到半年的時間,匪患已經全部肅清。中國內戰全面開始後,金雄率領該支隊主要在南滿進行獨立作戰。1947 年4月,該部參加了東北民主聯軍的夏季攻勢,從三源浦、柳河出發,進攻沈長鐵路中段之敵。
由於朝鮮人民軍建設急需軍事幹部, 1947年夏天,金雄奉命踏上了回國的旅程。
回到朝鮮後,金雄主要擔任了人民軍的訓練工作。1948年2月,人民軍成立後,他任總參謀部的少將訓練局長。1950年6月,金雄以他出色的軍事才能,被任命為中將軍團長,為朝鮮解放戰爭作出了貢獻。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人朝作戰之後,中朝軍隊互不相識,作戰當中又不協調,經常造成矛盾和誤會,甚至有誤把對方作為敵軍的情況。金日成到北京與毛澤東會面,決定建立中朝聯合司令部,金雄出任聯合司令部副司令員,同時也是人民軍前線司令官,負責指揮前線作戰的人民軍部隊。此後的近兩年時間裏,金雄繼續指揮前線人民軍和志願軍密切配合作戰。1953年2月,金雄因為其赫赫戰功,被晉升為大將,出任民族保衞省副相。1956年3月,金雄大將曾率人民軍代表團訪華。
金雄回到朝鮮以後,便斷絕了音信,有人稱金雄回國後遇刺,數日後傷重不治。消息可靠程度難以估量,但金雄確實在回國後即從朝鮮政壇上消失。金雄是一名優秀的野戰指揮員和軍事家,又是一位能幹的組織者和行政專家,是人民軍的創建者之一。 [3-4] 
參考資料
  • 1.    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編,人物辭典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 上,中共黨史出版社 , 2016.09,第124頁
  • 2.    南京陸軍指揮學院編著,新四軍對日作戰研究,軍事科學出版社 , 2015.08,第418頁
  • 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江蘇文史資料 第99輯 肝膽照人顯英才,《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第195-199頁
  • 4.    郝雪廷著,國際友人與愛國華僑在武鄉,武鄉縣三晉文化研究會八路軍研究系列,山西人民出版社 , 2011.08,第132-1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