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門島

鎖定
金門島是位於中國福建省廈門灣的島嶼,面積151.65平方公里,人口約10.54萬人,金門島與廈門市距離約10公里,曾是一座前沿軍事島嶼。 [1] 
金門島位於中國福建省西南海域,孤懸於廈門島東海外,扼廈港咽喉,為閩南屏障,東望中國台灣,西對中國廈門,明代曾築城牆於島上,據説當年鄭成功曾起兵於此。
金門島形似一隻展翅的蝴蝶,中部狹窄,東西兩端寬廣,東翼面積大於西翼。全島東西向約20公里。南北向最長處在東端,約15.5公里。中部狹窄處僅3公里。主峯太武海拔253米,島上只有小溪流,源短量小。
金門島面積約132平方公里,東西長而南北窄,最高點太武山(253米)在島之東部。金門島多丘陵、灣岸,烈嶼在島之西南隔海峽相望。金門島礦產有花崗石、瓷土等,人工造林成效彰著,特產金門高粱聞名遐邇。金門島境內歷史最悠久的古蹟是邱良功母節孝坊(1812),人口約105434人(2012)。
中文名
金門島
外文名
Kinmen Island/Quemoy Island
地理位置
中國福建省西南海域
面    積
151.66 km²
別    名
浯島
仙洲
所屬地區
中國福建省
電話區號
082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約 10.54 萬
著名景點
太武山
邱良功母節孝坊
莒光樓
機    場
金門機場
方    言
閩南語

金門島歷史沿革

金門島衞星地圖 金門島衞星地圖
金門(英文:Kinmen/Quemoy)原屬福建省泉州管轄,因歷史問題,如今由中國台灣省實際管理金門。位於中國福建省東南海上,扼廈門咽喉。包括金門本島,小金門(烈嶼),大擔列島,虎仔嶼(猛虎嶼),檳榔嶼,鼠嶼(獅嶼),覆鼎嶼(復興嶼),東碇島北碇島烏丘嶼
屏障閩、粵地區。舊名“浯洲”、“仙洲”、“浯島”,亦稱“滄浯”、“浯江”等。金門島本為荒島,晉時中原兵亂,始有人渡海避居於此。明洪武二十年(1387)在島上築城,名“金門城”,遂襲用至當代。明末鄭成功曾以金門為反清基地及攻台跳板。明、清兩朝均隸同安縣民國成立後,金門島於1915年設縣。1949年,國民黨當局遷台,在該島屯兵駐守。金門戰役時,為適應現實環境需要,暫行停止縣制。1953年,結束軍管制度,恢復縣治,成立縣政府。1992年11月7日,結束戰地政務,縣長由所謂“福建省政府”派任。1993年冬,辦理首任民選縣長選舉,自此邁向全面地方自治新里程。2001年元旦,金門與廈門開始試行“小三通”,由金門料羅港直航廈門五通碼頭
金門島
金門島(2張)
金門自古屬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所轄,1915年(民國四年)始創縣治。漢人移民對金門的開發依據可考的史料始於晉代。根據清代《金門志》的記載,晉代共有蘇、陳、吳、蔡、呂、顏六姓家族因躲避戰禍移居金門。
803年(唐朝貞元十九年),朝廷在泉州設置五個牧馬場,浯洲為其中之一,陳淵任牧馬監,此為金門島上設置行政機構之始。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十二姓隨陳淵入島開墾,陳淵因此而被尊為“開浯恩主”。
大三通示意圖 大三通示意圖
金門(舊稱浯洲)因產鹽,歷經五代十國閩王(王審知)及元明清等朝開發後,造就金門東半島上之金沙灣周圍鹽埕林立。元朝統治時(1343年-1368年),中央為求實質統治,遂於浯洲鳳翔裏十七都後學村(今沙美),設置浯洲鹽場司(官職從七品官,在今金沙國中至東埔及榮光新村一帶)及浯洲書院(現今之沙美菜市場),沙美因處金沙灣與汶水溪及金沙溪交匯處。在元代,係為金門地區最高行政機關浯洲鹽場司與浯洲書院之舊址(元朝浯洲鹽場司馬闕司令興建)。過往的金沙地區更是金門地區居住人口與風獅爺最為稠密的地方(金門全島共64尊風獅爺,金沙鎮則高達39尊、沙美有3尊)。
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宋代大儒朱熹任同安縣主簿,在燕南山設燕南書院,金門鄉里之間一時爭相向學。於是金門文風鼎盛,而雅稱為“海濱鄒魯”。
南明隆武元年,鄭成功自烈嶼湖井頭登陸,奉明太祖靈位,大會明朝文武羣臣於巡檢司城(城址舊名吳山,今稱城仔頂),自此以金門為後勤基地,展開北伐南京,東征台灣的事業。明鄭永曆十五年,鄭軍由金門料羅灣碼頭出發,從台南鹿耳門登陸,僅十一個月就將據台的荷蘭人驅逐回國了。 金門話屬於閩南語系,還保有漢晉時期的古韻和唐宋時代的古語。金門縣誌中記載,金門現有居民的組成,概分為五種,一是亂世遺民、二是泉州的世家大族、三是鄰近都邑的商賈漁民、四是歷代戍守金門的軍人、五是贅婿謫配而來到金門的。金門現住居民的社會型態,大都是聚落型式,且多是舉族前來墾拓的單一姓氏聚落,家族觀念十分濃厚。
金門人的住屋四周多有避邪物,像八卦鏡、屋牆有風獅爺等等,不一而足。風獅爺有肩負着捍衞村境平安的神聖任務。在小金門的辟邪物中,則是以專治白蟻的風雞來擋風。 金門缺乏深灣港澳,土地貧瘠乾旱,因生活不易,居民多從事小規模的農耕漁撈,或從戎征戍。因此當地居民,除了官宦門第外,絕大多數是農、工羣眾及少數交易買賣的商販。在這種的社會背景下,所衍生的文化特質,有高尚尊貴和粗俗簡略兩個極端。但真正的金門人的生活文化,應該還是以平民大眾為主的民生百態。
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令江夏侯周德興經略福建沿海,共設五衞十二所。金門守禦千户所為十二所之一,下轄峯上、管澳、田浦、陳坑四個巡檢司,後又增設烈嶼巡檢司。因金門固守福建東南海口,取“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而得名金門。
南明時期,金門由鄭成功政權實際控制。1664年清軍攻佔金門後,曾採取遷界措施,強制居民遷至海岸線30華里外,島上人煙無存。1674年~1679年,鄭氏復佔金門,並以此作為對中國內陸進行軍事行動的前進基地。1680年清軍二度攻佔金門後,沿襲舊制隸屬於福建省同安縣(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廈門同安區),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後實施復界,因遷界離開的居民陸續返回原籍。
1914年,清代地方區劃制度廢除,廈門自同安縣獨立分置思明縣,金門劃歸思明縣管轄。1915年金門獨立設縣。1937年日軍佔有金門,直到1945年戰敗為止。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金門縣的大嶝大嶝島小嶝島及附近島嶼,成立大嶝區,委託由南安縣代管,任命陳亦東為第一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金門縣縣長。自此金門縣出現兩個縣長並存的局面。10月金門戰役後,台灣當局暫停縣治改設金門軍管區行政公署,1953年台灣當局結束軍管制度,恢復縣治,成立金門縣政府
1953年12月,中共晉江專區委員會決定,由梁新民任金門縣長兼南安縣副縣長,劉基固任中共金門縣工委書記。1955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宣佈成立金門縣人民政府,但事實上是個空架子,由於時任縣長梁新民兼任南安縣副縣長,故辦公地點就設在南安縣人民政府大院內。實際僅控制金門縣的大嶝島小嶝島及附近島嶼,設大嶝區。自此一度出現了國共雙方兩個“金門縣政府”對峙的局面。
1971年1月,中國大陸將實際控制金門縣僅有的領土大嶝人民公社正式劃歸晉江地區同安縣管轄。1980年1月,中國大陸將金門縣劃歸晉江地區行政公署管轄,1986年1月後歸泉州市管轄至當代(暫時並未實際控制)。
截止到2004年2月3日,啓動金門—廈門航海線,開始“小三通”。

金門島名勝古蹟

金門島原是個荒蕪的土石小島,後來經人們不斷栽培樹木,如今林蔭道上樹木蔽日,交通公路網四通八達,昔日面貌早已不再。金門島上最著名的古蹟,那就是魯王墓,它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據史料記載:“魯王為明太祖九世孫,名以海。京師既陷,轉徒台州,張國雄等迎居紹興,稱魯監國,督師江上,畫錢塘而守。後為清兵所克,遁入海,依鄭成功,輾轉到金門,去監國號。成功初以禮待之,後漸懈,以海不能平,將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另據《辭海大事記》記載:康熙元年(1662 年),魯王薨於台灣。由此看來,兩處記載互相矛盾,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金門島
金門島(5張)
金門歷史悠久,古稱“仙洲”或“浯洲”,自古有“海上仙洲”、“桃源勝景”之美稱。金門島上古有珠江夜月、豐蓮積翠、嘯卧雲樓和仙陰瀑布等八景;今有太武雄峯、玉柱擎天、漢影雲根和金湯劍氣、榕園綠陰、龍山瑞靄等24景。而登臨太武山顛或佇立於馬山之頂。又可遠眺祖國河山,令人神往。

金門島民俗風情

金門莒光樓 金門莒光樓
金門的民俗風情,既保持閩南特徵,又獨特迷人。民間傳統節日與大陸的習俗特別和漳州泉州完全一樣。每年例行的祭祀賽會,以“迎城隍”的規模最大。島上鄉民視石獅為保護神,各村落路口,隨處可見身穿盔甲或外圍披風的立姿石獅,獅前常見香火,為金門獨有的景觀。位於金沙北端的山後中堡18棟閩南式古屋,燕尾高揚,既代表着金門民俗,也是中華絢麗多姿的體現,已被闢為“民俗文化村”。金門島上著名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標語,與廈門對岸的“一國兩制統一中國”標語遙遙相望。
金門人的住屋四周多有避邪物,像八卦鏡、屋牆有風獅爺等等,不一而足。風獅爺有肩負着捍衞村境平安的神聖任務。在小金門的辟邪物中,則是以專治白蟻風雞來擋風。金門缺乏深灣港澳,土地貧瘠乾旱,因生活不易,居民多從事小規模的農耕漁撈,或從戎征戍。因此當地居民,除了官宦門第外,絕大多數是農、工羣眾及少數交易買賣的商販。在這種的社會背景下,所衍生的文化特質,有高尚尊貴和粗俗簡略兩個極端。但真正的金門人的生活文化,應該還是以平民大眾為主的民生百態。

金門島島上居民

金門離大陸最近的島,低潮時只有1.8公里。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金門島一直扮演着“反共橋頭兵”的角色,幾十年來國民黨在金門布有重兵,有人稱金門是台灣的一座兵島。兩岸關係緊張時,金門駐軍最多時達10萬多兵力。金門在未開禁之前,是個戒備森嚴的地方。每天晚上10點以後,老百姓不準點燈,島上一片漆黑。為了防止駐軍官兵與老百姓偷聽大陸廣播,島上不準使用收音機。居民不準聚眾,不準養鴿子,漁民出海捕魚,必須去鄉公所開具證明,所有的漁船必須統一編號,在指定的時間、海域作業。80年代末台灣解除戒嚴令後,這些清規戒律隨之取消。金門駐軍已減少到4萬多人,與島上居民基本保持着1:1的比例。

金門島島上駐軍

在金門島上佈置如此大的兵力,據説這在台灣軍方還有一些爭論。一部分人認為,要是大陸有軍事行動,捷足先登,首先會拿下金門。還有一部分人士則認為,大陸軍隊現有高殺傷力的遠程導彈,完全有能力直接攻擊台灣本島,不必對金門先行攻擊。
雖然金門的駐軍大大減少,但台灣軍方卻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並且把它當作監視大陸的前哨陣地。台軍在島上建有早期預警網,設有情報信號站和雷達探測設施,專門用來觀察大陸漁船與其他船隻的活動情況,監視大陸動靜。
金門用來作戰的重要武器有哪些,這一直是個軍事秘密。據瞭解,金門炮兵部署有4—5門威力很大的240毫米火炮,此外還設有多門155毫米的火炮。一旦用於作戰,可以很容易地對大陸的廈門港及泉州地區進行攻擊。
金門部隊主要由金門防禦司令部組成。該司令部共有4個師,其中3個師在金門,另1個師在小金門島。在大金門島上,每個師包括5個步兵營,1個後勤和1個炮兵營。金門島上還駐紮着一支海軍小分隊,大約有200人左右。此外,還部署着一支空軍小分隊,主要進行後勤支援和維修。
金門還駐紮有兩棲精鋭營,精鋭營裏有蛙人,他們配備有巡邏艇,防止大陸軍隊滲透。
中國台灣陸軍防空導彈司令部還給金門防禦司令部配備了2—3個導彈連,主要防空導彈是“天弓”和“奈基”型號的導彈。
金門防禦司令部位於金門中部的一座山包下。據説,金門炮戰後,蔣介石下令修建了這座地下設施,經過幾十年的完善,這座地下設施已很具規模。在這個地下設施裏,有一條大道,足以讓一輛汽車行駛,其長度達4公里。裏面還建有一個大禮堂,可以容納好幾百人。中國台灣軍方稱,這座地下軍事司令部能夠抵禦核武器的攻擊。
隨着兩岸關係的逐漸和緩,金門島已成為旅遊觀光的好地方。這裏有潔白的海灘,有清甜的水源,還有醉人的海風和古樸的民俗,使得來島上觀光的遊客留連忘返。以往,滿島軍人的草綠色服裝,如今逐步為色彩斑斕的時裝所替代。在距大陸海防最近的古寧頭上,排列着48個直徑1米多的巨型喇叭,那是當年國民黨軍向大陸喊話用的工具,48個大喇叭仍在灘頭一字排開,似乎還在向人們講述着那段過去了的歷史。

金門島一島兩縣

在中國大陸,金門的行政被劃為福建省泉州市金門縣,但金門島為中國台灣控制,台灣也在島上設立金門縣,並把其設為台當局所謂的福建省政府,故形成了一島兩縣的現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