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閶區

鎖定
金閶區(已撤銷),隸屬於江蘇省蘇州市,位於蘇州市古城區西北部,是蘇州市行政中心、體育中心所在地。全區面積3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0.39萬人,下轄5個街道和金閶新城,共41個社區和10個行政村。2010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6.98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0.5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61億元。
金閶區地處東經120°37′,北緯31°39′。東起外護城河東岸和十字洋河東岸,與平江區相鄰;西至楓橋西運河界,與蘇州高新技術開發區隔河相望;南以小日暉橋河、三香路、桐涇河東岸和裏雙河南岸與滄浪區為界;北至三角嘴河水面中央,與相城區接壤。全區總面積35.7平方千米(水面佔20%)。
金閶區區內有虎丘寒山寺留園、西園等風景名勝以及山塘歷史文化保護區。先後榮獲全國文化先進區、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區、全國社區服務示範區、全國老齡工作先進區、全國科普示範區、全國數字化學習先行區及江蘇省雙擁模範區"五連冠"等多項榮譽稱號。
2012年9月1號《國務院關於同意江蘇省調整蘇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撤銷滄浪區、平江區、金閶區,設立姑蘇區
中文名
金閶區
外文名
JinChang
行政區類別
已撤銷的市轄區
所屬地區
蘇州市
地理位置
長江三角洲,太湖東岸
面    積
35.7 km²
下轄地區
5個街道
政府駐地
蘇州市金門路100號
電話區號
0512
郵政編碼
215008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人口數量
0.00207636 億
著名景點
虎丘
山塘
留園
西園
寒山寺
機    場
蘇南碩放國際機場(WUX)
火車站
蘇州站
車牌代碼
蘇E
方    言
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蘇州話

金閶區歷史沿革

金閶區解放之前

金閶區
金閶區(2張)
據1995年版《蘇州市志》載:商末,周君古公亶父欲傳位三子季歷,長子泰伯、次子仲雍避位南奔,從渭水岐山下的周原來到南瀕太湖的梅里(今無錫梅村),與當地土著居民結合,建立部落性質的政權,自稱“勾吳”。泰伯卒,無子,由其弟仲雍繼位。周武王十一年(前11世紀中葉),周滅商。周武王訪得第五代吳君周章,封為吳子,始有吳國。周簡王元年(前585),十九傳至壽夢,稱王,吳國始有確切紀年。
周靈王十一年、吳王壽夢二十五年(前561),壽夢卒,長子諸樊繼位,國都南遷至今蘇州地。於城西北置閶門,位於今金閶區轄地。
周元王三年、吳王夫差二十三年(前473),越滅吳,吳國地屬越。周顯王三十六年、楚威王七年(前333)(民國《吳縣誌》作六年),楚殺越王無疆,吳越之地盡屬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國平定楚國江南地區,以舊吳越之地置會稽郡,並置吳縣。郡治、縣治均設於吳國故都(今蘇州城)。次年,秦滅六國,分全國為36郡,會稽郡不變。
東漢永建四年(129),會稽郡一分為二,以浙江(錢塘江)為界另立吳郡,仍以吳縣為首縣。會稽郡治遷山陰(今紹興)。
開皇九年(589),隋平定江南,廢吳郡,立蘇州,取城西姑蘇山為名,蘇州得名自此始。唐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割吳縣地置長洲縣,與吳縣同城劃境分治,西為吳縣,東為長洲縣。今金閶區範圍仍屬吳縣。
雍正二年(1724)析長洲縣置元和縣,三縣同城而治,吳縣轄地未變。
中華民國元年(1912)1月,依《江蘇暫行地方制》將吳縣、長洲縣、元和縣合併為吳縣;同年11月,吳縣依“暫行市鄉制”,凡地方行政區劃5萬人以上設市,不足5萬人設鄉,分全縣為7市21鄉,城廂稱蘇州市。據民國三年《新測蘇州城廂明細全圖》,市內劃分為東、南、西、北、閶胥盤5個巡警區。現金閶區轄跨西區、北區、閶胥盤區。
民國十七年(1928),實行縣、市分治,12月,成立蘇州市政府,所屬城廂及附郭劃分為7個區。十九年3月,蘇州市仍併入吳縣。
民國二十年1月,吳縣將原蘇州市區劃分為3個城廂區。第一區在城北,第二區在城南,第三區在城外。現金閶區轄地城內屬第一區,城外屬第三區。
民國二十三年,城廂3個區又合併為一個區,即吳縣第一區。
民國二十八年3月,汪偽吳縣政府又將城廂分為3個區。
民國三十四年9月2日,吳縣恢復民國二十六年前的建制,城廂為第一區,下設72個鎮,現金閶區轄地涉及通和、長春、河西、同仁、泰伯、桃塢、慶雲、德馨、新閶、百花、南濠、北濠、上塘、半塘、五福、永福、洞涇、渡僧、萬里、湖田、虎丘等21個鎮及木瀆區的楓橋鎮。
民國三十六年,吳縣城區改劃為13個鎮,現金閶區地域涉及一區的金閶鎮及西城鎮、中和鎮、虎丘鎮各一部分和木瀆區楓橋鎮的一部分。 [1] 

金閶區解放之後

1949年4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吳縣,劃吳縣城區及近郊為蘇州市,4月30日蘇州市人民政府,原區劃未作改變。9月1日,撤銷13個鎮人民政府,按公安分局轄區將城區為分東、南、西、北、中5個區,建立區公所作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西區即金閶區前身。1950年5月撤銷區公所,原區公所民政股遷至公安分局內辦公。
1951年10月18日,蘇州城區成立東、南、西、北、中五個區人民政府,11月1日,正式對外辦公。1954年3月,區人民政府改稱區人民委員會。1955年10月1日,西區改稱金閶區。
1958年11月1日,金閶區成立人民公社,成為政社合一的體制。
1960年7月,城區3個公社調整為6個公社,金閶區公社分為金閶區、桃塢區兩個公社。
1962年6月,城區撤銷公社,恢復人民委員會建制。
1963年3月,桃塢區併入金閶區。
1966年8月,金閶區改稱延安區。1968年4月11日,成立延安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6月1日,恢復金閶區原名,延安區革委會改稱金閶區革委會。1980年11月1日,重新成立金閶區人民政府,區革委會撤銷。 [1] 
2012年9月1號《國務院關於同意江蘇省調整蘇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撤銷滄浪區、平江區、金閶區,設立姑蘇區

金閶區行政區劃

1987年,金閶區下轄中街路、金門、桃塢、石路、留園、山塘、彩香7個街道辦事處、114個社區居委會。
1991年8月,金門、中街路兩個街道辦事處合併為金門街道辦事處。
1999年,金閶區轄7個街道:石路街道、留園街道、桃塢街道、山塘街道、彩香街道、金門街道、三元街道。共設150個居委會。
2002年末,全區總户數74562户,總人口207636人;因區劃調整,總人口比2001年減少42900人。
2003年12月23日,金閶區撤銷虎丘鎮、山塘街道、三元街道,將原來7個街道(鎮)調整為5個街道:虎丘街道白洋灣街道石路街道彩香街道留園街道
2012年,金閶區人民政府駐留園街道。年底,金閶區轄5個街道:石路街道、留園街道、彩香街道、白洋灣街道、虎丘街道。
街道
直轄
石路街道
轄:社區居委會(三樂灣、信記、朱家莊、彩香一村南區、彩香一村中區、彩香一村四區、彩香路、菱塘)
留園街道
轄:社區居委會(留園、西園、湖田、仁安、玻纖路、虎丘路、碩房莊、觀景、來運、新莊)
彩香街道
轄:社區居委會(彩香二村南區、彩香二村北區、採香花園、雙虹、彩虹、虹橋、毛家橋、三元一村、白蓮、金廈、濱河、運河、三元四村);村委會(新興)
白洋灣街道
轄:居委會(西站);社區居委會(長涇);村委會(民主、路南、自由、新城、申莊、新漁、張網、富強)
虎丘街道
轄:社區居委會(清塘、桐星、虎丘、紅星、曹楊、茅新);村委會(路北、新益、虎丘、茶花)

金閶區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金閶區,原蘇州市轄區,位於蘇州市古城區西北部,東經120°37′,北緯31°39′。東起外護城河東岸和十字洋河東岸,與平江區相鄰;西至楓橋西運河界,與蘇州高新技術開發區隔河相望;南以小日暉橋河、三香路、桐涇河東岸和裏雙河南岸與滄浪區為界;北至三角嘴河水面中央,與相城區接壤。全區總面積35.7平方千米(水面佔20%)。
地貌
金閶區的地表自然形態,與蘇州市其他城區一樣,是漫長地質歷史時期演化的產物,位處太湖平坦水網化平原上。其特點是:地勢平坦,微向東傾,地面標高3~4米,習慣上稱平原地區,河網密佈,為較老的湖積平原。主要有黃泥土、小粉白土和烏山土等組成。因成陸時間早,土壤發育程度高,土壤層次明顯,質地為壤質到粘壤質,中性到微酸性,地下水位在1~1.5米之間。 [2] 
古城區及閶門外石路、山塘一帶,呈人工堆積地貌,地面標高3~5.5米。 [2] 
水文
金閶區的主要河流有:京杭大運河山塘河等。

金閶區人口

金閶區 金閶區
金閶區的常住人口增長迅速,建區初期僅7萬多人,1982年達18.5萬人,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時為233700人,2000年11月1日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時為257353人。 [3] 
2002年末,全區總户數74562户,總人口207636人,其中:男性103796人,女性103660人;因區劃調整,總人口比2001年減少42900人。人口出生率6.65‰,死亡率6.31‰。自然增長率為0.34‰。
  • 人口密度
1985年,金閶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889人,為三個城區之最低。2000年11月1日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時,金閶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4680人。 [3] 

金閶區經濟

金閶區綜合

2008~2011年,累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48.75億元,年均增長11.5%,服務業增加值佔比突破86%;累計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0.77億元,年均增長9.4%。截至2011年末,全區私營企業已達7595家,個體工商户超過1.15萬户,總註冊資本165.9億元,分別是2007年末的1.4倍、1.9倍和2.3倍。第一產業

金閶區第二產業

石路步行街 石路步行街
金閶商業繁華,而工業卻相對滯後,只有手工業比較發達。明清時期,閶門內外是蘇州最繁華的鬧市,蘇州手工業已有50多個行業,其中,蘇繡、桃花塢木刻年畫比較出名。除絲織業、絲經業、織帶業大多數在東半城之外,其餘行業的店鋪作坊多半聚集在金閶區範圍以內。 [4] 
1911年辛亥革命,蘇州於11月5日光復,同一天,設於閶門南濠街的振興電燈公司正式發電營業,這是金閶區新興工業的開始。 [4] 
隨後,民國二年(1913)有釀酒業金復興紹酒坊開設於山塘街綠水橋。八年有飲料業德裕公司荷蘭水廠在南濠街開始生產汽水。同年在楓橋創設華盛造紙廠,是蘇州規模較大的造紙工業。民國十八年至蘇州解放前,先後有20家工廠在金閶區內開業,大多為製藥、制鹼、食品等行業。 [4] 
1949年4月蘇州解放,金閶區的工業,有11個行業,141家工廠,其中百人以上的工廠僅有2家,職工5人以下的工廠有19家。1952年2月,在私營工廠開展“五反”運動。1953年10月開始宣傳國家過渡時期總路線,到11月底形成高潮,與此同時私營工廠與國營公司建立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等業務關係,開始納入計劃經濟軌道,1956年1月全區私營工廠99户全部實行公私合營,全區手工業組成64個生產合作社(或生產合作小組)共有社員4190人。在國營經濟帶動下,公私合營企業和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生產有所發展,1957年全區工業總產值11031.3萬元,手工業總產值1200餘萬元。 [4] 
1986—1990年金閶區的工業大力進行技術改造與開發新品,全區工業經濟有較大發展。但在市場競爭中也有企業虧損,有的甚至瀕臨倒閉。90年代全區工業經濟加快發展步伐,企業改革逐步深化,至1995年全區區屬工業產值達2.94億元。1996年後受市場大環境的影響,產品銷路不暢,生產逐年回落,通過調整結構等方式,1999年實現區屬工業系統扭虧為盈。 [4] 

金閶區第三產業

金閶區歷來是蘇州商貿繁華之地,明清時期,閶門一帶更是江南貿易中心和重要的貨物集散地。商業街市大多集中在運河(上塘河)、南北濠(護城河)、山塘河及城內中市河兩岸。當時楓橋形成全國最大的米豆市場,閶門外成為青藍布匹踹染加工和貿易中心。蘇布名稱四方,閶門被喻為“天下第一碼頭”。咸豐十年(1860),昔日繁華商市毀於戰火成為廢墟,布市從此消失。光緒年間,閶門石路一帶逐步復興。 [5] 
解放初,全區商業有72個行業,2407户商店。黨和政府對私營商業實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1956年分別實行公私合營和合作化。1958年“大躍進”期間,眾多商業職工被抽調“大鍊鋼鐵”,商業網點隨之撤併,民眾購物不便,商品匱乏,吃、穿、用商品大多憑票、證計劃供應。1962年,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逐步增設商業網點,市場供應稍有好轉,各街道辦事處相繼開設便民小商店,閶門石路一帶漸見繁榮景象。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閶門石路再遭劫難。1967年蘇城兩派“造反組織”武鬥,縱火焚燒閶門鮎魚墩一帶,使百年老店趙天祿糖果店等25家商店付之一炬。工廠又“停產鬧革命”,百業俱衰,經濟日見蕭條,連街頭巷尾的個體攤點,亦被當作“資本主義尾巴”而全部取締。 [5] 
1999年全區區屬企業社會商品零售額達10.2億元,名列城區(金閶區、平江區、滄浪區)榜首。 [5] 
2011年,金閶區累計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6.33億元,年均增長23.5%。蘇州傳化“公路港”建成開業,全區物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以上。山塘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國家4A級景區。累計建成國家和省市級科技創新載體16個,新增文化企業257家。
2011年,金閶區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1.41億元,年均增長24.5%。

金閶區社會

金閶區文化事業

明清時期,金閶文化活動就相當活躍,山塘河上畫舫穿梭,絲竹之聲悠揚悦耳;官宦富貴人家均有戲班,時邀親朋好友宴樂;五月端午山塘龍舟競渡,中秋之夜有虎丘曲會。清末,各類戲院、書場紛紛興起,成為閶門繁華商市的組成部分。民國十年(1921)蘇州崑劇傳習所在五畝園成立。1999年金閶區內有電影院1家,影劇院1家,書場2家,以及區文化館(包括大會堂、圖書館、閲覽室)、區少年宮等文化設施;7個街道辦事處均設有文化站。 [6]  1993年,區文化館被評為全國標準文化館、省特級文化館。1994年,金閶區獲首批“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區”稱號。在此前後,7個街道也被評為省羣眾文化先進街道。 [6] 

金閶區教育事業

金閶區位於蘇州城區西北部,歷史上長期是蘇州的經濟中心,教育事業比較發達。蘇州自唐代起,官學、書院、社學、私塾、義塾相繼發展。最早的書院是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的和靖書院,就在今金閶區境內的虎丘。清末出現新式小學,區轄範圍內就有8所初等小學堂。民國年間,教育事業不斷髮展,至1949年解放前夕,區內有小學59所,中學9所。 [7] 
金閶區的教育行政機構,自1951年11月西區人民政府成立後,即設文教股,負責全區文化教育事業。翌年9月,市文教局將小學、小學附設幼兒園移交各區管理。1954年10月,文教股改稱文教科。1956年至1957年,文教科曾一度與衞生科合併,稱文衞科。“文化大革命”開始,文教科工作癱瘓。1968年4月,區革委會政工組下設教衞組。至1978年撤教衞組,改設文教科。1988年6月,文教科改稱文教局。1996年11月,撤文教局,單獨組建教育局。 [7] 
2007年底,金閶區順利通過江蘇省縣(市、區)教育現代化建設水平評估,2008年通過省政府教育督導團對教育工作的督導,同年榮獲“全國教育系統關工委先進集體”,被教育部授予“全國社區教育示範區”稱號。2010年3月,被確定為首批“全國數字化學習先行區”; 5月底,順利通過蘇州市現代化老年大學的驗收,成為蘇州市首批教育現代化老年大學;同時,還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建設先進區”稱號。
2010年末,金閶區有公辦小學14所,幼兒園20所,特殊學校1所,少年宮1所,老年大學1所,社區培訓學院1所。公辦小學在校學生11133人,在園幼兒5343人,全區義務教育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連年保持100%,三類殘疾兒童入學率為99.5%。區內100%的小學成為 “蘇州市教育現代化小學”,“蘇州市依法治教先進學校”、“蘇州市綠色學校”等,市優質園比例達80%。

金閶區醫療事業

清代,蘇州中醫形成温病學派,其代表人物名醫葉天士就住在渡僧橋下塘。清末御醫曹滄洲亦寓居閶門西街。以後,隨着西方醫學傳入中國,外籍傳教士先後在金閶地段設立婦孺、更生等醫院。民國九年(1920)吳縣縣立醫院也建於此,私人診所、醫院亦相繼開業。至1949年,在現區轄範圍內先後有16所私立醫院和1所公立醫院(即吳縣縣立醫院)。新中國成立後,設在轄區內的市級醫院陸續開辦,區人民醫院也於1958年成立。自70年代起,各街道陸續建立衞生所,醫療機構遍佈全區。1997年金閶區醫院醫療用房面積增至10931平方米,並開設醫療網點8個,形成社區服務網絡。 [6] 

金閶區旅遊

金閶區旅遊資源比較豐富,轄區內有虎丘山留園七里山塘等名勝和寒山寺、西園寺等著名寺院。虎丘雲巖寺塔寒山寺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留園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金閶區文化藝術

金閶區節慶活動

從90年代中期起,金閶區每年舉辦金閶文化藝術節,各街道也紛紛舉辦“桃塢之春”、“金門之秋”、“江楓新聲”、“山塘之聲”等豐富多彩的羣眾文藝活動。 [6] 
每年農曆四月十四的“軋神仙”,已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999年,神仙廟移建南浩街後,每年都舉辦“軋神仙”活動。“軋神仙”以展示民俗文化為主題,每年吸引100萬人次參與。
除此之外,正月初五接財神、正月十五鬧元宵、農曆二月十二山塘百花節、金秋虎丘廟會、寒山寺祈福聽鐘聲、西園“燒頭香”、 石路鄰里節、山塘風情節、彩香文體節等形成了金閶區十大民俗文化活動。

金閶區佛教音樂

蘇州佛教音樂歷史悠久。公元238年前後來蘇州傳播佛教的僧人支謙與制“魚山唄”的曹植一起翻譯《太子瑞應本起經》,“魚山唄”初步克服了“梵音重複,漢語單奇”之予盾,使從西域、天竺傳來的“梵音”開始適用於漢語詠唱。支謙到達吳地後又製成“連句梵唄”在江南一帶流傳。其時還有康居國僧人康僧會,在建康傳授“清靡哀亮,一代模式”的“泥垣梵唄”也在江南一帶流傳。東晉時,曾居虎丘山的月支國僧人支曇又作“六言梵唄”,也在這一帶流傳。
蘇州佛教音樂的梵唄唱腔在江南一帶頗為著名,曲調平緩,腔多字少,氣氛莊嚴肅穆,“遠、虛、淡、靜”,具有濃厚的佛教清靜專注的色彩。其唱腔是流行於江浙一帶的“普通腔”,唱誦時用磬、大小木魚、中鼓、扁鼓、鍾、鉿、鐺、引磬等打擊法器伴奏。歷史上蘇州寺廟的佛事也曾使用絲竹樂器,管、笛、笙、三絃、二胡等,但到近代已漸漸廢去,並已形成慣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