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陵刻經處

鎖定
金陵刻經處,坐落於南京市淮海路,是海內外著名的佛教文化機構。由“近代中國佛教復興之父”楊仁山居士(1837—1911)於清同治五年(1866)創辦,歷經風雨,慧燈不熄。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
中文名
金陵刻經處
地理位置
南京市淮海路
楊仁山在此刻印流通大量佛教經典,並創設祇洹精舍和佛學研究會,講學以刻經,闡教以益世,直接推動了中國佛教的復興。後繼者歐陽竟無(1871—1943)及呂澂(1896—1989)等踵事增華,發揚光大。楊仁山、歐陽竟無、呂澂三代佛學大師在此薪火相傳,形成了底藴深厚、影響廣泛的佛學文化。
作為近現代中國佛教復興的發源地,中國佛教經典刻印流通中心,金陵刻經處在海內外佛教界和文化界具有崇高地位和重要影響。近現代傑出人物譚嗣同、梁啓超、陳三立、沈曾植、章太炎、鄭觀應、夏曾佑、太虛、梁漱溟、熊十力、魯迅、趙樸初等,都與這裏有着殊勝因緣。譚嗣同至金陵刻經處拜楊仁山為師,研習佛學及西學,本其心得以著《仁學》,轟動一時;太虛法師入祇洹精舍就學,後宣導佛教改革,推進中國佛教的現代轉型;熊十力來此從歐陽竟無學,進而以其佛學心得融會儒學,成為現代新儒家的開山宗師;魯迅為母祝壽,捐資金陵刻經處刻印《百喻經》,廣結善緣。這種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梁啓超論為近現代中國思想文化的“伏流。”
金陵刻經處珍藏有楊仁山從日本尋回的隋唐古德逸書、多種版本大藏經和歷年刻成並從全國彙集的十餘萬塊經版、佛像版,是世界範圍內的漢文木刻版佛教的出版中心,也是收藏木刻佛教經像版的文物中心。建於1918年的楊仁山居士之塔,巍巍聳立,昭示着楊仁山居士創立金陵刻經處的無量功德。
自創立始,金陵刻經處一直沿用木刻雕版印刷術刻印佛經、佛像。2006年,“金陵刻經印刷技藝”被文化部公佈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作為人類文明史上最古老印刷術,又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金陵刻經印刷技藝”遵循原生態手工刻印傳統,活態傳承有着千年歷史的“中國雕版印刷技藝”精髓。技藝包括刻版、印刷、裝訂三道工序,三道大工序還有上樣、刻字、刷墨、擦印、分頁、摺頁、齊欄、打眼、切邊、線裝等共計二十多個環節,精妙考究,具有深厚的文化和技藝內涵。“金陵刻經”選本精嚴,版式疏朗,刻印考究,紙墨精良,適宜讀誦、收藏、供養,受到各方讚譽,特稱為“金陵本”。
目前,金陵刻經處設有流通展示中心,對外開放,每年流通數十萬冊佛教經典和佛像至海內外各地,並因應廣大善信施資印贈佛教經籍的需要,代為印製各類傳統線裝、現代膠裝經書和宣紙類文創結緣品,圓滿各方流佈法寶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