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谷園

(杜牧七言絕句)

鎖定
《金谷園》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即景生情詩。詩人經過西晉富豪石崇的金谷園遺址而興弔古情思。前句寫金谷園昔日的繁華,今已不見;二句寫人事雖非,風景不殊;三、四兩句即景生情,聽到啼鳥聲聲似在哀怨;看到落花滿地,想起當年墜樓自盡的石崇愛妾綠珠。句句寫景,層層深入,景中有人,景中寓情。寫景意味雋永,抒情悽切哀婉。 [1] 
作品名稱
《金谷園》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作    者
杜牧

金谷園作品原文

金谷園
繁華事散逐香塵
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
落花猶似墜樓人 [1-2] 

金谷園註釋譯文

金谷園詞句註釋

⑴金谷園:金谷本地名,在河南洛陽市西北,西晉衞尉石崇築園於此,園極奢麗。
⑵香塵:沉香之末。石崇為教練家中舞妓步法,以沉香屑鋪象牙牀上,使她們踐踏,無跡者賜以珍珠。
⑶流水無情:流水一去不回,毫無情意。多用以比喻事物的發展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流水,指金谷水。《水經注·谷水注》:“谷水又東,左會金谷水,水出自太白原,東南流歷金谷,謂之金水。東南流,經晉衞尉卿石崇之故居也。”
⑷墜樓人:謂石崇的愛妾綠珠。綠珠(?-300 ),石崇家歌妓,善吹笛。時趙王司馬倫殺賈后,自稱相國,專擅朝政,石崇與潘岳等謀勸淮南王司馬允、齊王司馬冏倚靠司馬倫,謀未發。司馬倫有嬖臣孫秀,家世寒微,與司馬冏結仇,得司馬倫賞識後,又向石崇求綠珠,石崇不許。此時力勸司馬倫殺石崇,母兄妻子十五人皆死。甲士到門逮捕石崇,石崇對綠珠説:“我今為爾得罪。”綠珠邊泣邊説:“當效死於官前。”因自墜於樓下而死。事見《晉書·石崇傳》及《世説新語·仇隙篇》。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卷一:“昭儀寺有池,······後隱士趙逸雲:‘此地是晉侍中石崇家池,池南有綠珠樓。’” [1]  [3-4] 

金谷園白話譯文

繁華的往事已隨着香塵散盡,沒能夠留下半點蹤跡,如茵的春草年年自綠,流水無情地悄悄逝去。黃昏時啼鳥在東風裏噬怨聲聲,飄飛的落花還像那墜樓的人。 [4] 

金谷園作品鑑賞

金谷園文學賞析

杜牧過金谷園,即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詠春弔古之作。面對荒園,首先浮現在詩人腦海的是金谷園繁華的往事,隨着芳香的塵屑消散無蹤。“繁華事散逐香塵”這一句藴藏了多少感慨。王嘉《拾遺記》謂:“石季倫(崇)屑沉水之香如塵末,布象牀上,使所愛者踐之,無跡者賜以真珠。”此即石崇當年奢靡生活之一斑。“香塵”細微飄忽,去之迅速而無影無蹤。金谷園的繁華,石崇的豪富,綠珠的香消玉殞,亦如香塵飄去,雲煙過眼,不過一時而已。正如蘇東坡詩云:“事如春夢了無痕”。可嘆,亦可悲,還是觀賞廢園中的景色吧:“流水無情草自春”。水,指東南流經金谷園的金水。不管人世間的滄桑,流水照樣潺湲,春草依然碧綠,它們對人事的種種變遷,似乎毫無感觸。這是寫景,更是寫情,尤其是“草自春”的“自”字,與杜甫《蜀相》中“映階碧草自春色”的“自”字用法相似。
傍晚,正當詩人對着流水和春草遐想的時候,忽然東風送來鳥兒的叫聲。春日鳥鳴,本是令人心曠神怡的賞心樂事。但是此時紅日西斜,夜色將臨;此地是荒蕪的名園,再加上傍晚時分略帶涼意的春風,在沉溺於弔古之情的詩人耳中,鳥鳴就顯得悽哀悲切,如怨如慕,彷彿在表露今昔之感。日暮、東風、啼鳥,本是春天的一般景象,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層淒涼感傷的色彩。此時此刻,一片片惹人感傷的落花又映入詩人的眼簾。詩人把特定地點(金谷園)落花飄然下墜的形象,與曾在此處發生過的綠珠墜樓而死聯想到一起,寄寓了無限情思。一個“猶”字滲透着詩人很多追念、憐惜之情。綠珠,作為權貴們的玩物,她為石崇而死是毫無價值的,但她的不能自主的命運正是同落花一樣令人可憐。詩人的這一聯想,不僅是“墜樓”與“落花”外觀上有可比之處,而且揭示了綠珠這個人和“花”在命運上有相通之處。比喻貼切自然,意味雋永。
一般懷古抒情的絕句,都是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這首詩則是句句寫景,景中寓情,四句蟬聯而下,渾然一體。 [1-2] 

金谷園歷代評價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何仲德為清新體。徐充曰:末句喻意精切。
《唐詩三百首》:二句十三層(末二句下)。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落句意外神妙,悠然不盡。
《詩境淺説續編》:前三句景中有情,皆含憑弔蒼涼之思。四句以花喻人,以“落花”喻“墜樓人”,傷春感昔,即物興懷,是人是花,合成一悽迷之境。 [5] 
參考資料
  • 1.    杜牧《金谷園》  .重慶市大足區教育委員會[引用日期2014-07-06]
  • 2.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 3.    金性堯.唐詩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61
  • 4.    沙靈娜 何年.唐詩三百首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452-453
  • 5.    金谷園(唐·杜牧)  .搜韻[引用日期2014-07-06]