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京金箔

(中國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鎖定
南京金箔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發源於南京地區,又稱金陵金箔,有“中華一絕”之稱,曾是明朝製作真金線的官營作坊。南京有2500多年生產金箔歷史,集中着全國70%、世界60%的金箔生產量,是中國最大的真金箔生產基地、世界五大金箔生產中心之一。2006年,“南京金箔鍛制技藝”錄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當今中國許多寺廟及古建築上都運用了南京金箔,除在佛像、建築物、工藝品上貼飾金箔外,歷史上將金箔更多地製成金線用於皇家貴族的服飾上,金線和蠶絲織成綾錦稱為織金,即今南京雲錦的一種。貼金技藝是中華民族民間傳統工藝的瑰寶,其廣泛用於皇宮貴族或佛像寺廟的貼飾,以表現其富麗堂皇或尊貴莊重。
中文名
南京金箔
別    名
金陵金箔
地理標誌
南京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類    別
傳統手工技藝
編    號
Ⅷ-36

南京金箔概念定義

狹義的南京金箔,特指南京生產的純金箔;而廣義的南京金箔,則包含所有的金屬箔類。如純金箔、純銀箔、仿金箔(也叫“銅箔”)、仿銀箔(也叫“鋁箔”)、食用金箔、彩色箔、合金箔等。 [1] 

南京金箔歷史沿革

南京是金箔的故鄉,自從有了金箔,貼金技藝便應運而生。自古以來,金箔的配方和貼金的絕技是密不示人的,所以,人們無法想像如何將黃金打造成薄如蟬翼的金箔,又如何將薄如蟬翼的金箔貼飾在各種物體上。藝百貼金傳人的金藝技師們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與新技術研發,終於撩開了古代貼金藝人的神秘面紗。
元朝時,開始大量生產金箔,到了明清,更有進出一步的發展。1975年在太平門外徐達五世孫徐傅墓中出土的金絲補服,即為400多年前金陵金絲的物證。南京市棲霞區龍潭街道及江寧區花園鄉等一帶是金陵金箔、金線生產的集散地,農户均有“打箔”、“制線”的手藝,且世代相傳。金箔生產工藝獨特,為手工捶制,是中國獨特傳統工藝。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獨特,技術要求很高,保持了傳統的冶煉、打製等多種技藝,從古到今,一直為手工捶制,是中國特種傳統工藝。舊時老藝人將金箔業分為五行,為拍葉、裝沾、打箔、出起、切箔。經過前人的總結,當代南京金箔業將金箔鍛制過程歸納為十二道工序,將黃金經過化條、拍葉、落開子、炕炕、做捻子、打箔、出具、切箔等精細加工,使金條捶打成薄如蟬翼的金箔,100張金箔堆在一起還不到0.1毫米高。南京金箔質量高,因而享譽四方。這一過程神奇微妙,使金塊變為薄如蟬翼的金箔,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與智慧,是中國民間工藝的一絕。 [2] 

南京金箔主要用途

南京金箔是將金片捶打成厚度不超過0.1微米的薄片,用作建築、器物、佛教塑像裝飾及名貴中成藥的配方。其中,98純金箔和仿金箔用途最為廣泛,適用於任何裝飾貼金。如:賓館酒店大廈、寺院佛像廟宇、仿古園林建築、現代豪華裝修、大型雕塑、豪宅傢俬、牌匾楹聯的裝飾工程貼金以及金箔畫、金箔書、金箔郵票、金箔牆紙、金箔裝飾面板、金箔瓷磚馬賽克、貼金餐具茶具果盤花瓶玻璃盤、貼金工藝品、金字招牌的製作等;南京金箔的貼飾不僅應用於祖國的大江南北,更遍及世界各地。另外,食用金箔(也叫“高純度金箔”),多用於藥品、酒類、糕點、咖啡、茶、火鍋、料理、調味品、化妝品、入浴劑等各種高檔食品、用品的添加成分,可提高商品檔次,增加喜慶氣氛,又能延年益壽,美容駐顏。當然,高純度金箔同樣可用於超豪華或特需金藝產品的裝飾貼金。

南京金箔所獲榮譽

南京有2500多年生產金箔歷史,集中着全國70%、世界60%的金箔生產量,從事金箔行業的企業有180餘家,從業人員6000多人,年創工業總產值15.6億元。經國務院授權,中國黃金協會正式命名南京市的江寧區為“中國金箔城”,“中國金箔城”的榮譽是對中國最大的真金箔生產基地、世界五大金箔生產中心之一的南京江寧的最佳肯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